
第一章 吐谷浑政权及其活动范围
吐谷浑政权的辖域范围是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空间,也是其地理交通关系产生的载体,是交通地理研究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活动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鲜卑族从今天的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逐步地向其以西和以南地区迁徙,在东起海滨、西至西域,南抵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随着大范围的迁徙,鲜卑人在北方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浑等八个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因此,鲜卑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西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吐谷浑,原属于辽东慕容鲜卑之后,随着部族的发展壮大,草原资源逐渐不足,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慕容廆为部落首领时,作为庶出兄长的吐谷浑举族西迁。《晋书·吐谷浑传》中记载:“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1]此次马斗成为吐谷浑率部迁徙的导火索。慕容鲜卑部是一个典型的以游牧经济为特征的草原部落,与周边的段氏鲜卑、宇文鲜卑等部落亦为了争夺牲畜和牧场,长期存在矛盾与争斗。这次的慕容廆兄弟之间的马斗事件,也正是牧场狭小而引起的部落间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辽东慕容鲜卑逐步由游牧转向农居,大概也是缘于这个根本原因。
《通典·边防·吐谷浑》对吐谷浑西迁后的居地有全面的记录:“永嘉之乱,始度陇西,至于枹罕,而后子孙据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在益州西北。甘松山在今交川郡境。今临洮、和政郡之南及合川郡之地。”[2]这里所言的吐谷浑于青海牧马,当为吐谷浑政权历史上中后期才发生的。吐谷浑在其长达350余年的历史上,活动范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地缘政治关系的制约下,始终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这又对其与周边部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通关系,乃至道路交通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章拟梳理出吐谷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范围,以期搭建观察其历史交通地理的演变及其特征的空间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