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序 寻找那条“阿里阿尼彩线”
我国网络文学的“横空出世”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也让解读这一现象成为一个“现象级”热门话题——网络文学“长”得太猛,1991年汉语文学才开始“联姻”网络,不经意间便以燎原之势覆盖赛博空间,从写手阵容到作品数量,从受众族群到市场反响,无不姿貌卓荦,让人惊异连连,迅速成为当代文坛的“风信子”和“弄潮儿”。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又因起于“山野草根”、不着文学“道南正脉”而言人人殊,臧否无定——“网生一族”视它为“杀时间”的利器和自娱式消费的“精神快餐”,而在“正统”的文学观念中,这些“野路子”文学可以“来快钱”,但能不能称为“文学”似可存疑,或许,它们离真正的文学还“隔着好几条街”!
网络文学算不算“文学”,什么样的网络文学才是好的网络文学,这里的“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基于传统文学的持论之评,还是源于网络文学自身价值的独立判断……诸如此类的疑点很多,而支撑这些疑问背后的观念逻辑其实是一个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些年我们面对网络文学的许多质疑和争论,往往与之相关。比如,网络作家大多比较年轻,“Z世代”已渐成主力,人生阅历的短暂和生命沉淀的有限性并未阻遏他们迸发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许多高产写手动辄数千万字的创作体量,不仅突破了“捻须”行文的写作方式,也不时颠覆我们对“作家”职业的身份界定。再如,网络类型小说大多形制超长、桥段密集,读起来常常欲罢不能却又营养稀释,其“废柴逆袭”“扮猪吃虎”“金手指”“玛丽苏”之类的套路叙事,究竟是文化资本在巧设“藏局”还是文学赋魅的艺术探新?抑或是,网络小说的大众化与可读性是古代通俗文学传统、港台武侠言情小说或西幻故事的网络复兴,还是人类文学在21世纪宿命般的复归“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生命本原,而所谓“纯文学”不过是人类社会分工期的阶段性“异化”?如果此说能够成立,能有文艺美学为其提供充分的理论佐证么?再从文学功能上看,网络文学试图摆脱“经邦治国”或“寓教于乐”的“工具论”槽模,致力于打造“读-写”适配的快乐帝国,建立以“爽感”为基石、以消费市场为标的的功能范式,这究竟是“数码环境”的必然产物或“读者中心”的绩效之选,还是文学向“新民间文学”历史回望中对其自身娱乐本根的坚守和对其商业元素的技术开发?
如果我们追溯上述变数与质疑的根源,无不取决于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及其理论观念的构建,特别是评价标准与价值体系的建立。如果说基础理论构建是开启网络文学“问题之门”的锁钥,那么,批评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是引领我们走出网络文学迷宫的那条“阿里阿尼彩线”。[1]
历史给了我们探索这一问题的理论机遇。2015年,国家社科规划办征集重大招标项目选题,此时恰值我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空框期,便申报了“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选题一试,竟然成功被列入年度招标选题,然后在团队成员的积极支持与协助下,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2016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该选题竞标,并侥幸中标,经过项目组同人五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以110多万字的篇幅,完成了这套“网络文学评价研究丛书”(1套4本)。项目于2022年深秋顺利结项,评审鉴定专家给予成果“优秀”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这套丛书拟探讨和回答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试图从基础学理上构建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首先切入网络文学现场,提出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必要与可能,然后在揭示网络文学评价的艺术哲学前提、主体身份、建构原则、关联要素、维度选择、对象区隔的基础上,正面阐释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逻辑层级、指标体系和要素倚重,原创性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树”构想,进而对网络作家、网络作品、文学网站平台给出了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
其二,《网络作家作品评价实践》,在阐明网络作家作品评价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分别评介了8名知名网络作家(沧月、蒋胜男、管平潮、阿菩、蒋离子、天下霸唱、曹三公子、流潋紫)、8部网络作品名篇(《翻译官》《大清首富》《浩荡》《诡秘之主》《长宁帝军》《无缝地带》《老妈有喜》《鬼吹灯》),并对5位知名网络作家(蒋离子、管平潮、阿菩、何常在、六六)做了创作访谈。
其三,《文学网站评价研究报告》,对网络文学网站平台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历史描述,分析了文学网站的文化属性、文学属性、传媒属性和企业属性,对文学网站的评价维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做了有针对性的阐发,并对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等10个不同类型文学网站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其四,《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采取“以人带史、以史引论”的方式,选取国内10位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家(黄鸣奋、欧阳友权、陈定家、单小曦、周志雄、马季、邵燕君、夏烈、许苗苗、肖惊鸿),对他们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展现其学术贡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阐明我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和学术成就,揭示了30年来我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历程、基本面貌和重要意义。
四部著述即重大项目的四个子课题,分别由欧阳友权、周志雄、陈定家、禹建湘负责完成。其中提出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树状”结构、网络作家作品评价标准与实操过程、以“价值网”为目标的文学网站平台的“双效合一”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面对不同对象时的适恰性倚重等,均属学界首次提出,它们是不是那根带人走出迷宫的“阿里阿尼彩线”不敢断言,但至少可以算作筚路蓝缕后的“抛砖”之举吧!
痞子蔡曾形容初创期的网络文学就像是一个山野间“赤脚奔跑的孩子”,动作不怎么雅观,却速度很快、活力满满。是的,对于这样一个不确定性与可成长性并存的研究对象,任何试图用某种固定模式(标准、体系)去定格和评价它的企图,都将是一次历险,甚或是一种徒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探赜均无以认知、不可方物。只要我们对未知的领域始终保持一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一直向着那个“真问题”的方向持续发力,“真理的颗粒”就有可能在那座学术的“奥林匹斯山”淬炼涅槃,彰显出自己的天光姿彩。我们这些永远“在路上”的学人纵然做不了一个真理的“盗火者”,也不妨让自己成为一名学术的探路人,用无限的追求去追求那个无限的可能,让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产生“量子纠缠”,并最终抓住那条“阿里阿尼彩线”的线头!
欧阳友权
2022年12月18日于三亚海滨
[1] 阿里阿尼彩线(The Thread of Ariadne)源自希腊神话:克瑞忒国王米诺斯设了一个让人难以找到出口的迷宫,欲加害于阿提刻王子忒修斯。但米诺斯之女阿里阿尼公主爱上了忒修斯而偷偷给了他一团彩线,让他在进入迷宫时把线的一端拴在迷宫入口,终于引导忒修斯安全走出迷宫。后常用来比喻为引路的线索、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