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研究的对象为当代美国内战小说,不过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重写南北战争的又何止小说。2007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诗集Native Guard包括三部分,其中诗集的第二部分就是以挖掘南北战争期间国民卫队黑人士兵的日记为主线,重现了战争中被刻意忽视或掩埋的黑人参战经历。在这组诗前有一句援引自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话,格外醒目If this war is to be forgotten,I ask in the name of all things sacred What shall men remember?(“如果连这样一场战争都会被遗忘,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还有什么可存留呢?”)道格拉斯的这句话或许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他对于内战的观点更是糅合了黑人种族创伤的记忆和作为废奴运动领袖的复杂经历,不过这句话又绝非只代表其个人或黑人族群的心声。南北战争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份满是伤痕的沉甸甸的记忆,战争期间整个国家岌岌可危、濒临瓦解,但这场战争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分裂局面,对此后美国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或许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一代代美国作家仍然不断地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思考与战争相关的话题,并通过这样的思考唤起美国民众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作品的不断涌现,国外学界对美国南北战争小说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以专著形式呈现的系统研究,以论文集形式呈现的作家作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还有大量论文围绕具体作品展开的研究。那么对于国内学者而言,研究南北战争小说,特别是当代的南北战争小说有何价值呢?我们不能忽视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不少当代小说在整体上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同时在局部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和手法,在艺术形式上独具魅力,但当代美国文学研究不应止步于此。一位学界前辈曾在一次外国文学研讨会上尖锐地指出,在中美各个层级的对话与交锋中,外国文学领域的研究对决策层面的贡献微乎其微,近乎完全失语。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确定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的目标、方向和方法。总体上说,既要深入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进行品读和研究,也要能跳出作品,看作品涉及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哲学问题。这样,我们的研究将不停留于表面,不囿于文学批评的小圈子,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文学现象入手把握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层脉搏和发展动向,我们的研究成果也才能兼具广度和深度,帮助中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今日美国。沿着这样的思路,可以看到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因为它们已越发成为透视和理解当代美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窗口,成为我们理解美国精英文化圈层战争观、历史观以及对社会问题秉持的观点态度的重要渠道,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但绝不仅局限于这几方面):第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上不断卷入各种区域性战争,在不断制造区域冲突的背景下,当代南北战争小说反映了精英文化群体的战争观,对于塑造美国民众的战争观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当代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依旧泛滥,种族矛盾、对立和冲突问题十分突出,当代南北战争小说提供了审视和反思美国种族问题的新视角;第三,当代作家通过战争书写影射和批判了当下美国政治,表达了对未来战争、未来社会的忧思。在与美国的各种交流对话中,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才能不落下风,为此当代美国战争文学研究或许可以贡献一份学术力量。
以上是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研究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的研究所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本书还希望能在构建完整的美国内战小说研究体系、搭建研究框架、新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探讨方面做出些微工作。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多数是单个作家、单部作品的研究,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作者力图全面厘清近30年来美国南北战争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及最新发展趋势,从而完善南北战争小说的研究体系,充实美国战争小说的研究资源,提供美国战争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为了实现对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的系统性研究,本书构建了内外兼顾的研究框架。内部研究部分侧重于对文本艺术形式特征和变化趋势的把握,外部研究部分聚焦作品对于战争的历史认知、历史反思,对于战争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及有关战争的当代哲学思考等几方面,同时还涉及文本传递的社会关切和政治关切,希望这一研究框架能够全面呈现当代南北战争小说发展的图景,并为其他战争文学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应该注意到,当代美国小说创作深受新现实主义潮流的影响和驱动,因此,本书将通过作品的文本细读,总结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不同交融模式。反过来,新现实主小说的理论和实践的边界也表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动态性、发展性的总体特征,当代南北战争小说的创作也促进着新现实主义内涵的延伸和边界的扩展。本书还将关注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
本书是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经增删修改而完成的。鉴于涉及的作品较新,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而本人资质和学识尚且浅薄,因此虽然经过多年钻研努力,书中依旧难免存在种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在书稿付梓之际,我要衷心感谢导师赵利民教授,他对本书的写作与出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对本书的修改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天津财经大学翻译硕士学位点专著出版资助项目”给予的支持。
刘松麒
202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