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现状
(一)关于晚明诗人心态的研究
诗人作为古代文化的掌握者,他们敏感的神经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同时,他们的思想心态也影响着他们所处的时代。晚明是我国古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士人异常活跃的时代。虽然目前学界专门研究诗人心态的著作并不多见,但晚明士风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这无疑有助于诗人心态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38]、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论》[39]、谢国桢的《明末清初的学风》[40]、夏咸淳的《晚明士风与文学》[41]、周明初的《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42]、马积高的《宋明理学与文学》[43]、侯外庐的《宋明理学史》[44]、左东岭的《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45]《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46]《明代心学与诗学》[47]、何宗美的《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48]。主要学术论文有吴兆路的《公安派与阳明后学》[49]、邹自振的《陆王心学对晚明文学的影响》[50]、左东岭的《李贽文学思想与心学关系及其影响研究综述》《二十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想关系研究述评》《20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戏曲小说关系研究综述》[51]、何宗美的《明代文人结社综论》《元末明初文人结社与文学》《明代文人结社现象批判之辨析》《文人结社启示我们:需要重读明代文学》[52],等等。
综上来看,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晚明士风与思想的研究成就斐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晚明知识者的思想,更好地把握晚明诗人心态,也为本书从诗人心态的角度研究晚明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保障。
(二)关于晚明诗歌的研究
对于晚明诗人和诗歌创作的研究,清人已开其端倪。清初著名文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钱谦益、朱彝尊等,大多从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政治角度,对明诗,尤其是晚明诗歌进行了严厉地批判,清中叶则继续清初的观念,对明诗几乎以“肃清”的态度对待。即使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基本因袭钱谦益、朱彝尊的旧说。这种对明诗的偏见一直延续到清末才略有改变,陈田的《明诗纪事》始有新论,但并未引发对明诗的研究风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林语堂、刘大杰、钱锺书、郭绍虞等众多著名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晚明文学的研究,他们重新评估晚明文学的价值,校勘一些晚明文人的别集和总集,形成了良好的晚明文学研究风潮,但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晚明散文的研究,而有关明诗的研究虽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却仍然停留在对个别诗人、诗集的校注上,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故对晚明诗歌的系统研究未取得较大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几十年,由于诸多原因,晚明诗歌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大陆地区才掀起了对明诗的研究热潮,构建评判晚明诗歌的理论体系,重新审视晚明诗歌创作在古代诗歌史上的意义与价值。该时期不仅对晚明诗歌流派与诗人诗集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且开始结合晚明的时代特征,从诗歌史的角度,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晚明诗歌。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涉及晚明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层出不穷。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马美信的《晚明文学新探》[53]、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54]、萧华容的《中国诗学思想史》[55]、周明初的《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56]、陈文新的《明代诗学》[57]、胡晓明的《中国诗学之精神》[58]、严迪昌的《清诗史》[59]、李圣华的《晚明诗歌研究》[60],等等。其中周明初的《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一书,在对晚明士人的基本心态进行群体心态探讨的同时,又对具有典型晚明风格的四位士人(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心态做了个案分析,该书是从文人心态角度分析文学创作的典范。李圣华的《晚明诗歌研究》一书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晚明诗人的社会构成、地域性诗人群体的分布,以及各流派的创作风格与整体性诗风的相互关系,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明诗歌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学界研究晚明诗歌不可或缺的专著。
深入了解晚明士风与诗风,探究晚明诗人心态的彷徨与精神的苦痛,可以看到晚明诗人在“复古”与“主情”、模拟与创新的诗歌之路上的徘徊与探索。晚明诗歌整体上经历了一个模拟复古、遵法声律—独抒性灵、放纵个性—幽深孤峭、探索心灵—慷慨悲歌、关注世情的变化流程。以“后七子”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主张诗必盛唐、真诗在民间;继之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竟陵派为补救“七子”与“公安”之弊,主张诗歌走“师心”与“师古”兼具的道路,然而面对紧锣密鼓的时代危机,竟陵诗风最终走向幽冷孤峭的自哀自怜;东林、复社文人不愿一味地沉溺于顾影自怜式的命运悲叹,面对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残酷现实,他们竖起实学救国的大旗,以一腔热血谱写反映国计民生的爱国诗章,自此苍劲雄浑的现实主义诗风登上晚明诗坛,以强有力的时代呐喊为明诗作结。此外,晚明女诗人以家族闺秀与青楼才女为主要创作群体,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才华向世人展示了乱世女性的苦难人生,其创作人数之盛、作品之繁多均为女性诗歌史上前所未有。
综上所述,关于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的研究,前人和今人做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为本书的撰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前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对整个明诗的研究与把握,或者是对明代文学思想方面的研究,或者是对某个诗歌流派的研究,其中对某个诗歌流派的研究较多。但从晚明诗人心态的角度出发,对晚明诗歌走向进行全面把握、深入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而笔者欲通过对晚明各种思潮的梳理,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在各种思潮影响下的诗人心态,从而深入探究诗人心态对诗歌走向的影响,总结晚明诗歌的发展规律,为明末清初诗歌的研究架起一座桥梁。
[1] 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
[2] (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0页。
[3]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8页。
[4]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47《解缙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35页。
[5] (明)李梦阳:《诗集自序》,载黄宗羲编《明文海》卷262,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36页。
[6]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4,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页。
[7] (明)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9页。
[8] (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9册《凤宁徽》,艺文印书馆1956年版,第76页。
[9]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0]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11] (明)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74页。
[1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13]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61页。
[14] [意]利玛窦:《利玛窦日记选录》,载《明史资料选刊》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15] (明)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16]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7—88页。
[17] (清)张廷玉等:《明史·儒林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2页。
[18] (明)顾炎武:《日知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第526页。
[19] [法]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4页。
[20] [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2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页。
[22]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23] 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2页。
[24]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4,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76页。
[25]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8,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46—5047页。
[26]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石珤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49页。
[27]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石珤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49页。
[28]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8《内阁·两给事攻时相》,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8页。
[29]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4页。
[30]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1页。
[31]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32]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页。
[33] (明)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吴光等编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34]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35] (清)沈德潜:《沈德潜诗文集》,潘务正、李言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3页。
[36]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载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6页。
[37]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载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4页。
[38]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41年版。
[39]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0]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41] 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2]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43]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4]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5]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 左东岭:《明代心学与诗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48] 何宗美:《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9] 吴兆路:《公安派与阳明后学》,《浙江学刊》1995年第2期。
[50] 邹自振:《陆王心学对晚明文学的影响》,《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51] 左东岭:《李贽文学思想与心学关系及其影响研究综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左东岭:《二十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文学思想关系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左东岭:《20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戏曲小说关系研究综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2] 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综论》,《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何宗美:《元末明初文人结社与文学》,《国学研究》第2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现象批判之辨析》,《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何宗美:《文人结社启示我们:需要重读明代文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8期。
[53] 马美信:《晚明文学新探》,(台北)台湾圣环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
[54]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5] 萧华容:《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6]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57] 陈文新:《明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0]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