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观念史中的唯物主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为什么要在心灵哲学中坚定不移地信仰唯物主义

一般来说,“唯物主义”一词有两种意义,它既可以指一种道德学说,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作为世界观的哲学。18世纪,道德上的唯物主义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某种享乐主义,如作为伊壁鸠鲁信徒的拉美特利就是一个自我标榜为吃货、事实上也是死于无节制的饮食的享乐主义者,他提出唯物主义者有自己的道德基础。但是,这一道德基础并不是强调精神高于肉体的宗教,而是作为物质世界的总和并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拉美特利在其《心灵的自然史》中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这两种基础的对立以及自己的心有所向。

自然的道德(因为自然而有它的道德)也不同于用一种巧妙的艺术精心制造出来的道德。如果说后一种道德显得对自己的神圣来源(宗教)满怀敬意的话,前一种道德也是同样地深深尊敬真理,甚至尊敬那种仅仅貌似真理的东西的,它也同样地眷恋着它的各种爱好,各种乐趣,总之眷恋着肉体快乐。后一种道德以宗教为指南,前一种道德在感觉范围内以快乐为指南,在思想范围内以真理为指南。[1]

因为启蒙时代的宗教与世俗的冲突,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往往针锋相对,所以作为社会上层的理智群体对唯物主义的偏见在所难免,甚至任意越过在某种有限的意义上的藩篱而对唯物主义者进行恶意人身攻击。这一阶层把唯物主义跟粗鄙、底层和毫无节制等相提并论,比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由于教士的多年诽谤而流传下来的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庸人偏见”愤然反击,“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2]。对于启蒙时代所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来说,唯物主义改变人类思想的真正效用不在于道德方面,而在于唯物主义通过以感觉为其认识论基础追求真理并与自然科学结盟所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塑造或培育。查莫斯在心灵哲学领域展开有趣的调查,结果发现在今天的心灵哲学中,绝大多数心灵哲学家是唯物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就连一些基督哲学家也自称是基督唯物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