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西方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与对非洲影响的形成
第一节 殖民入侵
19世纪末,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下,几乎整个非洲都沦为了西方殖民地。而现代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出现都源于20世纪摆脱西方统治的非殖民化进程。
一 西方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开始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了入侵非洲的活动,在侵略初期,他们大多采用海盗式劫掠与诈骗方式来获取非洲的资源,殖民主义者在非洲沿海地区建立武装据点和贸易站,与当地居民进行“物物交换”,他们对非洲沿海地区的占领,使得非洲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一直是西方猎获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的场所。最早向非洲殖民扩张的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随后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
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最早大都分布在非洲沿海地区,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发展,殖民者改变了原来只限于对非洲沿海占领的政策而开始向内陆腹地推进。
二 西方对非洲的内陆探险
(一)内陆探险的条件
西方殖民者虽然早在15世纪就把侵略魔爪伸向非洲,但由于非洲人民对外来侵略者的反抗以及非洲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他们难以向非洲内陆地区推进。直到18世纪70年代,非洲腹地的情况仍不为他们所知。他们不了解非洲的山脉和其走向情况,虽然知道有条尼罗河,却不知道它的发源地,他们在尼日尔河河口沿岸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却不知道尼日尔河的流向和发源地,整个非洲大陆对于西方殖民者来说仍是一个黑暗与未知世界。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向非洲掠夺更多土地和资源,西方殖民者急于想弄清进入非洲内地的通道,在此背景下,兴起了对非洲内陆的“地理考察”。18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在西方国家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掌握了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技术。1791年,英国成立陆军测量局,西欧各国也相继建立了研究编制地图的专门机构,形成大规模的专业队伍和规范化的技术体系,并陆续完成了对各自本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1]此外,战胜热带疟疾的药物——奎宁已被法国人在19世纪初发现,[2]这样,对非洲内陆探险的条件逐渐成熟。
(二)对非洲内陆考察的准备工作
最先从事探险活动的是走在资本主义发展前列的英国,为了促进对非洲内地的考察,1788年英国专门成立了考察非洲内陆的协会组织,从1790年起的十年间英国向西非派出数个考察队。1788年英国“非洲内陆探险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iscovery of the Interior Parts of Africa)决定先解开西非尼日尔河之谜,[3]即弄清楚该河流的河源和流向情况。河源往往是在高原地区,河源问题解决了,那么再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就可以弄清其流向与入海口,河源也是确定河流长度的重要参考之一。英国人痴迷于在西非发现尼日尔河河源地和流向的目的在于想找到传说中的黄金之城廷巴克图(Timbuktu)的位置,[4]探险活动得到了英国商界与银行界的支持。因为在1517年一位名叫阿非利加的利奥的阿拉伯西非旅行家完成了从摩洛哥至廷巴克图和乍得湖等地的探险,[5]并在其关于探险的书中提到了尼日尔河和其流向,该书得到了觊觎黄金的西方人的重视。[6]
英国的活动引起了法、德、意、葡、俄、美等国的注意。1821年法国成立“巴黎地理学会”,为鼓励对非洲内陆“考察”,该学会设立专门的赏金。1830年英国又成立了“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以确立它在非洲内陆考察中的领先地位。
(三)尼日尔河之谜和对西非河流的考察
西非主要河流尼日尔河(Niger River)全长4200公里,是非洲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也称扎伊尔河),这条河的神奇之处在于其非同寻常的水流路线,该河发源于几内亚中南部边境的富塔贾隆(Fouta Djallon)高原,高原在靠近塞拉利昂边境地区的丛山之中,源头处向西距大西洋岸仅240公里,但它却不直接向西往离它最近的大海流去,而是朝相反方向流入撒哈拉沙漠,然后在马里的古城廷巴克图附近急剧右转,向东南流入几内亚湾。其干流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等国。尼日尔河是非洲主要河流中最不寻常的一条,其流向让西方地理学家们困惑了一个多世纪。[7]该河是由两条古老的河流汇合而形成的,一条是上尼日尔河,从廷巴克图以西的源头处,流注到廷巴克图东北的湖中;另一条是下尼日尔河,它发源于廷巴克图以南,流往几内亚湾。随着时间推移,下尼日尔河侵蚀并捕获了上尼日尔河,使其改变方向。尼日尔河上游是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大(volume of runoff),中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量减少。
1790年英国“非洲内陆探险促进协会”派出一位曾服役于英国驻摩洛哥领事馆和塞内加尔要塞的退休军官丹尼尔·霍顿进行探险。霍顿从冈比亚进入西非内地考察,因为当时有人认为冈比亚河河口就是尼日尔河河口。协会给霍顿下达的任务是调查尼日尔河的河源地、流程、终点以及沿岸居民的状况。但他因染上热带病而死在去廷巴克图的途中,霍顿在给协会的报告中推翻了阿非利加的利奥的结论,认为尼日尔河是向东而不是向西流。[8]1795年协会物色到苏格兰探险家、青年医生帕克(Mungo Park)进行考察。帕克由冈比亚沿陆路抵达上尼日尔河畔的马里城市塞古,考察后他推翻尼日尔河是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支流的假设,证实尼日尔河是向东而不是向西流入大海。[9]之后,另一名苏格兰探险家莱恩(Alexander Gordon Laing)于1822年确定了河的源头方向,但因土著人阻挠而未能抵达。帕克与莱恩二人均死于各自探险途中。
英国政府在帕克等人进入尼日尔河下游而迟迟得不到音讯后,认定从冈比亚进入尼日尔河的考察困难重重,应改变考察路线。1822年英国决定派海军上尉克拉帕顿等人从北非的黎波里南下考察尼日尔河。他们越过撒哈拉沙漠,来到了乍得湖地区。克拉帕顿等人此行虽未找到尼日尔河入海口,但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尼日尔河并未一直向东流,而是在与索科托河(今尼日利亚西北)汇合后折向南方,流入几内亚湾。[10]1830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Richard Lemon Lander)和兰德(John Lander)乘筏子沿尼日尔河而下,确定尼日尔河下游所在地,并最终到达贝宁湾,找到了尼日尔河的入海口。至此,英国人弄清了尼日尔河的流向和掌握了乍得湖地区的基本情况。
在英国人忙于探索尼日尔河流域之时,法国人则把注意力集中在冈比亚河和塞内加尔河上。1817—1818年加斯帕得·莫利昂和博福尔考察了冈比亚河和塞内加尔河,找到这两条河的源头。[11]这两条河流的流向相对简单,没有尼日尔河那样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冈比亚河也发源于几内亚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向西流经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全长1120公里。塞内加尔河源于几内亚,由巴科伊河和巴芬河在马里的巴富拉贝(Bafoulabe)汇流而成,最终在圣路易注入大西洋。河流全长1430公里。弄清河流流向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对被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地理全貌的了解时代。
(四)尼罗河之谜
尼罗河(Nile)是一条流经非洲东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70公里,与中非的刚果河以及西非的尼日尔河并列为非洲三大河流。
尼罗河由青白两条尼罗河组成,两条河流在苏丹喀土穆汇聚成为尼罗河。从喀土穆到埃及的阿斯旺段是尼罗河落差最大的一段,这一段长约1400公里,多峡谷和拐弯,有六个瀑布,自下游而上,分别命名为第一至第六瀑布,第六瀑布位于喀土穆北90公里处。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西北部塔纳湖,白尼罗河则发源于非洲中部布隆迪高原,流经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坦桑尼亚、南苏丹、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
英国人布鲁斯(James Bruce,1730—1794)是第一个到达青尼罗河源头的西方人。1769年在英国外交部的授意下,布鲁斯辞去了英国驻阿尔及尔领事的职务,前往埃塞俄比亚,探寻青尼罗河源头和了解当地的商业潜力。1770年2月他到达了当时的埃塞俄比亚首都贡德尔(Gondar,今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城市),在那里,他受到了统治者泰克·海马诺二世(Tekle Haymanot II)的接待,1770年11月他到达青尼罗河源头塔纳湖。塔纳湖位于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的北部,湖水平静,湖中岛屿众多,周围丛林密布,上千公里长的青尼罗河的流程就从湖水缓缓溢出的地方开始。布鲁斯对青尼罗河源头和其旅行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非洲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英国非洲协会的成员也倍受鼓舞。
白尼罗河上游是卡盖拉河(Kagera River),发源于布隆迪境内,流入维多利亚湖。河水出湖后被称维多利亚尼罗河,经西北方向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该湖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罗河,再向西北成阿尔伯特尼罗河—白尼罗河,在苏丹和青尼罗河交汇进入埃及,注入地中海。在英国外交部支持下,1857—186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先后派出三批考察队前去探寻白尼罗河的源头。他们中有从东非桑给巴尔出发,经坦噶尼喀的巴加莫约和塔波拉前去探寻;[12]有从尼罗河河口出发,溯流而上,追踪其发源地。1862年约翰·斯皮克和格兰特探险队发现了维多利亚湖是尼罗河的源头。在此基础上,1864年塞缪尔·贝克夫妇探险队到达维多利亚湖西北部的阿伯特湖,并弄清楚了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附近的丛山间,然后才先后注入维多利亚湖和阿伯特湖。
(五)中部非洲河流之谜
1.对赞比西河的考察
中部非洲河流调查是同英国人利文斯敦(David Livinstone,1813—1873)的名字分不开的,利文斯顿是苏格兰传教士,在非洲传教,曾独自勘探了赞比西河,从西到东横穿南部非洲大陆,并考察了尼亚萨湖和坦噶尼喀湖,探险期间“他的武器就是日服两片奎宁” [13]。通过对河流的考察,利文斯顿揭开了“非洲心脏”的秘密。
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是非洲第四长河流,也是南部非洲第一大河,长2660公里,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边境海拔1300米处的山地,流经安哥拉、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等国,注入印度洋。在赞比西河中游有著名维多利亚瀑布,它在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宽1700多米,最高处122米,为世界著名瀑布奇观之一。利文斯顿在第一次探险(1853—1856)中成功横穿非洲大陆,考察了赞比西河,在河中游发现了巨大而壮观的瀑布,把它取名为维多利亚瀑布(又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第二次探险(1858—1864)时他勘察了赞比西河及其支流。在1866年的第三次探险中,他考察了尼亚萨湖等地,[14]并收集了各种英国梦寐以求的内陆非洲情报资料,之后,英国成立了“利文斯顿中非有限公司”,[15]踏着利文斯顿当年探险的足迹,沿途修路筑桥。1891年英国建立“中非保护地”(今马拉维),[16]并在尼亚萨湖及希雷河一带建立电报系统,[17]从而构成了开罗—中非—开普敦的电报网络,为实现侵略非洲的“二C”计划创造了条件。[18]
2.刚果河之谜
刚果河(Congo River)位于非洲中西部,属大西洋水系。全长约4700公里,为非洲第二长河,其源头在刚果盆地东南的加丹加高原。刚果河上游位于赞比亚境内东非大裂谷区,向北流出博约马瀑布后始称刚果河。[19]干流贯穿刚果盆地,呈一大弧形,流经赞比亚、刚果(金)、中非、刚果(布)、喀麦隆和安哥拉等国,注入大西洋。对赤道以南非洲内地进行考察最早的是葡萄牙人,19世纪初,他们沿着贩奴路线,多次从安哥拉、莫桑比克的沿海深入内地考察。1816年英国也派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考察队,在詹姆斯·塔基上尉率领下前往刚果河勘探。这支考察队逆刚果河而上,但是在三个月的勘探中,考察队成员有多人患热带病死去,塔基也未幸免于难。此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在半个世纪中都没派人沿着刚果河进入内地考察。[20]
1874年,美国记者、英国人亨利·斯坦利受英国《每日电讯报》和《纽约先驱报》的派遣,用了900多天的时间在中部非洲进行探险。斯坦利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刚果河上,他和探险队考察了坦噶尼喀湖和维多利亚湖,发现坦噶尼喀湖和尼罗河水系无关,他率队员向西到刚果河上游的卢阿拉巴河(the Lualaba),开始从卢阿拉巴河进行考察,一直走到刚果河河口,历时三年。斯坦利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完成从刚果河源头到河口考察的人。[21]之后,他又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资助下,从欧洲招募了一批亡命之徒,于1879年到1884年对刚果河整个流域进行考察,考察中,他迫使各地酋长先后签订了450多个“保护性”条约,建立22个商站和据点,为比利时国王“刚果自由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2]斯坦利考察活动,为西方殖民者搜集了有关刚果河流域的大量地理和人文资料,适应了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需要。在1884年底召开的柏林国际会议上,刚果河流域被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葡萄牙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