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蒋氏家族渊源世系考[3]
蒋氏出于姬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4] 又《左传·襄公十二年》载:“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杜预注:“六国皆周公之支子,别封为国,共祖周公。”[5] 蒋氏作为周公的后裔,通常认为是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后子孙以蒋为氏。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其地光州仙居县是也,宋改为乐安,蒋为彊国所灭,子孙因以为氏。”[6] 蒋氏第九十世北宋蒋之奇曾作《蒋氏姓源辨说》,亦认为:“蒋之为氏自伯龄始。伯龄者,周公之第三子也。”[7]
从现有文献看,伯龄为周公第三子的说法最早出于《左传》,其后《新唐书》进一步确立了这一观点。此后,包括唐齐光义所撰《后汉亭乡侯蒋澄碑》等蒋氏家族文献都认定始祖伯龄为周公第三子。但《元圣裔周氏族谱》对此却有不同的记载:“始祖一世,元圣周公,讳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兄弟也。佐武王定天下,肇封于鲁,未就封,留相王室,食邑岐周,后相王位,冢宰建官立政,制礼作乐。……生子八,长子伯禽,就封于鲁;次子伯羽(《尚书·周书》《竹书纪年》称之为君陈),袭周公爵;三子伯暽,封凡;四子伯龄,封蒋;五子伯羿,封邢;六子伯翂,封茅;七子伯翅,封胙;八子伯翔,封祭。”[8]不仅家谱中明确指出伯龄为周公第四子,相关古文献也暗示了周公第四子为伯龄。如《竹书纪年》:“王命周平公治东都。”沈约按:“周平公即君陈,周公之子,伯禽之弟。”[9] 又《四书释地·君陈》云:“郑康成《礼记》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之弟也。疏引康成诗谱曰:‘元子伯禽封鲁,次子君陈世守采地。’”[10] 如果君陈为周公次子的话,那么伯龄应为周公第四子。但所据文献并非十分确凿,暂且存疑。
伯龄封地于蒋,“蒋”是古代的一种植物,许慎《说文解字注》:“蒋,苽蒋也。”[11]“蒋”即是古代六谷之一的“雕胡米”,又称“蒋实”“苽米”,后根茎变异为“茭白”,退出六谷行列。有研究者认为,河南修武的蒋村是蒋姓的发源地。在上古的蒋村一带,生活着一个部落,他们沿水而居,渴饮泉水,饥则食“蒋实”,即雕胡米,他们以“蒋实”为生,所以自称蒋部落。后来这支部落南迁至河南固始一带,建立了蒋国。[12] 据文献考证,古蒋国在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一带,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蒋在弋阳期思县。”[13] 弋阳为郡,辖固始黄川等地。郦道元《水经注·淮水篇》:“过期思县北,古蒋国,周公之后。”[14] 考古学家李绍曾认为:“早在三千年前,期思就是西周初期的蒋国都城。”[15]
大约在商朝时,蒋国被灭。周初,伯龄封地于蒋,重新建立了蒋国。后蒋国为强国楚所灭,《水经注》载:“(期思)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16]《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持此说:“蒋为彊国所灭,子孙因以为氏。”[17] 蒋之奇《蒋氏姓源辨说》也证:“故凡蒋氏子孙去其故国而散之四方者,避楚之难故耳。”[18]
蒋国为强楚所灭后,只有少部分蒋姓留居河南,其他大部分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是为杜陵一系;另有蒋姓北迁入山东,形成蒋姓的两大郡望:乐安郡和东莱郡;再有南迁的蒋姓形成晋陵郡;留居河南的蒋姓是为弋阳郡(亦称汝南郡)。苏轼《敕修蒋氏宗谱序》对蒋氏这段迁移史的描述是:“余阅蒋氏宗史,肇封汉水之东,迁封弋阳之郡,采邑如漆水辽城(今山西境内),大族如乐安郡。”[19]《后汉亭乡侯蒋澄碑》的记载则是:
(伯龄)封土期思,为汉东之国,后以吞削,楚实尽之,而子孙散于郡县,苗裔守业,重侯累相,有若来叶。到弋阳之徙,大族致杜陵之迁,则亦龟组连徽,熊番并拜。[20]
乐安、东莱、弋阳、晋陵为蒋氏的四大郡望,其中尤以乐安、弋阳最为著名,一直为蒋氏后人所沿用。例如宋绍圣九年(1094),第九十世蒋之奇被封为弋阳郡开国侯;宋皇祐五年(1053),第八十九世蒋堂以礼部侍郎加封乐安伯。以郡望为封号,体现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地缘与血缘关系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郡望是“血缘的空间投影”[21]。从蒋氏的发展史来看,郡望与籍贯是一致的,但是后来由于氏族的迁徙,地缘与血缘、籍贯与郡望开始分离。岑仲勉先生认为:
就最初言之,郡望、籍贯,是一非二。历世稍远,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乱离之迁徙,游宦之侨寄。基于种种情状,虽不能不各随其变,散之四方,而望与贯渐分,然人仍多自称其郡望者,亦以明厥氏之所从出也。[22]
这种籍贯与郡望的分离到了唐宋愈加严重,所谓衣冠旧族为了彰显血缘的高贵,仍多称前代旧望。所以蒋氏宗族多以“乐安堂”为堂号,以示不忘祖先郡望荣耀之意。
江南地区保存的义兴蒋氏宗谱很多,各大图书馆馆藏和民间收藏的宗谱对蒋氏的世系记载很翔实。例如蒋之奇的《蒋氏姓源辨说》《蒋氏近祖考要》、蒋氏后裔所作《分封考》等都对蒋氏的世系进行了考证。《蒋氏涧桥宗谱》《蒋氏茗岭宗谱》等都录有《汉阳期思蒋氏宗史》和《杜陵世表》,对蒋氏远祖的世系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一 汉阳期思蒋氏宗史
据《茗岭谱》载,期思蒋氏宗史由蒋氏三十五世裔孙宗周原辑,记载蒋氏世系自一世起,至三十六世止。
第一世:伯龄公,周公第三子(或为第四子)。我祖为汉阳蒋国公,国于期思,子孙因以为氏。配齐国姜文公女,生子二:本立、本道。寿八十二,生于武王元年己卯,薨于昭王十二年庚子,谥曰“正”。葬封都,钦赐万寿陵。
第二世:本立公,伯龄公长子。康王召拜为相,让国于弟,外统邦几,内辅国政,天下治安,刑措不用者四十余年。配翟古公女,生子四:仲仞、仲传、仲位、仲信。寿九十三,生于成王二十一年丙午,薨于昭王五十年戊寅,赠宗国公,葬期思永寿陵。
第三世:本道公,伯龄次子。受兄让国,袭父封土。昭王巡狩,面劳之曰:“卿祖父开国元勋,宜竭力辅治。”答奏曰:茅土同拜,敢不赤心,王命以蒋为氏,改封汉国公。配闳申公女,生子二:仲孝、仲义。寿八十六,生于成王二十四年己酉,薨于昭王四十六年甲戌。谥曰“缪”,葬期思永寿陵。……
第三十五世:宗周公,字希文。大中公长子。母怀三载,一孕而生兄弟三人。公身长九尺八寸,髯间有一黑痣。年三十二,辑世本,纂修大宗世谱。时值始皇秦政三十四年戊子,李斯奏毁天下书,公乃密藏石窖。是岁,始皇特诏求周公像。公亲赍□见始皇。命拱南而礼之。起读赞毕,命李斯亦为赞,斯即赞曰……赐公博士,不受。至二世三年甲午,出从沛公灭秦,复得周公真像,珍藏以垂后世,及汉王御极,封摘秦侯。配陆贾公女,生子三:立身、立节、立纲。寿八十,生于赧王五十九年乙巳,薨于汉文帝三年甲子。赠文定公,葬北邙山。……
第三十六世:立敬公,字仁父。希本公长子。配代胜吉公女,生子八:一清、一慎、一勤、一和、一经、一纶、一贯、一古。八子皆贵显,加封平原君府君。寿九十七,生于秦始皇嬴政九年癸亥,薨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己亥(按:疑误,“后元”为汉武帝年号)。赠谥“文宪”。葬北邙山。[23]
从以上所列部分世系可以看出,《汉阳期思蒋氏宗史》并不确实可信。首先是每一世的卒年都在八九十岁,年龄太大;其次是部分记述没有史实依据,且文字戗误,所结姻亲多为陆贾、贾谊等名门,可信度不高;最后是所辑者宗周,其人显然带有神话色彩,既封摘秦侯,但史书并没有相关记载。
二 杜陵蒋氏世表
谱载《杜陵世表》由东汉荆南刺史四十九世孙政原辑,自蒋氏三十七世起,至四十七世止。
第三十七世:一清公字公明,仁父公长子。龙腮凤眼,燕颌虎头。时汉徙贤豪以强京辅,公迁居杜陵。汉文帝三年甲子,召兄弟八人上殿,试对太平治安策云:“凡扫秦氛以宽仁政,除虐政,创立圣制,以礼乐开太平。”擢为太史令,号曰“杜陵八秀”。配耿肃公女,生子三:允复、允兴、允泰。寿八十三,生于秦始皇秦政二十八年壬午,薨于汉武帝建元四年甲辰。葬刳县杜陵。……
第四十二世:满公字懹概,斯重公子。幼敏慧,五岁能应对宾客,涉猎书史。汉宣帝朝初为上党令。志行峻洁,酌水投钱。宣帝闻之,召拜为淮南相,赐黄金绯袍,问曰:“卿在雍州何所居乎?”曰:“九曲蓝溪环玉带,四围盘岭御金城。”喜曰:“山明水秀必出宰相。”配霍光公女,封泰国夫人,生子一:万。寿七十五,生于汉武帝元封四年甲戌,薨于汉元帝竟宁元年戊子。葬杜陵嵚山。
第四十三世:万公字彦明,懹概公子。貌猛烈,性耿介,有文武才,年二十一为北地都尉,威震塞外。与父同诏征见。上曰:“父子宜同日剖符。”即下诏,父为淮南相,子为弘农守。号粮二千石。后封乐安郡公。配丞相丙吉公女,封安国夫人,生子一:诩。寿七十三,生于汉昭帝始元元年乙未,薨于汉成帝永始三年丁未。葬杜陵。[24]
上列杜陵世系,虽是部分,但仍旧可以看出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还是每一代年龄偏大,这在中古时期是不太可能的。其次,人物描述依旧充满传奇色彩,语句不顺,逻辑错乱。再者,所记事例多有与历史不符者,比如汉淮南王谋反后,淮南国灭,至汉宣帝时,已无“淮南相”这一官职,所谓父子“同日剖符”,缺乏可信度。
陈布雷所修《武岭蒋氏宗谱》对蒋氏家族文献做过一番精审的考证,他在蒋栻《周秦世系阙疑说》后加了按语:“蒋氏远祖出于周公,传有明文。惟自伯龄以下名讳无考,书阙有间,本无足怪。今宜兴、临海、天台诸谱,周秦两汉世次具备,且各自为书,彼此雠校,全无合者。宜兴各谱所列四十余世之名书为二名,既立一文作排行,更用偏旁相比次,此宋元以后命名之法,奈何施诸周汉之世乎?”[25] 颜师古认为:“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26] 可见,蒋氏后人出于敬宗爱祖之心,对期思宗史、杜陵世表做了一定程度的杜撰,作为家族宗史的开端,其可信度不高。
义兴《蒋氏大宗谱》载蒋栻《周秦世系阙疑说》:
吾蒋氏再见春秋,详载杜注,然自期思复遂从楚子田于江南,而其他弗闻焉。删书断唐虞,必以乐安郡公为始,一传而兖州刺史诩,四传而大将军横,五传而亭乡侯澄,是为义兴滆湖西始祖。嗣后皆传信而不传疑。若汉以前,多未可以信者,……满公以前存而不论,满公以后至有宋二十四世,以各支旧谱为征。[27]
然而蒋氏家谱有关蒋满的记载就有误,遂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武岭蒋氏宗谱》载:“哀帝时有讳诩者为兖州刺史,蒋氏先系确有世次可稽者,断自兖州君始。”[28] 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是较为合理的,《三辅决录》载:“蒋诩字元卿,隐于杜陵,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二仲皆挫廉逃名之士。”[29] 蒋诩生平入汉书,其事迹信而有征,如《汉书·鲍宣传》载:“而杜陵蒋诩元卿为兖州刺史,亦以廉直为名。王莽居摄,(郭)钦、诩皆以病免官,归乡里,卧不出户,卒于家。”[30]
据史书、地方志和各蒋氏宗谱载,义兴蒋氏世系确有考者,始自蒋诩。蒋诩以下世系历历可考,《增修宜兴县旧志》载:“诩生会稽太守助,助生司徒晃,晃生横,仕光武朝为将军。”[31] 据此,我们可以厘清这一时期蒋氏的世系:
诩—助—晃—横。蒋横九子分别为:颖、郑、川、耀、渐、巡、稔、默、澄。九子最初避难江左,隐居金陵钟山,所以金陵也是义兴蒋氏最初的家族栖息地,后钟山一度改为蒋山,金陵一度改为蒋州[32],苏轼《敕修蒋氏宗谱序》曰:“陈隋唐建金陵曰蒋州,盖以江南蒋氏之盛,始盛于汉,继盛于唐,尤盛于宋。”[33] 蒋氏九子避难蒋山,之后不久又分道扬镳,除第七子稔奔至楚地,隐居淮南外,其余皆隐匿于江浙一带,其中第八子默与第九子澄来到义兴,分居滆湖东西。“帝以觉悟,覆羌路之族焉,诸子各于所居之处受封。”[34]
颖,字仲远,封金华侯,其子孙因居东阳兰溪建德,为东阳枝;郑,字文源,封会稽侯,其子孙散居信安、义乌、暨阳,为暨阳枝;川,字茲明,封临江侯,为丹阳枝;耀,字正礼,封镇湖侯,徙居零陵营道,为零陵枝;渐,字兴嗣,封留苏侯,为会稽枝;巡,字淑明,封浦亭侯,其子孙徙居吴城之钱塘,为钱塘枝;稔,字孝方,袭父爵九江侯,为九江枝。默,字秀芳,封云阳侯,居义兴滆湖之东,为云阳枝;澄,字少明,封亭侯,居义兴滆湖之西,为
亭枝。[35]
义兴流传有蒋氏“九子八封侯”“尽是九侯家”之语,考地方志和义兴各蒋氏家谱,第七子稔隐居楚地,后袭父爵九江侯,所以“九子八封侯”“尽是九侯家”之语皆不谬。
云阳侯默与亭侯澄是为义兴蒋氏始祖,至德二年(757),蒋氏第七十四代(按:蒋氏总世系排行)裔孙蒋晁请集贤院学士齐光义撰写了《后汉
亭乡侯蒋澄碑》,碑文主要述
亭侯蒋澄生平,但也侧面详述了自后汉
亭侯蒋澄至唐至德年间监察御史蒋晁之间的世系。唐天宝十五载(756)三月,第二十代世孙(云阳支系排行)吏部侍郎蒋洌撰写了《蒋氏大宗碑记》,同年七月,给事中蒋涣撰写了《云阳亭侯碑》。前者叙述了蒋氏自始祖伯龄至云阳
亭支的世系,后者详细列出了自后汉云阳侯至唐天宝间云阳支的世系。云阳与
亭支相较,“其间最号胜者,无如
亭支焉”[36]。
亭侯子孟、通、休、政、玄,五子皆并职刺史,时人称“番阳五牧”,又号“蒋氏五龙”,从此义兴的西部就有一个名为“五牧”的村落(今宜兴徐舍镇五牧村)。
蒋休,唐《宰相世系表》称其自乐安徙义兴,不确。蒋之奇认为:“盖不见阳羡二碑,徒得其概而未尽也。”[37]“嗣子丹阳太守休,袭亭乡侯,可谓公孙之子有后于鲁敬仲之裔,复为正卿乎。”[38] 至唐,休后裔係、伸、偕、仙、佶,前两位官至宰辅,偕任太常少卿,后两位官至刺史,所以他们的家乡也被称为“五贤乡”,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至唐,蒋俨封义兴县子,蒋
封义兴县公;至宋,又有乐安伯蒋堂、魏国公蒋之奇、词人蒋捷等蒋氏名贤。义兴蒋氏多由
亭侯所出,所以欧阳修感叹:“义兴邑乘,半为颖叔(蒋之奇)家乘也。”[39]
令人费解的是,义兴蒋氏云阳支系却在唐之后杳然无闻。查阅蒋氏各族谱后,笔者大胆揣测,云阳一支与亭一支合谱,因
亭后裔名声日炽,遂云阳支湮没于
亭支系中。《蒋氏楼王支宗谱》卷三《义兴云阳
亭蒋氏世纪卷之四》详述了蒋氏云阳
亭支自四十八至八十六世系。第八十六世经历了后汉隐帝、后晋高祖、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等朝代,也即是在唐末宋初之际已完成云阳与
亭支系的合谱。
北宋蒋之奇曾作《亭侯支系赞》,赞曰:
于皇我祖,派列宗周,姬旦七子,析县分州。曲阜是宅,弋阳载侯,其土惟蒋,居之惟陬。子孙世守,荆人作仇,伯龄祀废,社稷墟坵。肃肃三径,既和且柔,世胄赫奕,笃生逡遒。烈烈惟武,宣威佐刘,八子南迈,罔极包羞。上天悔过,光武载求,侯复亭,子袭通休。
係与伸,同源共流,兖苗作裔,宁干斯继。诸幼炽昌,侯土乃弃,式宦异邦,式崇及第。明明我祖,
亭嫡裔,授子传孙,封土不离。周之子孙,本支百世,天佑我家,嵩岳呈瑞。必生异人,勤王佐帝,上绍侯封,钦承祚庇。济济宗苗,历登禄位,籍籍英名,燦然昭著。迨至宋朝,端平之始,幸毓应龙,凌云志气。荷国厚恩,敕婚赵氏,驸马联封,弥宠御嗣。世世光荣,古今丕美,泽及孙支,绵绵无已。地久天长,家生靡替。[40]
义兴蒋氏后裔多出自亭侯一系,其支脉强悍,四处迁徙,栖居之处遍布江南。至明万历八年(1580)三月,蒋氏《建庙合谱支派录》载:“奉上曰清查
亭侯后裔迁移江南各郡县嫡支共五十八派,……宜兴共十七派。”[41] 其中较为知名的蒋氏派别有五牧、回图、洴浰、花店等,至清代则有茗岭、西馀、大华、蒋府圩、武岭等。茗岭支始迁祖蒋思振,为
亭系一百零一世孙,因喜好张渚东南山水,在元末避乱迁居茗岭道塘里(今岭下村南),苑坞、山门玕皆有其后裔。洴浰支始迁祖蒋益祖为
亭系九十二世孙,蒋之奇嫡孙,于宋政和二年(1112)由官林南庄迁居洴浰,其后裔亦有分迁。大华始迁祖蒋诠祖为
亭系九十二世孙,宋宣和年间,因力拒金寇,遭秦桧所忌,遂罢职归乡,退居离云阳东南六十余里的大华村奉母终老。蒋府圩始迁祖蒋勤为
亭系一百零二世孙,自
亭迁居蒋府圩。武岭始迁祖为蒋士杰,元代由三岭迁居武岭(今溪口),是为溪口蒋介石祖先。据民国初年陈布雷修蒋氏宗谱时考证,两晋时蒋澄的第十代孙蒋枢任吴郡太守,后迁居浙江台州,至唐代,蒋枢的第二十孙蒋显任四明监盐官,生子蒋光,蒋光又生二子:长子蒋宗祥、次子蒋宗霸,北宋时,蒋宗霸之孙蒋浚明始迁奉化三岭,蒋浚明的第十代孙即为蒋士杰。[42]
义兴蒋氏家族自汉末登上历史舞台,历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长盛不衰。至民国时期,亭侯衍生出一百二十六个分支,蒋氏遍及三吴,散落九州。如今蒋氏已成为宜兴人数排名第一的大姓,涌现出如蒋百里等一系列名人,堪称是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迹。
早在北宋,蒋之奇作《蒋氏世系赋并序》,详述蒋氏自伯龄起至蒋堂止的两千年发展史:
之奇读屈原《离骚经》自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及读班固《幽通赋》又云:“系高顼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至如韦孟潘岳,亦皆自陈阀阅之盛,则古人所谓,褒大光烈,发扬祖德者,非以为夸也,致孝之意也,且告曾者,我之所自出也。有传序而弗知,有潛德而弗扬,恶在其为人后也。之奇既次远祖,以作谱而藏之矣,遂撰其媺为世系云。
系姬旦之末流兮,鼻祖出于期思。肇伯龄之祚土兮,肆婵娟乎于茲。由上党及弘农兮,继父子而得麾。[43] 巨君摄政滔天兮,兖州拂衣而去之。筑三径于杜陵兮,乃坚卧以阖扉。[44] 曾纷浊之莫予污兮,终清节之弗移。侯逡遒之崛起兮,兴扫殄于赤眉。[45] 纵厚诬以殲良兮,伊谗人之罔极。曒神明之难欺兮,感妖氛之充塞。愤功业之夭枉兮,泯弗书于载。籍九子播于广陵兮,爰渡江而假息。朅阳羡之届止兮,侯亭以发迹。[46] 爰锡命以即封兮,由歼仇而覆慝。琰相蜀以扬声兮,羌定兆乎牛首。[47] 通辅魏以腾实兮,忠吞吴以奄有。[48] 壮护军之戡难兮,底江表于载宁。易帷帐而给田兮,终好学而扬名。[49] 翼独步于江淮兮,以才辩而见称。[50] 子文之尉秣陵兮,瘁厥职以励精。死追寇以伤额兮,栖北山而赫灵。挥白羽以荐趾兮,表青骨以见形[51]。司业之佐猗氏兮,摧剧盗于止源。[52] 扬芳于集贤兮,挺高义于中兴。斥墨缞之渎嘉兮,动折衷于礼经。图圣历之口诵兮,仰学问之该明。介然特立以不倚兮,拒叔文而遏延龄。直历朝于两主兮,功调和于鼎
。淮阳泣诤以辩诬兮,称良笔于实录。[53] 绵三叶以缮修兮,世故多藏于日历。[54] 翰林之不附离兮,倚昌词之莫续。[55] 悼祖德之失传兮,尚称扬于五牧。[56]龙骧文藻而操绳尺之剧兮,北方亦悉青州之蒋族。[57]中丞抗言后无亚献兮,折钦明以媿恧[58]。骑省清政之不可挠兮,汾阳之兵得蔬馈而亦足。[59] 奔奉天而居于贼兮,至泾绝粒而逃伏。巩丞见留于奕府兮,虽并死而不辱。[60] 碑大宗于天宝兮,赖文部之维贤。[61]伤乃考之弗耀兮,则历刺于湖延。尚书却日本之遗兮,止取其一幅之笺。[62]孝哉昆仲之庐于墓侧兮,埒松柏而逾千年。[63]世清白以弗替兮,亹流庆之绵绵。[64] 詹事之贻书游岩兮,责唯唯以穷年。见囚于离支窟室兮,嘉忠节之终完。[65] 惟累世之旷辽兮,慨中微以发叹。鲁既起而复振兮,炳初牒而先传。靡刚柔之吐茹兮,必公正以直言。蔼群芬之在人兮,阅九州以于藩。何修能而不登乎三仕兮,郁雅志以不宣。扬娥眉于众嫮兮,贾憎妒其必然。[66] 咨绵历之茕茕兮,惧肯堂之倾圮。勉弓治之余绪兮,惕涧冰之临履。命坎壈以弗前兮,才窘乏于屡试。孰云世业之可怀兮,伊荷担之惟恐坠。于赫先祖之光兮,曾孤蒙之莫企。抚厥土以勤谟兮,寄余颜于悲愧。幸流景之未暮兮,犹将高驰而远致。神听之式谷兮,尚不愆于斯世。[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