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三次发展高潮原因的探究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下》),但纵观历史,潘光旦先生认为:“当门第婚姻盛行之时代,往往有积十数世而不败者;盖优越之血统与优越之血统遇,层层相因,累积愈久,蕴藉愈深,非社会情势有大更变、大变动,有若朝代之兴替,不足以摧毁也。”[182]
义兴蒋氏自汉末至今,繁荣兴盛何止“十数世”,即使遇朝代兴替之社会大变革,也只是暂时韬光养晦,一遇适宜之时机,即会重兴。这不禁引人深思,这个家族历时弥久的持续发展,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用“盖优越之血统与优越之血统遇,层层相因,累积愈久,蕴藉愈深”来解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注目义兴蒋氏的历史发展,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繁荣兴盛的原因。
一 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
汉末魏晋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处乱世,蒋氏自然是以军功起家。早在东汉初,义兴蒋氏的始祖蒋默与蒋澄之父蒋横就仕为大将军,从光武帝讨赤眉军,获军功封逡遒侯;蒋默之子蒋何任东汉大将军,封邵陵侯;蒋秀亢等“蒋氏二十八秀”为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所用;蒋钦因战功被东吴孙权封为“荡寇将军”;南朝陈,蒋有政迁为“安远将军”,蒋元逊从陈武帝平侯景有功,加“辅国将军”。这一时期的蒋氏屡获军功,子孙也因此踏入仕途。东汉蒋佩累迁冀州刺史,后官至尚书令;蒋横的九个儿子皆封侯,所谓“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蒋干的五个儿子松、枞、枢、枟、彬皆并职郡守,人称“柱国五牧”……可以说,蒋氏是因军功而走上仕途,继而起家兴盛。
时至唐宋,社会转型,门阀家族衰落,官位不再世袭,科举考试催生了科宦家族。在科举社会中,一个家族要想长盛不衰,就要科举及第,进而踏入仕途,科举与做官相互交替,良性循环,促进家族发展。蒋氏在唐宋时期,以科举起家,据统计义兴蒋氏在此时期共有79 人进士及第,包括一名状元、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可谓是科举盛族。累代科举及第累代仕宦,最终将蒋氏家族推向了江南望族的地位。
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催发了蒋氏在儒学、文学方面的成就,并最终推动了蒋氏家族由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的转变。有唐一代,如蒋洌,闻一多先生认为其作品可算作是全唐诗中宫体诗的白眉;蒋涣,其作品代表了盛唐、中唐时期的一般风格[183];中唐时期蒋氏还出现了传奇作家蒋防,作品被称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至唐末,有诗人蒋佶。北宋,有学者兼诗人的蒋堂、蒋之奇;至南宋末,出现了著名词人蒋捷,其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到了明清,蒋氏家族逐渐从仕宦中淡出,身份向学者转化,出现了著名学者蒋永修等。蒋氏在这一时期的转型远离了政治中心,弱化了政治旋涡带给家族的消极影响。
纵观蒋氏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太平盛世,做官治学双轨并进,时代更替,则盛行隐逸,做学问以明志,赋诗词以自娱。
蒋氏于汉末魏晋、唐宋、明清三次发展高潮的出现与家族在不同时代所做的不同选择有关,每一次的正确选择都使得家族成功转型,适应了时代的特性,将家族的发展导向了正确的方向。
二 家教
论及魏晋南北朝学术时,钱穆先生认为:“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184] 家教也即包括了德行和学业两个方面,对于前者,中古时期的家庭教育多注重孝悌仁爱、敬宗睦族等传统的礼教传承,对于后者,多注重家族藏书的积累、家族学术风气的培养以及对子弟学术才能的发现、培养与呵护等。
蒋氏的家族教育注重在血缘的基础上,家族成员血亲相爱,慎终追远,使家族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排除一切困难,长久地繁荣发展下去。例如北宋能臣蒋之奇早孤,自幼由伯父蒋堂抚养,并“以伯父枢密直学士堂荫得官”。蒋璨是蒋之奇的侄子,父之美早亡,“公生十三岁而孤,鞠于世父魏公”[185]。蒋伦墓志载:“君有子三人,皆□笄冠,晁躬自教训,加之以慈爱。男登清秩,□□良士。岂唯晁□至性欤!”[186]蒋圆墓志铭亦载:“抚四女弟如其子,皆择配嫁之。”[187]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蒋氏家族可谓举不胜举,正是家族成员之间孝悌友爱,相互扶持,才使得家族兴旺,后继有人。
蒋氏家族还注重对子弟道德操守以及待人处事的教育,亭侯蒋澄在其父被冤谗死后:
虽灭迹江湖,而克雪冤耻。大将军初遘祸薨也,为司隶羌路所谮,延以非罪,泣血枕戈,誓将仇复。……帝以觉悟,复羌路之族焉,诸子各于所居之处受封。……公所怀罔极,以逮形消,取彼谗人,感于天罚。孝者德之本,又何加焉。[188]
仇人已经得到应有的处罚,对于过去的仇恨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这种阔达的胸襟也教育了蒋氏后人,恕人如恕己,有仇必报是英雄的胸襟,忘记仇恨、宽恕他人更是一种高尚的胸怀。
家族的德行教育对于家族子弟心性、修养有最为直接的重要作用,从蒋氏家训中可以看出家族对子弟的谆谆教导。例如家训告诫子弟要敦孝悌、敬尊长、宜家室、教子弟、慎交游、和乡党、守世业、存厚道、勤耕读等。[189] 家训对家族婚姻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例如“婚男嫁女之事须是称家有无,而其始第一要门户相当,看是读书质朴,家风便是上等。世俗有攀附富贵,不惜倾赀者,殊不知娶妇有娇贵气习,未必操家,嫁女适豪富之门,恐非书种,殆误儿女终身,追悔何及”[190]。又如“凡议婚必先择其婿与妇之性行,但求彼我清白相当,勿慕富贵,须十四五以上方见贤愚,勿贪简便,蹈俗人指腹割衿鄙俗之说”[191]。再如“择婿择妇不可徒贪财势,不可徒籍门楣,必其祖考有忠厚遗风,父兄有端方品行,一切母仪教训闺门腔范确有可取者,方可议亲”[192]。姻娅关系是家族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家族血缘基因的优劣,而且是家族寻求社会结盟的重要手段。所以蒋氏家族特别注重子弟姻缘的择配,良好的婚姻关系,促进了家族良性循环,不断繁荣发展。
蒋氏家族还注重对子弟的培养:
立义学,凡子弟六岁以上父兄贫不能教,遂至埋没人才多少,陆放翁家训云:“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之读书。”即不能上进,但教诲蒙童,以给衣食,使书种不绝亦为好。……故于祠内设立义学,每岁给银若干,助众延师教子诲孙。……子弟学业有成,府试者给盘费银三钱,院试者给盘费银五钱,入泮者给蓝衫银三两……[193]
在对子弟悉心教育培养的同时,蒋氏家族还善于发现子弟的文学才能,如蒋防年幼时“颖敏过人,为文辄有奇气,父延翰公钟爱之。年十八做《秋河赋》,其辞曰:‘连云梯以迥立,跨星桥而径渡’”[194]。又如蒋璨,“公生十三岁而孤,鞠于世父魏公,诵习群书,操笔为章句,已卓越不凡。魏公喜而赋诗曰:‘渥洼之驹必汗血,青云之干饱霜雪’,器重盖如此”[195]。蒋之奇是北宋有名的书法大家,其侄蒋璨在书法上亦有很高的造诣,正是家族长辈对子侄孙辈才能的发现和培养,使得蒋氏家族家学深厚,代代相传。
三 迁徙
罗时进先生认为“家族的播迁是较为复杂而又相当具有学术意义的问题,是研究血缘家族衍化以及人文意识转变的重要环节”[196]。笔者认为频繁的迁徙保证了蒋氏的开枝散叶,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得蒋氏在江南大地四处生根,一方面分散了蒋氏的力量,使之不足以产生与朝廷相抗衡的势力,从而保全了家族。例如东晋时,义兴得侯者两家,分别为蒋氏与周氏,周氏盛时曾一门五侯,最终因权力相倾而覆亡。蒋氏早在光武帝时,因蒋横为谗言所谮,其九子奔赴江南隐居避祸,始居蒋州(今南京),后又四处藏匿,八子默与九子澄来到义兴,却又分居滆湖东西,所以从家族开始兴旺之初,蒋氏就保持了迁徙的家族传统。谱载,蒋氏在一个村落居住的时间一般不可以超过五代,五代之后必须迁居他处,而迁徙之地也是有选择的,“迁就必择营耕之地、仁睦之乡,为子孙世守计也”[197]。
蒋氏家族的迁徙既有跨地域的大迁徙,也有地域内的小范围迁徙。前者如锦溪蒋氏,“惟有世居阳羡一支,历汉唐宋明千数百年间迁滆湖,再迁三岭,祖二十五府君光迨、十二世宣议公又迁青修岭,十三世宣议公子仕杰即我始祖也,同弟仕修公又徙锦溪”[198]。如此跨地域的迁徙,近则至邻近郡县,如平江(今苏州)、四明(今宁波)等;远则至零陵(今湖南)、福州等地。迁徙多是由蒋氏去各地仕宦所引发,属于主动迁徙的范畴。而地域内的小范围迁徙则是被动迁徙,是家族固有的“五世则迁”的规定所致。如蒋氏九十世“之”字辈的迁徙,谱载:“之勉徙柚山;之正迁前花;之清徙坍江;之武迁陶村;之策徙陵上;之仪迁柯庄;之翰迁袁村;之彦迁鹏程桥落霞。”[199] 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迁离了祖居地。
蒋氏的迁徙很早就形成了规模,“至六朝唐宋,族盛丁繁,散居他乡郡邑者一百二十六支”[200]。到了明朝万历八年(1580),据《蒋氏建庙合谱支派录》载:“亭侯后裔迁移江南各郡县嫡支共五十八派,宜兴共十七派。”[201] 这个统计是很保守的,蒋氏在江南地区的迁移必不只是五十八派,而迁徙江南之外的派支亦不在少数。直至今日,福州三明市还存有唐蒋洌书写的《蒋氏大宗碑》,这是当年迁居福州的蒋氏族人所建。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礼记·大传》),在不断的迁徙中,蒋氏以始迁祖为祭祀的祖宗,但昭穆之序仍追溯到亭侯蒋澄,这就使得蒋氏虽散居各处,但仍旧因宗法关系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成为蒋氏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17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9页。
[2](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卷23,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8页。
[3]笔者硕士论文《蒋捷研究》曾对蒋氏的世系有过考证,所以本章节与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会有重合之处。
[4](周)左丘明撰,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23页。
[5](周)左丘明撰,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96页。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5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16页。
[7](清)蒋汝铭等:《蒋氏宗谱》,光绪三十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3189—3204。
[8]周传忠等:《元圣裔周氏族谱》,《中华周氏联谱》,2009年续修,国家图书馆藏。
[9](周)佚名撰,李民等译注:《古本竹书纪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10](清)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卷上,清乾隆王氏眷西堂刻本,第22页下。
[1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2]详见蒋继申《蒋姓》,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13](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14](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注:《水经注》卷30《淮水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01页。
[15]李绍曾:《淮上文物史迹纵横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16](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77页。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5,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16页。
[18](清)蒋汝铭等:《蒋氏宗谱》,光绪三十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3189—3204。
[19](宋)苏轼:《敕修蒋氏宗谱序》,(清)蒋柏清等:《回图蒋氏宗谱》卷首,宣统元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1—112。
[20](唐)齐光义:《后汉亭乡侯蒋澄碑》,《全唐文》卷354,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5页。
[21]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
[22]岑仲勉:《唐史餘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9页。
[23](清)蒋惟高等:《茗岭蒋氏宗谱》,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局馆藏,资料号:1—2—113—128。
[24](清)蒋惟高等:《茗岭蒋氏宗谱》,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局馆藏,资料号:1—2—113—128。
[25]陈布雷等:《武岭蒋氏宗谱》,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3页。
[26](唐)颜师古注:《汉书》卷7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53页。
[27](清)蒋玉琪等:《双桥蒋氏宗谱》卷1,光绪二十八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033—39。
[28]陈布雷等:《武岭蒋氏宗谱》,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4页。
[29](汉)赵岐:《三辅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6页。
[30](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96页。
[31](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8《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第249页。
[32]《蒋氏楼王谱》卷2载:“蒋州,古金陵地,因蒋氏九侯得名。蒋山即钟山,在金陵城北,蒋氏九侯寓此得名,后人以其居为寺,又蒋子文逐寇钟山,死为神,立庙祀之,因名蒋山。”《搜神记》也有类似记载。
[33](宋)苏轼:《敕修蒋氏宗谱序》,(清)蒋柏清等:《回图蒋氏宗谱》卷首,宣统元年修,宜兴档案局馆藏,资料号:1—2—111—112。
[34](唐)齐光义:《后汉亭乡侯蒋澄碑》,《全唐文》卷354,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5页。
[35]参见蒋之奇《蒋氏远祖总要》,《武岭蒋氏宗谱》卷2《先系考》,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68页。
[36](宋)苏轼:《敕修蒋氏宗谱序》,(清)蒋柏清等:《回图蒋氏宗谱》卷首,宣统元年修,宜兴档案局馆藏,资料号:1—2—111—112。
[37](宋)蒋之奇:《蒋氏近祖总要》,《武岭蒋氏宗谱》卷2《先系考》,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68页。
[38](唐)齐光义:《后汉亭乡侯蒋澄碑》,《全唐文》卷354,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5页。
[39](宋)苏轼:《敕修蒋氏宗谱序》,(清)蒋柏清等:《回图蒋氏宗谱》卷首,宣统元年修,宜兴档案局馆藏,资料号:1—2—111—112。
[40](宋)蒋之奇:《亭枝系赞》,蒋永成等:《楼王蒋氏宗谱》卷1,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41]这次官府奉旨清查亭侯后裔,经过五个多月的调查,形成文书材料呈报省宪院,复由户部下帖,免除入册蒋氏的差派徭役。清查行动虽采用行政手段进行,但所参与的五十八派仅是
亭后裔的一小部分而已。
[42]武岭蒋氏源出义兴亭支系,所以我们也把其纳入义兴蒋氏的研究范畴。
[43]述汉代蒋满、蒋万父子事。
[44]述汉代蒋诩事。
[45]述汉代蒋横事。
[46]述汉代蒋澄事。
[47]述三国蜀蒋琬事。
[48]述三国魏蒋济事。
[49]述三国吴蒋钦事
[50]述三国魏蒋干事。
[51]述三国吴蒋歆事。
[52]述唐代蒋将明事。
[53]述唐代蒋係事。
[54]述唐代蒋偕事。
[55]述唐代蒋防事。
[56]述唐代蒋係、伸、偕、仙、佶事。
[57]述南北朝蒋少游事。
[58]述唐代蒋钦绪事。
[59]述唐代蒋沇事。
[60]述唐代蒋清事。
[61]述唐代蒋洌事。
[62]述唐代蒋涣事。
[63]述唐代蒋洌、蒋涣事。
[64]钦绪、沇、洌、涣皆为云阳系后裔。
[65]述唐代蒋俨事。
[66]述宋代蒋堂事。
[67](宋)蒋之奇:《蒋氏世系赋》,《武岭蒋氏宗谱》卷1《先系考》,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72页。
[68](清)蒋惟高等:《阳羡蒋氏先烈考序》,《茗岭蒋氏宗谱》卷2,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69](明)梅鼎祚:《西汉文纪》卷3,明崇祯刻本,第19—20页。
[70](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260,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1页。
[71]佚名:《杜陵世表》,《涧桥蒋氏宗谱》卷13,民国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598—1601。
[72](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8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7册,第263页。
[73](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17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896页。
[74](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17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896页。
[75]佚名:《云阳亭侯谏议大夫碑》,《蒋府圩蒋氏宗谱》卷7,1927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2721—2727。
[76](宋)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6,明初刻本。
[77](晋)干宝撰、曹光甫校点:《搜神记》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78]蒋永成等:《蒋氏历代征异》,《楼王蒋氏宗谱》卷2,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79]转引自《武岭蒋氏宗谱》卷214《事状志》。
[80]全祖望《蒋金紫园庙碑》:“城南兢渡湖之支流为小湖,其西为竹湖,有庙焉。盖宋金紫光禄大夫蒋公浚明之园神,而后遂以为里社之祀。”
[81](宋)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6,明初刻本。
[82]蒋永成等:《历世文传》,《楼王蒋氏宗谱》卷2,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83]佚名:《亭侯支迁徙》,《蒋府圩蒋氏宗谱》卷11,1927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2721—2727。
[8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5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16页。
[85](明)吴亮:《毗陵人品记》卷1,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86]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87](明)吴亮:《毗陵人品记》卷1,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88]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89](宋)萧常:《萧氏续后汉书》卷2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4册,第566—567页。
[90]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91]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92](晋)陈寿:《三国志》卷44,列传第14,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57页。
[93]佚名:《亭侯支迁徙》,《蒋府圩蒋氏宗谱》卷10,1927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2721—2727。
[94]蒋潮淙等:《汉传·汉吴荡寇将军奕公传》,《大华蒋氏宗谱》卷3,1930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2082—2093。
[9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9,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册,第470页。
[96](唐)李延寿:《北史》卷90,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84页。
[97](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32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37册,第4页。
[98](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39,台中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449页。
[99](清)蒋聚祺等:《墓志》,《西馀蒋氏宗谱》卷4,民国九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538—1557。
[100](清)蒋惟高等:《亭大宗世表》,《茗岭蒋氏宗谱》卷7,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01]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102](唐)姚思廉:《陈书》卷14,列传第8,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2页。
[103]蒋永成等:《重修楼王宗谱序》,《楼王蒋氏宗谱》卷1,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104]陈布雷等:《凡例》,《武岭蒋氏宗谱》卷1,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26页。
[105](清)蒋玉琪等:《序三》,《双桥蒋氏宗谱》卷1,光绪二十八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033—39。
[106]陈布雷等:《先系考》,《武岭蒋氏宗谱》卷1,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64页。
[10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06,列传第31,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042页。
[108]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页。
[109](清)董诰等:《全唐文》卷20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2页。
[110]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10,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111]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0页。
[112]转引自郁贤皓《唐刺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3页。
[113](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页。
[11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06,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042页。
[11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16,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39页。
[116]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4页。
[1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06,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02页。
[11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27,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78页。
[119](唐)任华《西方变画赞》载:“前殿中侍御史蒋鍊,鍊弟前右拾遗镇,镇弟前无锡尉镝,镝弟前千牛鏠,鏠弟前协律郎錡等,泣血三年,哀过乎。”《全唐文》卷376。
[120]见《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藏拓本《唐故朝议郎守楚州长史赐绯鱼袋源公墓志铭并序》。
[121]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122]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12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4,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4页。
[124]光中编著:《唐玄奘三藏传史汇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98页。
[125]佚名:《唐故尚药奉御蒋府君夫人刘氏(令淑)墓志铭并序》,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126]《唐故殿中侍御医上护军蒋府君墓志》,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唐殿中侍御医蒋少卿及夫人宝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10期。
[127]《唐故朝议郎行尚药侍御医上护军蒋府君夫人陇西郡太君墓志铭并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唐殿中侍御医蒋少卿及夫人宝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10期。
[12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00,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943页。
[129]郁贤皓撰:《唐刺史考全编》卷193,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2页。
[130](唐)殷亮:《唐故摄福昌县令蒋君(伦)墓铭并序》,吴钢主编:《千唐志斋新收墓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31](唐)殷亮:《唐故摄福昌县令蒋君(伦)墓铭并序》,吴钢主编:《千唐志斋新收墓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32](唐)殷亮:《唐故摄福昌县令蒋君(伦)墓铭并序》,吴钢主编:《千唐志斋新收墓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33](唐)杨论:《大唐蒋公夫人房氏墓志铭并序》,吴钢主编:《千唐志斋新收墓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134]佚名:《唐苏州别驾李公故夫人蒋氏墓志铭并序》,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457页。
[135](唐)王无悔:《唐义兴蒋夫人墓志铭并序》拓本。
[136]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13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1页。
[13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1—4533页。
[13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3页。
[14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4页。
[14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5页。
[14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4页。
[14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4—4535页。
[144]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145]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14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4页。
[147](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8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7册,第264页。
[148]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169,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1页。
[149]蒋永成等:《云阳亭蒋氏世纪》,《楼王蒋氏宗谱》卷3,1940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520—27。
[150](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5,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3页。
[151](五代)王定保:《载应不捷声价愈振》,《唐摭言》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5页。
[152](宋)孙觌:《宋故右大中大夫敷文阁待制赠正议大夫蒋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4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93—396页。
[153](清)蒋聚祺等:《先烈》,《西馀蒋氏宗谱》卷4,民国九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538—1557。
[154](元)脱脱等:《宋史》卷298,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912页。
[155](元)脱脱等:《宋史》卷343,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915—10917页。
[156](明)吴亮:《毗陵人品记》卷3,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刻本。
[157](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54页。
[158](清)蒋惟高等:《亭大宗世表》,《茗岭蒋氏宗谱》卷7,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59](清)蒋惟高等:《亭大宗世表》,《茗岭蒋氏宗谱》卷7,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60](明)杨慎:《升庵集》卷5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册,第453页。
[161](宋)程俱:《北山集》卷3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0册,第297页。
[162](宋)米芾:《画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163](宋)孙觌:《宋故右大中大夫敷文阁待制赠正议大夫蒋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4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93—396页。
[164](宋)董更:《书录》卷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第310页。
[165](元)脱脱等:《宋史》卷356,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211—11212页。
[166](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8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7册,第266页。
[167](清)蒋惟高等:《先烈考》,《茗岭蒋氏宗谱》卷2,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68](元)脱脱等:《宋史》卷452,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288页。
[169](宋)张守:《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墓志铭》,《毘陵集》卷13,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1页。
[170](元)脱脱等:《宋史》卷384,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818页。
[171](元)脱脱等:《宋史》卷411,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352页。
[172](明)吴亮:《毗陵人品记》卷4,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173]佚名:《祠规序》,《涧桥蒋氏宗谱》卷11,民国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598—1601。
[174](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17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873页。
[175](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262页。
[17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5,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134—6137页。
[177](明)朱谋垔:《续书史会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第846页。
[178](清)蒋惟高等:《先烈考》,《茗岭蒋氏宗谱》卷2,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79](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14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167页。
[180](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21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7册,第88页。
[18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84,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70页。
[182]潘光旦:《江苏通志增辑族望志议》,《潘光旦文集》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183]参见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0页。
[184]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185](宋)孙觌:《宋故右大中大夫敷文阁待制赠正议大夫蒋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4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93—396页。
[186](唐)殷亮:《唐故摄福昌县令蒋君(伦)墓铭并序》,吴钢主编:《千唐志斋新收墓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87](宋)张守:《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墓志铭》,《毘陵集》卷13,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1页。
[188]陈布雷:《先系考》,《武岭蒋氏宗谱》卷1,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51页。
[189](清)蒋惟高等:《家训》,《茗岭蒋氏宗谱》卷首,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90](清)蒋惟高等:《家训》,《茗岭蒋氏宗谱》卷首,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191]佚名:《家规》,《涧桥蒋氏宗谱》卷11,民国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598—1601。
[192](清)蒋玉琪等:《家训》,《双桥蒋氏家谱》卷1,光绪二十八年修,上海图书馆藏,资料号:919033—39。
[193]佚名:《家规》,《涧桥蒋氏宗谱》卷11,民国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598—1601。
[194]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195](宋)孙觌:《宋故右大中大夫敷文阁待制赠正议大夫蒋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4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93—396页。
[196]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197]陈布雷等:《旧谱考》,《武岭蒋氏宗谱》卷2,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17页。
[198]陈布雷等:《旧谱考》,《武岭蒋氏宗谱》卷2,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99页。
[199](清)蒋惟高等:《迁徙》,《茗岭蒋氏宗谱》卷6,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
[200]蒋潮淙等:《丁未谱序》,《大华蒋氏宗谱》卷1,1930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2082—2093。
[201](清)蒋惟高等:《建庙合谱支派录》,《茗岭蒋氏宗谱》卷4,康熙年间修,宜兴档案馆藏,资料号:1—2—1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