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绪论
自1999年《萌芽》杂志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来,文学的“80后”诞生已经二十余年。“80后”作家却仍然是个充满争议、略显尴尬的名称。一方面,作家从来没有停止反抗,他们被认为是最为标榜个性、恐惧和排斥趋同的一代,对这个大而无当的名号本能抗拒。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在不断反省或批判这种命名的合理性,有人甚至炮轰这是批评的懒惰和无能。[1]在这种情形下继续谈“80后”作家,是否显得愚不可及呢?
然而这却是更大的文学环境背景所造成的尴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日益变得没有主潮、逐步边缘化。生逢此世,要对这批年轻作家的文学创作命名殊非易事。所以,反省归反省,批判归批判,许多研究者仍然不得不承认这个“吊诡”的局面:不完全认可这个简单的命名,但在更合适的术语出现前,仍然只能如此言说。[2]这种无奈,或许正昭示了“80后”作家这个名称渴望被告别却无法告别,甚至终将会铭刻在历史中的定命。
迄今所见的研究论著里,见到过“80后”写作、“80后”青春文学、“80后”文学等林林总总的说法,但万变不离其宗,“80后”这个时间标记,总是最深刻的烙印。“80后”据说有2亿人[3],这是个庞大的群体,是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代。这一代人浮出历史地表,却是文学的贡献。对这个提法起源的追溯,最后无一例外指向文学圈里的表述。[4]有人通过列数据表显示出,以“80后”题名的文章最早集中在文学领域,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5]也就是说,有2亿人之众的“80后”一代,不是由什么社会运动推上历史舞台,而是经由文学创造闯进人们的视野。这让人不由联想起经由白话文运动浮出历史地表的“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虽然目前来看两者的创造力、影响力远远不能同日而语,但至少可以说,他们与文学有着同样的脐带相系般的不解之缘。
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曾经被当作不言而喻的力量与正义被礼赞过。正如“80后”这代人终将承担起决定社会走向的历史重任,当“80后”的作家刚出场时,也曾引起过极大的轰动,被寄予极高的期望。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做初评委的吴俊曾写道:“我认为从这些作品中也应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若干年后的中国文学写作肯定不会再是当今主流文学的模样。……关注‘新概念’,其实就是关注中国文学的未来,也就是关注我们未来的精神和思想的表达方式。”[6]被戏称为“80后”文学的保姆的白烨也多次进行类似的预言,例如:“当他们登上文坛并成为创作主力之后,他们那真正‘个性化’写作和‘个性化’品格,必将会给当代文学带来一个整体性和革命性的变化。”[7]
当然,伴随“80后”作家的不只是光环,也有恶评。这一代作家最初的出场亮相,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90后”“00后”作家们所引起的声浪就小了很多。在毁誉相随间,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不算漫长,也不算短暂,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时,现代文学也是行进了将近二十年的历程。蔡元培在《总序》中说:“吾国历史,现代环境,督促吾人,不得不有奔轶绝尘的猛进。吾人自期,至少应以十年的工作抵欧洲各国的百年。”[8]被称作“80后”作家的这个群体,按理也应该承担着文学和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那么,在21世纪已过的最初的二十年里,他们究竟作出了怎样的成绩呢?
要对此作出系统全面的回答,非常困难。何以如此,则牵涉“80后”作家这个名称的另一个尴尬之处:在这面陈旧的旗帜下,实际上熙来攘往,早已换了好几拨人。抚今追昔,我经常联想起一句不是特别贴切的诗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年被热炒过的“偶像派”“实力派”,如今几乎无差别的消失于文坛;曾经的门面担当,如今已后会无期。即便是贯穿始终的同一个人,前后也几乎是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在张悦然、颜歌、周嘉宁身上都清晰可见。而许多后起的作家,与当年那些纷争吵闹毫无关系,却似乎要被迫共享同样的系谱。
我想要一开始就指出这点,因为这关涉我研究的重心与性质。在“80后”作家出场之初,有学者曾说:“‘80后’写作对中国文学而言是质变,而非量变,具有明显的断裂性质。”[9]不久前也还有学者认为:“‘80后’文学现象的出现和崛起,代表的显然就是中国的作家代际之变,文学审美观之变,文学生产机制之变,总而言之是传统之变和文学史之变——‘80后’文学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学史的区别性特点。”[10]这些学者各有自己的观察视角,然而在我看来,他们作此判断所引以为据的那些点,是类似“青春、网络、非主流”[11]等文化视角,揆诸当下“已换了人间”的“80后”作家队伍现实,并不一定全部适用。与之相对的,我研究的重点,不在于“80后”作家中那些被当作文化现象的部分,而是在文学史的传统之下,作为严肃文学探讨对象的那些作家作品。
单纯从字面上看,“80后”作家的确是个巨大的筐,里面各种类型并存。当大家在谈论这个词的时候,心中的所指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拨人。但如俗话说的,驴有驴道,马有马道,纷乱过后,终究是大江大河,小沟小渠,各归各处。除了那些已拥有自己的“江湖”的类型文学作家之外,对于仍然在通常所说的纯文学领域内耕耘的“80后”作家来说,他们所面对的,却仍然是那个千百年赓续的文学殿堂。
回顾文学“80后”走过的二十年,我看到的是一场未完成的文学起义,其中的先起者想要撼动纯文学的格局,但无功而返,某些机灵者在大闹一场之后,扬长而去。一切都得重新来过,留下来的,后加进来的,只能背负起一切的荣辱、是非与甘苦,辛勤劳作。未来的历史谁也没法预测,不知道今后在这个群体中,是否还会有人横空出世,但以文学史已有的经验来说,二十年过去,这个作家群体的组成已经渐趋稳定和明朗了。在这个通信便利但人心愈隔的时代,需要有个机缘,搭起他们交流的平台。如果他们能在一本书里相聚,将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景?时日增长,从青年逐渐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们,能挑起文学传承的大梁了吗?他们笔下展现了何样的精神图景?从中我们能看出怎样的时代与人生?走出文学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这代人是否已准备好成为文化传承、历史发展的栋梁?这是本课题的核心关切与全部研究热情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