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在过去的500年里,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过5次科技革命:以物理学为中心的近代科学的诞生,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气和运输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1]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将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民族国家的层面而言,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兴衰以及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升降。当下,世界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何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取主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科技界奋斗的目标,也是整个中国的知识阶层需要重视和思考的方向。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队伍的迅速崛起、壮大,创作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攀升,以及文类地位的显著提升,既是中国科技水平飞跃式发展、全民科技素质大大提高的结果,也显示了文学尝试参与中国科技创新大发展的洪流中,为科技强国贡献己身力量的努力。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小说于19世纪初发端于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问世,这篇将科学作用于人类生命复活的小说,以挑战基督教“上帝造人”权威的惊世骇俗,宣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确立了科幻小说理性严谨的科学技术精神与浪漫的幻想文学传统相结合的文类特征。之后,科幻小说在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英国的乔治·威尔斯等名家推动下,有了体系性的发展,又经美国《惊奇故事》的编辑坎贝尔、雨果·根斯巴克,以及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C.克拉克等作家之手,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幻想小说中独具技术特色的重要一支。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并没有“科幻小说”这一门类。为找寻中国文学中的科学精神根源,20世纪80年代,童恩正曾在《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及其《后记》中,将中国科幻小说的前身追溯到了先秦时期《列子·汤问》中的《偃师》篇。故事中走路、动作的姿态都跟真人一模一样,还能“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的木头人,解剖开来却是由皮革、木头、树脂、漆等物制成,的确充满了科学幻想色彩。因而,童恩正称这段故事“是具备一篇雏形的科学幻想小说的条件的”[2],这个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尽管中国科学幻想小说的萌芽出现得如此之早,但真正意义的科幻小说却是一直到了晚清,从西方舶来了一些模板之后才出现。究其原因,大概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本位、中庸之道、功利实用等思想,以及经验直觉思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大于推动,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导致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受抑状态,“士志于道”和“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知识分子价值取向,更使文学中难以生长出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