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从主导登月竞赛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穷家富路的大夏火箭(求追读!)

东航大学参与的各类航空航天工程中,主要分为四个级别的项目:

分别是绝密级、特密级、机密级、秘密级!

而壮游计划的远曦一号、远羲二号、远羲三号,只有核心研究员才能浏览完整数据,一般人员只能拿到小部分或者被涂改过的参数。

像陆航对远曦一号的椭圆轨道段、抛物线轨道段,所做的高斯方程设计,就是根据涂改过的参数得来的。

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方程,届时再将真实参数等价替换即可。

而现在想验证陆航所说的黄道面调整策略,涉及到庞大的数据量,只能根据原参数来计算。

以他目前的身份,连庄国栋的正式弟子都不算,肯定没资格看机密级数据。

蒋松也觉得庄教授不会答应陆航的请求,却没想到老师竟同意了。

“我觉得,小陆的政审情况还是很可靠的,家庭成分清白,而且小陆的爷爷是烈士吧?我相信这么根正苗红的烈属后代,不会泄密的。”

庄国栋甚至亲自给陆航当保证人。

这让蒋松醋意大发,想不到素日里循规蹈矩的庄教授,居然肯为了这个学生,偏袒到这种程度。

甚至一而再、再而三放宽自己的底线。

就连朱阅和周茉都感到不可思议。

朱阅小声呢喃道:“庄老师对陆航的态度,让我想起来一个人啊……”

周茉好奇问:“谁啊?”

朱阅眼前似有乌云遮盖,往事如暴雨倾注而下,半晌后摇了摇头,不肯再说。

办公桌前,陆航见状便主动推托道:

“如果是机密数据的话,那我就不看了,不用给庄老师添麻烦。”

庄国栋却摆了摆手,

“这有什么麻烦的,壮游计划的所有应急方案,全部塞到了东航做。”

“人手不给、设备不给、经费不给,还指望我按期提交成果。”

“好不容易遇到个称心如意的学生,能帮忙加快一下项目进度,这点要求我能拒绝?”

说完,庄教授便不容置疑的安排道:

“朱阅,你去取一份保密协议来,让陆航签个字就行了。”

“小陆,待会儿的数据,你只能在这间办公室看,出了这个门缄口不言,对外一个字不许提明白吗?”

陆航很痛快的点了点头。

没多久,朱阅就拿来了保密协议,让陆航签字按手印后,庄国栋从自己的抽屉取出来一封档案袋。

袋子上贴着‘机密’两个字的标签。

“拿去瞧瞧吧,按照你的思路,验证一下怎么调整长四捆火箭的黄道面,来节省储备燃料的消耗?”

陆航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的解开档案袋的棉线绳,然后一丝不苟的阅读起来。

半晌,他开始四处张望。

庄教授心有灵犀的对蒋松说:“小蒋去把黑板给他擦干净,再拆一盒粉笔。把云尺、4H铅笔、坐标系复写纸、西门子计算器也拿来。”

“噢。”

蒋松不情愿的去把装着万向轮的小黑板推来。

周茉则去搬其余东西。

此时,陆航完全沉浸在这堆数据中,拿起粉笔就开始往黑板列公式。

先是用格拉姆施密特方法构造出长四捆火箭的正交多项式,然后用这堆数据快速绘出欧式坐标。

庄教授满意的抱着胳膊点头。

周茉瞠目结舌道:“小学弟的心算速度真快呀,我都跟不上他的节奏。”

朱阅有些心虚,“还好吧,我勉强跟的上……”

假如要让一颗重逾600公斤的探测器,乘坐着一枚2100吨推力的导弹飞到太空、并进入星际转移轨道,或许很容易。

但在经费削减一半后,这枚2100吨推力的长城五号,被迫换成了发射‘天问号’载人飞船的长城四号。

即使再捆绑两枚固体助推器,摇身一变成为长四捆,推力也才1000吨。

而且长四捆的一千吨推力,水分太大了。

无论推重比、燃料比冲、结构系数还是气动外形,都无法与长五这种新型的煤油火箭媲美。

要想以小博大,绝对是不容小觑的挑战。

但是穷家富路,推力富裕有富裕的方案、推力贫瘠也有贫瘠的方案。

此外,为了弥补错过的1977年最佳窗口期,壮游计划的三颗远羲系列探测器,对星载计算机、陀螺仪、增益天线和钚电池等,也做了大幅升级。

间接导致探测器超重200公斤,达到了臃肿的八百公斤!

然而壮游计划的三颗探测器早已制造完成,以远曦一号为例,无论皮萨罗彗星是否撞击法厄同小行星,都改变不了它的图纸了。

若是发射后才出现这种事,那么就认栽了,消耗储备燃料执行应急方案的轨道即可。

若是发射前,提早观测到了该事故,临时调整一下长四捆火箭的黄道面穿越时机,再继续走应急轨道飞往水星,应该能节省一部分燃料。

陆航心里一边盘算着,一边专心致志的在黑板推导公式。

这不是挑战杯那种诸多题干限制,任何复杂变量都按理想条件估算、甚至干脆忽略不计的小打小闹。

而是176年难得一遇的壮游计划!

陆航不敢有丝毫掉以轻心,他既是真心想为该计划出一份力,也算是弥补自己前世未能参与该计划的遗憾吧。

当然了,凭前世的大夏经济水平,压根也没钱搞壮游计划。

“在目前发射方位角的前提下,将金星的黄道面任务,分别修正倾角为0~7°;并采用方位角AZ=93°来预补偿0.3°的倾角误差,算得黄道面的穿越时机为……”

“长四捆进入近地轨道后,先进入200×5万公里的高椭圆轨道停泊一段时间;在远地点利用奥伯特效应的话,可以补偿三倍的倾角误差……”

“再选择地球轨道与金星轨道升交点经度差最小的时间段出发,理论上只需要修正Δv≈900m/s,即可绕过法厄同小行星……”

陆航越写越振奋,俨然已经深陷在这堆复杂的公式中无法自拔。

他综合分析了长四捆和远曦一号的压力水平、排气量、摩擦力、速度等变量后,列出来多达数十项方程。

这些方程生动描述了火箭由地平线,起飞进入地球轨道的完整过程。

在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堆式子。

但欧式坐标上一个个逐渐升高的点位,却又隐喻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数理之美。

陆航的心算加西门子计算器结合,很快算出了这些方程的余弦、平方根和几何解析解。

当朱阅和周茉还纠结于前几个方程的平方根时,这位小学弟已经激动的摔下粉笔:

“这个方法可以奏效!”

他迫不及待的回头,视线自然掠过瞠目结舌的三个木头人,与庄教授碰撞在一起:

“从这条高椭圆停泊轨道前往金星轨道,将黄道面倾角调整为78°,可以利用轨道进动自然抵消0.7°角的面外漂移。”

“并且从金星轨道飞向水星轨道的途中,太阳的引力梯度也会提供助推,通过余弦损耗效应,能节省远曦一号飞掠法厄同星时、15%的预备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