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暴风眼(2001-2003年)

2001年9月,札幌公立中学

小志的笔记本被撕碎时,纸页在走廊形成一场微型暴风雪。

“支那人滚回去!“领头的男生一脚踹在他腹部,鞋底还粘着食堂的梅干菜渣。小志蜷缩在储物柜旁,右手下意识护住胸前的助听器——自从转学到这里,这个刻着“十胜农研“编号的精密仪器就不断接收到奇怪的电磁杂音。

玻璃碎片扎进掌心时,朱砂痣突然变得滚烫。那些纸屑突然悬浮在空中,排列成志刚笔记里的机械图。霸凌者惊恐后退,他们看见这个沉默的混血儿瞳孔正泛出诡异的蓝光。

教导主任赶来时,纸屑早已落地。小志的日语再次变得结巴,像信号不良的收音机:“私...は...フジタ...“

2002年1月,贫民区公寓

惠淑数硬币的声音比窗外的风雪更刺骨。便当店倒闭后,政府救济金勉强覆盖房租,但志刚寄来的钱突然断了。最后那封信邮戳模糊,只潦草地写着:“销毁所有蓝色颗粒。“

“妈妈,这个能吃吗?“小志从书包掏出颗发光的蓝粒,是他在十胜农场旧址捡的。

惠淑打落他手中的颗粒时,厨房突然断电。黑暗中,那颗掉在地上的蓝粒竟开始脉动,像微型心脏般在榻榻米上弹跳。小志的助听器突然发出尖锐警报,接收频率自动跳转到199.7MHz——北海道农业气象台的紧急波段。

收音机里传来失真的女声:“...S-1370试验区...撤离...“

2002年12月,父亲的秘密

天花板漏下的雪水在志刚的笔记上晕开,墨迹洇成藤蔓形状。惠淑在当铺赎回的行李箱夹层里,发现了这本被血和泥浆浸透的笔记。

最后一页写着:

“当小志满12岁,带他去函馆的旧海军仓库。地下二层第七个储物柜,密码是他的生日倒序加朱砂痣的纹路数。“

笔迹突然变得狂乱:“记住!如果他开始说你们听不懂的语言,那不是我儿子在说话!“

阁楼传来重物倒地声。惠淑冲上楼时,看见小志正用某种混合语速记电视里的财经新闻——日语语法结构,朝鲜语发音,汉语词汇量。他的右手在墙上勾画着,朱砂痣渗出的血珠在壁纸上形成十胜农场的地形图。

“妈妈,“他突然切换回标准日语,“爸爸在梦里教我解微分方程。“

2003年3月,函馆仓库

铁柜门打开的瞬间,海风裹着柴油味灌进来。储物柜里只有个铅盒,盖子上用德语刻着“生物隔离容器B-7“。

小志输入密码时,惠淑注意到他右手心的痣正在分裂——原本的稻穗纹路末端,长出三根新的“须根“。

铅盒里静静躺着三样东西:

1.志刚的工作证,照片被某种酸性物质腐蚀出蜂窝状孔洞

2.注射器里凝固的蓝色胶状物,标签写着“语言抑制剂-1999“

3.一张儿童手掌的X光片,朱砂痣的位置嵌着微型金属物

仓库突然断电。黑暗中,小志的助听器自动切换到199.7MHz,播放着1991年12月17日的暴风雪预警——正是他出生的那天。

“妈妈,“他的声音突然变成三十岁男人的低沉嗓音,“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甫志刚要逃了吧?“

2003年9月,最后的晚餐

乌冬面汤里的鸣门卷旋转着沉底。惠淑当掉最后一件和服换来的这顿晚餐,筷子尖在碗沿敲出《阿里郎》的节奏。

小志的助听器放在桌角,接收着来自1991年的电波杂音。他突然用纯正汉语说:“吉林老宅的钥匙在便当店地砖下。“

“谁告诉你的?“惠淑的筷子折断在汤里。

“1997年的爸爸。“小志的瞳孔在煤气灯下变成竖条形,“他在十胜农场的地下实验室,通过我手心的'痣'说话。“

窗外的札幌突然全城停电。黑暗中,小志的右手发出微弱的蓝光,掌心的金属物正透过皮肤显形——那是个微型接收器,此刻显示着清晰的坐标:

北纬43°04′,东经141°21′

十胜农场S-1370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