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运动 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乡村建设运动的史略

国人重视乡村的观念,本来很早。老子说:“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王道易易”,便是最显明的例子。至于孟子所谓“死徒无出乡,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可以说是孔子老子的理想乡村的注脚。此后如王阳明,吕新吾,对于乡治不但重视,而且有具体的计划,并努力去实行。

可是严格的说来,乡村建设这个口号与这种工作之成为一种流行标语与有力的运动,还是最近十余年来——特别是近数年来——的事。

近来好多人都以为,乡村建设实验工作最早的,是河北定县的翟城村;提倡与创办这种工作的中坚人物是米监三,米迪刚先生们。据说他们在光绪三十年已经注意到乡村的教育与农业。在教育方面,他们先后创设国民初级小学校,与女子学塾;此外又有农村识字会(后改为简易识字班,民国三十年又改为半日学校),乐贤会,宣讲所等。在农业方面,他们大体仿效吕氏乡约,制定了看守禾稼,保护森林,禁止赌博等规约。后来中华平民教育会特选择翟城村为试验区,大概是为了这些历史的关系罢。

到了民国三年间,定县县长孙发绪氏,对于翟城的工作,很表同情,并且加以提倡,所以除了教育和农业以外,据说对于卫生、保卫、路政、风俗都加注意。此外又创设因利协社,与村公所。

后来孙氏离了定县,于民国五年擢升山西省长,他到任后注意山西村政,同时又得督军阎锡山先生的赞助,所以山西的村政,遂逐渐的引起了国人的注意。

山西办理村政的经过,据山西村政汇编上所载,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为官厅提倡村制的时代,一为村民自办村治的时代。前者是从民国七年至十一年,后者是从十一年至十六年。

山西在民国七年所施行的村制,大概于村之下尚有闾、邻。五家为邻、二十五年家为闾。邻有邻长、闾有闾长、村有村长。其所办的村政,除编查户口等外,尚有主要六项:即禁赌、禁蓄辫、禁缠足、植树、开渠、养牛。前三项属于消极方面,后三项属于积极方面。这都是属于省政府六政考核处,后来又改为村政处。

第二个时期,可以算作山西村治最负盛誉的时代。这与阎锡山先生的极力提倡,有很大的关系。他以为提倡村治的目的是要使“村制组织,完全俨成有机活体。凡村中所能自了之事,即获有自了之权,庶几好人团结,处常足以自治,遇变足以自防”。其所以达这种目的者,乃注重于五种设施,就是村范、村民会议、村禁约、息讼会和保卫团。

到了民国十六年八月,山西村制又加以改订。设施计划以阎锡山先生的“村村无讼、家家有余”为目标。关于“村村无讼”有奖励村仁化,维持村公道,整顿息讼会,与普及法律知识。关于“家家有余”,有奖励农家副业与工业,提倡水利、林业、合作社,及节俭储蓄等。

民国十七年以后,国内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发展,大有“如花怒发”,“如月初升”的景象。然在山西的村政,却因各种原因而致停顿,现在谈乡村建设者,似已把山西过去的村政计划或设施,当作历史陈迹。近来,阎锡山先生鉴于过去的失败与村乡的坠落,又倡土地村有的制度,且指定晋北几个乡村为实验区。这种计划,曾引起国人的特别注意,然而大体上说,好像责难者多,而赞同者少。

在山西,除了政府努力提倡乡村工作外,严慎修先生及其朋友于民国十一年间,计划办理河津县上井村晋祠十三村自治。严先生及其朋友们很注重于“古乡饮礼,古乡射礼”,并设立勤志职业中学。此外对于信用合作,简易医院,亦加以注意。

在华北,自民国十七年以后,乡村建设运动较为发展,而其最著名的,如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燕京大学的清河试验区,河南镇平内乡的乡村建设,河南辉县百泉的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邹平,菏泽等实验区;及青岛市政府在九水、阴岛、薛家岛、李村、沧口各处的乡村建设。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最初在北平提倡识字运动。到了民国十五年,又选定县翟城村促进乡村教育。至民国十八年起,始以整个定县为实验单位,并且对于教育工作,扩大范围,而从事农村各种工作,如农业、卫生及合作等方面。他们以为中国有四种基本的缺点:一是愚、一是穷、一是弱、一是私。因而提倡四大教育以补救这种缺点,这就是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燕京清河试验,创办于民国十七年冬,主其事者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经费由罗氏基金会捐助。试验工作的原则,据说是:(一)以调查为基础,实事求是;(二)以通盘计划,应付整个问题;(三)以经济为一切上层建设之基础;(四)一切均与本地及外界各专门机关合作;(五)尽量聘用人才,加以训练,以免人存政举,人亡政辍;(六)一切设施均与当地情形相合,力求简单与经济,以奠自立之基础。工作方面分为四项:社会服务、农村经济、农村卫生、农村调查。

镇平与内乡两个地方,都是由自卫入手,以发展乡村事业。镇平内乡各处,在民国十六年间,盗匪猖獗,这个时候适彭禹廷先生丁忧回镇平,创办民团,肃清土匪。十八年彭氏任河南村治学院院长,镇平又遭匪患。彭氏于十九年秋又回镇平办理民团,并组织自治机关,到了二十二年彭氏被人谋害,他的朋友学生们继续在镇平内乡各处从事地方自卫与乡村工作。他们的最终目的,据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村无讼,家家有余”。

河南村治学院,是民国十九年春设在河南辉县百家乡。其组织主要有两部:一为农村组织训练部,一为农村师范。此外又有农村警察训练部,农业实验部,与村长训练部。河南村治学院是受河南省政府的委托而设立的。但是主动的人物乃王鸿一先生及其朋友。听说王先生曾深受了章行严先生的农国辩的影响。他在民国十三年与米迪刚先生在北平创办中华报时,已很注意提倡村治。到了民国十八年正月,王米诸先生又组织村治月刊社于北平,发行《村治月刊》。这个时候,冯玉祥与韩复榘先生正在河南,对于村治,也颇注意,因召王鸿一先生主持河南村治学院,王先生自己不能应聘,乃推荐彭禹廷和梁仲华两先生为正副院长,梁漱溟,王怡柯,陈亚三诸先生为导师,及各部主任。但是这学院成立不够一年,因河南政治变化,冯韩两位先生离开河南,村治学院也因之而停办。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可以说是河南村治学院的后身。韩复榘先生离河南后乃到山东省主政,因召办理河南村治学院的领袖到山东设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指定邹平县为实验区。院址设于邹平,而任梁仲华孙则让两先生为正副主任,梁漱溟先生为研究主任。后来梁仲华先生辞院长职,从事于豫鲁乡村建设联络工作,梁漱溟先生遂为院长。实验区由邹平扩充至十四县,别设分院于菏泽。组织方面,分为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与实施乡村建设的试验区。最近来该院又有改为山东乡村建设师范学校之说。

青岛市政府于民国二十一年间,成立乡村建设办事处五处,分驻于李村、九水、沧口、阴岛、薛家岛,并于水灵山岛附设分处;乡村建设办事处,由市政府及所属工务、社会、教育、公安各局、农林事务所各派一人组织而成,并由市政府指定一人为主任,以便常驻各处。其工作事项,由市政府各局计划施行,故大概来说,分为工务,社会、教育、公安、农林五项。

华北乡村建设的工作,或与乡村建设有直接关系的工作,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如梁式堂先生在内蒙古一带之致力于垦殖事业与提倡村治,以及齐鲁大学的齐大乡村服务社在龙山的工作,中法大学在温泉的乡村建设工作,北平师范大学在辛庄村的工作,与其他各处,如河套的乡村建设,都值得我们注意的。

上面是略说华北方面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华中方面这种工作之较发达的,要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在民国十五年五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了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东南大学农科,共同试办划区改进农村工作。同年十月,成立第一试验区于江苏昆山的徐公桥。到了民国十七年,徐公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独立继续办理。中华职业教育社本来努力提倡都市商业,但是后来觉得在中国这样国家而谈职业教育,应当以农业为主要,因而变更方针,注重农业工作。他们的目标是:“自养养人,自治治群,自卫卫国”。质言之,就是富政教三者合一,以改进农民整个生活。据说徐公桥已于二十三年七月交归地方人士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现在又在上海近郊择地实验,一方面作为在都市中鼓吹农村去的实例,一方面作为“农学团长修科,团友实习,在复式组织下,办理农村改进的场所”。

在江苏除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所举办的徐公桥实验区外,民国十六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所主办的晓庄学校,虽偏重于教育方面,然对于乡村建设运动有了不的影响,又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高长岸与社桥村两个实验区,江宁的汤山乡村实验区,上海的俞塘乡村实验区,南汇的界沟实验乡,或由地方人士自动办理,或由政府委托,或由教育机关提倡,或由公私团体合办,总共至少有二十余处。

在浙江方面,民国十七年二月浙江萧山县由沈玄庐先生领导组织,成立衙前村试办乡村自治筹备会,注重自治工作。民国二十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与浙江鄞县人士合办的白沙乡村改进区,民国二十三年浙江桐乡县政府所主办的南日晖乡新农村实验区,以及别的地方如永嘉的农村合作实验区,杭县凌家桥民教实验区,均是对于农村建设运动努力提倡的。

安徽和县的乌江农业实验区,本是金陵农学院实施农业工作的地方,民国十九年后由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组为实验区,此外又如中央侨务委员会所提的侨乐村,也可以说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一种。

又如江西省农业院,虽是为一总管农业研究,试验教育推广及行政的机关,然目的也是复兴农村。至于湖南湖北各省当局或各种团体对于农村农民都很注意。他如四川巴县在民国二十二年所设立的乡村教育学院,可以说是专为推进乡村建设的运动了。

在华南方面,对于这种运动,虽不若华北华中那样努力提倡,然而譬如岭南大学农学院在琼州香山各处所设的试验场,岭南大学青年会的乡村服务部在岭南近郊的各种工作,广东省农林局于民国二十二年在河南岛各乡村对于农民教育农业改良,以至黄艮庸先生于民国二十二年在番禺新造所主办的新造乡民学校,均是朝向在乡村建设运动的途上。梁漱溟先生在《乡村建设》旬刊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一文,且以为他的乡村建设的主张的成熟,是在民国十六年秋住居广州新造细墟乡的时候。至于广西政府对于乡村工作也颇注意。广西柳州试办区是邀请定县派人指导的。

总之,我们这里所述的各处乡村建设运动,只是这种运动的一些比较显明的例子。此外譬如江苏江宁、浙江兰豁、江西临川各处的县政实验区,重心虽在县政的改善,然对于乡村工作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然只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已使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运动在近年以来,影响之广,势力之大了。

然而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上面所述的各处乡村建设的机关与团体,有很多已不存在了,而一些尚存在的,其工作或则已多缩小范围,或则陷于停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