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汉水流域与汉水流域的水浒戏剧目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3]了解汉水流域的水浒戏,须了解这片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山河大地。汉水,又称汉江,古时曾称沔水、夏水,又名襄河。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的嶓冢山,流经陕西汉中市、安康市,湖北西部、中部的十堰市、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荆门、孝感、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地县市,在武汉汉口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4]
汉水流域北以秦岭及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与长江干流连接。汉水流域跨越陕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5省市,涉及14个地(市)区、三个省直管县、65个县(市、区)。
汉水流域文化源远流长,汇聚楚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华夏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形成南北荟萃、东西交融的特点和明显的边缘性。汉水流域文化形态比较复杂,以方言为例,总的来讲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但不同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汉中接近四川方言,安康、商洛以秦腔为主,而杂以下江与中州方言;南阳、襄阳、随枣地区接近中州方言。这一流域地方戏曲剧种繁多,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汉调二黄、湖北越调、荆河戏,有属于花鼓系统的襄阳花鼓、安康花鼓、商洛花鼓、楚剧、天沔花鼓,梆子系统的汉调桄桄;还有属于高腔的清戏。有大戏,有小戏;另有端公戏(又称傩戏)、汉中曲子戏、洋县碗碗腔、八岔戏等。
汉水流域的水浒戏剧目在汉调桄桄、汉调二黄[5]、湖北越调、汉剧等剧种中较多见,根据笔者所见,梳理如下:
根据《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汉调二黄资料集》《汉调二黄剧目册》《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二黄》等资料,[6]在汉调二黄和汉调桄桄传统剧目中的水浒戏有:《翠屏山》,又名《石秀杀嫂》,汉调二黄传统剧目。[7]《快活林》,收入《陕西传统剧目汇编·陕南道情》,铅印本。[8]《乌龙院》(上、下),西皮二黄兼有,汉调二黄传统剧目,亦列入安康地区1950—1964年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打渔杀家》《狮子楼》《灭方腊》《林冲发配》(上、下,西皮二黄兼有)、《坐楼杀惜》《活捉三郎》(上、下,西皮二黄兼有),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安康地区1950—1964年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9]《时迁盗鸡》(有口述抄录剧本)、《石秀探庄》,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安康地区)1950—1964年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汉调二黄移植剧目有:《三打祝家庄》《黑旋风李逵》《林冲夜奔》《武大郎之死》《十字坡》《扈三娘》《东平府》。[10]
据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统计,商洛地区的水浒戏剧目有十几种,包括传统、古典、移植剧目。有《李逵打更》(二黄,传统剧目)、《三打王英》(二黄,传统剧目)、[11]《借宋江》(二黄,传统剧目)、《坐楼杀惜》(二黄,传统剧目)、《活捉三郎》(二黄,传统剧目)、《乌龙院》(二黄,传统剧目)、《逼上梁山》(二黄、秦腔、豫剧,传统剧目)、《潘金莲》(秦腔,传统剧目)[12]、《醉打山门》(二黄、秦腔,传统剧目)、《狮子楼》(二黄、秦腔,传统剧目)、《黑旋风李逵》(二黄、秦腔,传统剧目)。
湖北省有22个地方戏曲剧种,1949年后,搜集、整理、记录下来的剧目共有4200多个;现存剧目3700个左右,其中连台本戏34个,本戏334个,单折戏3349个。湖北省戏剧工作室从20世纪50—80年代编印出版《湖北地方戏曲丛刊》,出版本和编印本共78集,收入剧目904个,约1560万字。属于汉水流域的水浒戏主要剧种有湖北越调、汉剧、京剧(汉水流域演出的京剧)、南剧,但南剧在湖北汉水流域演出较少,笔者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湖北戏曲丛书》《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等资料,把湖北汉水流域的水浒戏初步统计如下:
《打渔杀家》《带双卖武》,汉剧剧目。《打渔杀家》汉剧剧目,改编本曾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又见《湖北戏曲丛书》第10辑;《三打祝家庄》,京剧剧目,1944年由任桂林、魏晨旭、李伦编剧;《买双武》载《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6集;《宋江题诗》,京剧剧目,编剧严朴,该剧收入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剧本·戏曲专辑》第二辑。
《斩李虎》,汉剧剧目,又名《忠义堂》,此剧为戏曲中少见的写梁山反对招安的戏。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中并无李虎其人,但此剧中李虎反对招安的言行十分激烈,比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林冲反对之声更为明确。武汉汉剧院藏本载《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印本第42集。
《活捉三郎》,汉剧剧目,湖北越调、荆河戏也有此剧。该剧剧情并不见于小说《水浒传》,汉剧《活捉三郎》、清戏单边词的记录本藏湖北省戏剧工作室。
《挑帘裁衣》,汉剧剧目。清戏、荆河戏亦有此剧,但现均无传本。
《翠屏山》,又名《醉归杀山》,汉剧、南剧、荆河戏剧目。现存汉剧本仅有《酒楼》《醉归》两出。汉剧演出本载《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印本第5集。南剧有录本藏湖北省戏剧工作室。
《武松闹会》(湖北高腔《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12集)、《李逵打熊》(湖北越调《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66集);《李逵磨斧》(湖北高腔《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57集)、《李逵摸鱼》(湖北越调《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5集)、《李逵闯帐》(湖北越调《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6集)。《李逵砍旗》(湖北越调《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46集),故事与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相类似。[13]
《扈家庄》(湖北高腔《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57集);《战八将》(又名《金沙滩》,湖北越调《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2集)、《金沙滩》(又名《战八将》,南剧《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集);《清风山》(荆河戏《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32集)、《快活林》(汉剧《湖北戏曲丛书》第17辑)、《时迁盗鸡》(汉剧《湖北戏曲丛书》第9辑)、《逼上梁山》(京剧改编本、汉剧)。
“湖北越调”中的水浒戏有23种:《乌龙院》(出戏),宋江杀惜故事;《坐楼杀惜》,《乌龙院》之别名;《闹江州》(本戏),水浒英雄救宋江小结义故事;《十字坡》(本戏),武松、孙二娘故事;《孙二娘开店》,《十字坡》之别名;《武松打店》,《十字坡》之别名;《快活林》(出戏),武松打蒋门神故事;《李逵摸鱼》(出戏),水浒故事;《李逵打虎》,水浒故事;《李逵砍旗》(出戏),写李逵砍倒梁山杏黄旗,斥责宋江抢民女故事;《李逵闯帐》(出戏),写李逵闯进梁山大帐,自告奋勇下山抱打不平的故事;《翠屏山》(出戏)石秀、杨雄故事;《时迁盗鸡》,水浒故事;《时迁盗甲》,水浒故事;《时迁盗马》(出戏),水浒故事;《祝家庄》(本戏),梁山宋江等三打祝家庄故事;《金沙滩》(本戏),梁山泊擒送卢俊义故事;《战八将》(出戏),卢俊义上梁山故事;《水西门》(本戏),梁山战方腊故事;《火弓弹》(本戏),肖恩及女儿故事;《卖皮弦》(出戏),孙二娘故事;《蒋门神过山》(出戏),梁山好汉与蒋门神相认故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