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词》选注·心解·集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① 漠漠:寂静无声而四处弥漫的样子。《荀子·解蔽》:“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杨倞注:“漠漠,无声也。”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② 无赖: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 “无赖,等于说无意、无心,不是通常‘无聊赖’之省”。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穷秋:深秋,秋末。鲍照《白纻歌》之五:“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

③ 自在:佛教指空寂无碍。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诗:“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床。”或可作安闲舒适解。杜甫《放船》诗:“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心解】

在笔者经眼的有关论著中,对于这首词的编年洵为五花八门:多数不提作于何年,为之编年者依次置于“任职京师”或谓“写于元祐年间”,还有的可能因为找不到具体的编年依据而置于《淮海词》选的末后。所有这些考量,连同《人间词话》中所云:“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笔者一一经过反复斟酌后,而将此词厘定为与上一首同调词紧密衔接的姊妹篇或称兄妹篇、姐弟篇。理由如下:

一、在参考《人间词话》对于此词以及秦观另一首《踏莎行》的评价时,请务必关注唐圭璋《评〈人间词话〉》等论著,并进而思考王国维对于秦观词的褒贬失当之处。无论编年或评析、心解等均应进行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二、与厚貌深情者不同,秦观其人与其作是相对应的,其笔头和心头是相通的。这首小令既非欢愉之词,亦非过于悲苦之章,流露的是淡淡的愁绪,几近“死水微澜”,正与其早年家居的闭塞生活和相对平和的心态较接近。

三、封建社会成年女子的命运如何主要取决于夫婿地位的高低,而读书人的命运则取决于科举仕途的顺逆。待字之女的那种莫可名状的烦恼,恰与士人科考前的心绪相仿佛。那么这两阕调寄《浣溪沙》小令中的少女或少男,不正是词人科考前夕类似精神状态的载体吗?

四、词调《浣溪沙》很受青睐,在《全宋词》中被使用频率最高,共七百七十五次。此调还格外受到少女李清照的喜爱,一口气写了四首,是她现存词使用最多的一个词调;还有沈祖棻的那首“芳草年年记胜游”的同调词,不仅为她赢得“沈斜阳”的雅号,此调还受到沈先生的终生喜好,《涉江词》中竟收有一百多首。所以把此类词称为“女郎词”当不为过。而擅写“女郎诗”的秦少游谓其早已采用了以少女“怀春”、待嫁的心理状写自己类似于待“婚”、候“嫁”的应举心态,这有唐人典事可据。所以笔者敢于违逆众见将此词系于秦观近三十岁之时,恐比系于其他时段理由更充足一些吧?

五、不妨再从文本之中找找内证:上一首写的是一个感到“日长春困”的少女“下楼台”,“倚栏”“临水”“整鬓”的情绪举止;这一首写的仍然是同一暮春时节,不过此时出现了“倒春寒”,加之春雨连绵,楼上住的即使不是同一个人,也不外是秦观的异性亲友,或是他本人,她(他)被困在小楼之中不得外出,两首词的人物、地点如出一辙,谓其同期所做的“姊妹篇”,不至于太离谱吧?

这首词中楼上的主人公一觉醒来,假如风和日丽她(他)还会外出散心。岂料,一阵寒气扑来,令其感到就像时届深秋一般。因为阴天,原本画着“淡烟流水”的屏风也为之黯然失色。室内如此阴冷无趣,主人公便随手拉开了华美而高档的帷帘,向外一看,落花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梦幻般的轻柔美妙,可惜无边无际的雨丝就像萦绕于心中的愁绪,丝丝缕缕,没完没了。结拍一句意谓不仅帷帘极为珍贵,与其相匹配的帘钩竟是贵重的白银制成。至此,作为一首当行本色的婉约词,大家、名流频频为其点赞不谓无识。比如,对于过片“自在”、“无边”二句,梁启超为之所作眉批曰:“奇语”(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看来评价极高,但语焉不详。多亏精通这一词调的沈祖棻先生早已作出了精辟解读:“它的奇,可以分为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以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细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宋词赏析》)

虽说国学大师王国维从境界大小的角度对此词的上述评价不无道理,而意境较之于电影的空镜头更具含义,但王氏未加深究,笔者试加续貂如下:“宝帘”和“银钩”原来弥足珍贵,这很像是才学出众又自视甚高的秦观的自喻,然而眼下却被空置一隅,无声无息——这是否意味着词人不安于现状、欲求闻达的心理暗示呢?

【集评】

1.吴梅《词学通论·北宋人词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等句皆思路沉着,极刻画之工,非如苏词之纵笔直书也。北宋词家以缜密之思,得遒炼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清婉而有余韵,是其擅长处。此调(指《浣溪沙》)凡五首,此首最胜。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景中见情,轻灵异常。上片起言登楼,次怨晓阴,末述幽境。下片两对句,写花轻雨细,境更微妙。“宝帘”一句,唤醒全篇。盖有此一句,则帘外之愁境与帘内之愁人,皆分明矣。

4.《百家唐宋词新话》傅庚生:通篇都只描绘出一种轻愁浅恨的情绪,十分的熨帖。暮春的一个阴雨的早晨,带着使人生愁的残梦和春困的睡意,百无聊赖的她,独坐在小楼上,漠漠的轻寒带着丝丝的浅恨,充斥了小楼的各个角落。轻风细雨春阴的早上却有深秋的光景,眼前的一切都是无聊的,连同她自己。随便把目光游过去,是那缋着淡烟流水景物的幽雅的画屏。这屏上的淡烟流水,没有给人丝毫醒目的感觉,这画屏的幽雅,早已和这小楼上的轻寒化为了一体。依旧是百般的无聊。有意无意间在想着:看看楼外真的景色吧。便移目到窗栏之外,轻盈的飞花仿佛笼纱的梦境,丝丝的细雨如同缕缕的情愁;飞花在自在地乱舞,给予他(她)的仍然是无聊的感受;漠漠的丝雨在无边地洒着,带着春愁感染着他(她)。看够了多时似梦的飞花,又看倦了无边如愁的丝雨。把目光收了回来,便落到窗帘上,又呆呆地痴望着那闲挂着的小银钩……心上是轻愁浅恨、百无聊赖,这时便在这“小”的帘钩上玩索着“轻”,在这“银”白色的小物件上玩索着“浅”,又在这“闲”挂之上体验着“无赖”……写尽眼前有限景,道尽心间无限情!

5.叶嘉莹《灵谿词说·论秦观词》:……这首《浣溪沙》词中所写的,则可以说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一种敏锐幽微的善感的词人之本质。所以通篇所写的,实在都只是以“感受”为主……秦观原是一位在感性方面极为敏锐纤细的诗人,因之他一向的长处,原是对于景物及情思都能以其锐感作出最精确的捕捉和叙写,而且善于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作出一种微妙的结合。即如其《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一首,其中的“自在飞花”两句,表面原只是写“飞花”、“丝雨”的外在景物,然而其“似梦”、“如愁”的描述形容,却使之传达出一种极微妙的情思。

6.徐培均《中国文学宝库·唐宋词精华分卷》:此词特点在于将自然与艺术巧妙媾和,似在社会现实中另建一优美世界,令人神游其中,流连忘返。词中虽未正面刻画人物,而是通过渲染气氛,透露人物之情绪,令人感到其人宛在。

7.刘乃昌《宋词三百首评注》:小词只首句写人的行动,以下只写天气、光景、居处环境。天气阴寒,环境清寂,气氛无聊。主观情绪投射到四周环境,种种物象无不着上主人的色彩,主人的心境全借助于外在光景来映现。“花轻似梦”、“细雨如愁”,下语婉美而韵味悠长。

8.姚蓉、王兆鹏《秦观词选》:此词构筑了一个轻灵精微的艺术境界。前两句写薄薄的春寒悄悄笼上小楼,早晨阴沉的天气冷似深秋,看似纯用景笔交待时间、地点、节候,实则人物已暗置其中。……此词妙在全篇寓情于景,且写景不用重笔,让人沉浸在轻闲幽雅的意境中,意动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