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第二届“传统文化进校园”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思行合一,精彩展示

关注经典的德、行教育价值。读经诵典,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践行。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人”的发展服务,尤其为“人之德”的发展服务。德之本,不在于言,而在于行。因此,如何巧用经典促进学生品行发展,是我校“国学润心田”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随着学习的深入,各年级都将国学教育自觉融入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包括群策群力、共同整理规划出各年级学生德育发展目标(国学版);包括,有年级发展出国学版班名、国学版班训,也有年级开展了“借国学箴言立志,志存高远”“借国学精粹润泽,香满校园”等德育活动;包括,有年级将学校10+N+3评价标准,改编为能使学生朗朗上口的国学版;包括,有年级借用经典格式,编写出有关学生一日常规的《二小学生弟子规》以及反映校园生活的《二小教育三字经》。

为了展示学习的成果,也为了提高师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巧借国学资源,开展丰富学生的多彩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3年9月27日,第一次国学展示活动拉开了序幕,每个年级献上了一个节目。效果喜人。第二年,国学日提升为国学周,内容更加丰富,有的年级,师生一起出了200条国学知识问答题,张贴在楼道内。还有的年级举行诗词沙龙会。到目前为止,国学活动已经坚持五年了,每年的九月已成为全校学生学习国学的高潮,凸显了国学“思”与“行”的结合。

今年,国学周又有可喜的变化。9月30日的展演活动并非育人的节点,而是承上启下,既回顾了上一学年习得的内容,也开启了新学年的国学课程内容。戏剧节、读书节、国学沙龙、各年级国学讲坛、诗词大会都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更是生动、有效的育人途径。也许,那小小的成就感会成为学生研习国学的不竭动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校六年级学生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累。他们逐渐把目光聚焦在辨析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上。于是,“我思我辩论国学”的活动应运而生。

辩题节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食嗟来之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弟子不必不如师。

之所以选择“辩论会”的形式,基于学生六年级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自发地将资料加以整理、辨析,确立属于自己的观点。有传承,有批判。在倾听、思考、辩论、再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辩论会中,既有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有写作能力的发展;既有个人才华的展示,又有团队凝聚的体现。辩论会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后辩论,在辩论中倾听,在倾听中再思考”,体验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学生也在递进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