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六弟子散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苏轼以文坛宗主之地位引领一代文风,门下黄庭坚等六弟子于文学创作亦各逞擅场,散文在各自的创作中都占有相当比重。作为一个群体,苏门六弟子的散文写作,在北宋中后期的文坛,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存在,一股重要的力量。

苏轼作为文坛盟主,门下六弟子之文与苏文之间,是相互借鉴取法,还是自得其特色,彼此增益、批评、促进,令古典散文的各个文体都有相当的发展。在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坐标中,六弟子的散文写作处于怎样的位置,他们对于北宋中后期古文写作的走向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北宋古文运动在欧阳修、苏轼手中取得巨大的创作成果,形成宋文平易自然、思理深致的主要特色,而在此之后,古文运动的走向又当如何?六弟子以其散文写作,令北宋古文运动又有怎样的延续?这些问题都值得研讨。

本文立论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苏轼儒道释杂糅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古文的艺术精神,超逸出儒家的思想范畴,对古文运动造成复杂的影响。

其二,黄庭坚、张耒等苏门弟子在文学观念上对苏轼有所纠正,其散文创作之于古文运动的影响及关系有待考察,是否可以纳入古文运动之后劲,值得探究。

其三,苏门学风自由而多样化,这一群体的散文创作成就,应给予怎样的历史定位,值得分析。

以上就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即研究目的之所在。其研究意义即在重新评价这一文人群体的散文创作成就,对其历史地位给予合乎逻辑的价值判断。


[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2]《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3]杨胜宽:《苏轼与苏门文人集团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朱迎平:《宋文论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6]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四)》,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8]何寄澎:《北宋的古文运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9]副岛一郎:《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阮忠:《中国散文史学术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