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口市政研究(1861—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

基于前面相关论述,笔者确定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近代汉口官办市政的演进,包括:官办市政的背景;官办市政主体、市政体制的变化;不同时段官办市政建设和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重大问题及其关联性;官办市政对商办市政的影响;各阶段官办市政的地位、特点评估。其二,近代汉口民办市政的演进,包括:以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市政力量的发展演变;商办市政的类型及其主要市政活动;商办市政与市政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制约商人自治转化为城市自治的因素;不同时段民办市政的历史地位评价。其三,官办市政和商办市政对近代汉口城市环境、经济乃至城市社会变迁、社会转型诸方面的影响。其四,近代汉口各阶段市政发展与城市自治之间的关系。

鉴于既有的研究对近代不同时期的汉口市政着力很不均衡——晚清段研究仍欠深入,民初段十分薄弱,而民国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官办市政研究比较成熟但商办市政研究欠缺,本书将重点着力于清末民初汉口市政,尽可能深化已有研究方面,弥补研究欠缺;对于民国中后期汉口市政,则主要通过论述市政府市政主导权的确立,商人社团组织的重组及其市政角色的转换,对汉口市政体制的变化进行探讨。尽管租界市政也是近代汉口市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沦陷时期及民国末期的汉口市政,也是近代汉口市政史上不可忽视的两个阶段,而且需要探讨之处甚多,但因限于学力、资料和精力诸方面的原因,笔者当下只能量力而行。缺憾之处,只有在日后的研究中尽量予以弥补。

本书研究在总体取向上将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将国家与社会、官与民置于相对位(而不是对立或对等)和互动的地位,采取双线并进的形式,对近代汉口官办市政与民办(商办)市政的演进进行纵向动态考察。近代汉口市政是处于前近代市政向近代市政转型的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官办市政处于显要地位,而民办市政是近代汉口市政的另一半,两者休戚相关。故本书对于近代汉口官民两个方面市政的考察兼顾两边,关注互动,以便更好地权衡它们各自的作用,动态地考察近代汉口市政。

第二,关注商办市政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近代汉口市政发展演进的核心内容是市政体制的民主化,而民众的市政参与(包括主办、承办和协办等形式)是衡量市政体制民主化的重要指标,因此,探讨近代汉口市政体制的演进,理应探讨民众的市政作为。但既有研究总体说来对近代汉口官办市政研究较深入,而对湖北新政之后民办市政的研究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次,对民办市政团体尤其缺乏细化研析,对民众的市政参与问题自然难以深入。这种研究上的严重不对称,使本应内容丰富多彩的近代汉口市政单薄化、片面化,其演进历程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展现。商办市政是近代汉口民众参与市政的最重要形式,着力探讨商办市政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近代汉口市政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注意考察近代汉口市政演进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市政建设和管理牵涉面很广,与城市社会、环境、经济、文化诸方面息息相关,近代汉口市政的展开既受制于这些方面,又深刻地改变或影响着这些方面。笔者期待对近代汉口市政演进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的考察,能够较好地促进近代汉口市政及城市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研究深入。

第四,将近代汉口市政建设置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寻找近代汉口市政建设小环境与近代中国大环境间的关联。

第五,对近代汉口市政在不同时期市政得失或发展特点的分析总结。

笔者希望通过对近代汉口市政发展历程的考察,能对以下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第一,近代汉口市政发展与城市自治的关系问题。在近代汉口市政发展过程中,官办市政与民办市政、国家与社会是如何互动的?从市政体制上讲,近代汉口市政发展有没有像罗威廉所说的那样超越中外城市发展的常轨——可以不经过权威认可就实现城市自治,以及最终是否实现了城市自治?在近代汉口市政发展的过程中,民间的市政主导及市政府主导市政与城市自治之间关系如何?笔者试图回答或解决这样的问题,既是试图对国外汉口城市史的相关研究予以回应,同时也是尝试以个案城市市政史研究的形式,对民国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有关历史时期中国市政与城市自治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一个历史性的回应,或将有助于揭示近代汉口的城市个性及其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共性。

第二,近代汉口市政发展与城市兴衰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从市政的角度展示出近代汉口城市社会变迁的一些侧面,揭示出近代汉口市政发展与城市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由于市政涉及的众多学科,诸如城市史学、市政管理学、历史地理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这决定了市政研究必须进行跨学科,故本书对于近代汉口市政的研究立足于汉口城市史,着眼于近代汉口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文明的进步,论证时以实证的方法为主,并尽可能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比较等方法。


[1]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0页。

[2] 董修甲:《各国市行政之发达史》,见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一编 论著”,第83—84页。

[3] 范秀林、张楠:《〈尤里乌斯自治城法令〉译注》,载《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4] 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5] 黄哲真:《地方自治纲要》,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第2—3页。

[6] 近代欧美各国由于城市政府的具体组织形式的差异,故同在近代城市自治的市政体制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市政组织形式,民国中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五种:市议会制、分权市长制、集权市长制、市政委员会制、市经理制。(贺幼吾:《市自治问题》,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101页。)美国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主要有三大市政模式:市长暨议会制、市政委员会制、市经理制。其中市长暨议会制又可以分为权力集中于议会的“弱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权力集中于市长的“强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前一种形式在19世纪末以前普遍实行,后一种形式在19世纪末以后逐渐普遍。(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356—359页。)

[7]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68页。陈戍国点校的《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9页)对此语的点断有所不同:“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掌其买儥之事。”

[8] 陈智永:《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00—101、131—132页。

[9] 张岂之总主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10]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27页。

[11] 张锐:《中国市政史》,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74页。

[12] 《匈牙利地方自治概论》《俄罗斯地方自治概论》《德国之市政》,分别载《湖北官报》第149、152、153期。

[13] 如1912年2月,一篇名为《汉口市政谈》的报道转载的夏口(即汉口)知事的通告中说,“从前汉口全镇大小街巷,毂击肩摩,时行拥挤,然旧制窳败,久应改良。现遭兵燹,全镇俱焚。此后房屋正宜精求建筑,道路尤当规画扩充……是以市政问题亟应提前解决”(载《申报》1912年2月11日第6版)。1912年3月一篇报道中说,“日本留学生颜寅亮……复以汉口自经兵燹,改良市政非开办电车无以利交通而惠行旅……徐兰如知事以电车为交通之利器,自属可行,惟汉口市政问题尚未解决,一切手续不便预定,仰即具禀交通部与建筑筹办处商酌办理”(《汉口创办电车之议复活》,《申报》1912年3月4日第6版)。1912年5月一篇名为《汉口市政新谈》的报道说,湖北省临时议会议员张国溶等,“联络总商会著名诸董事及商团联合会,创办市政筹备会”(载《申报》1912年5月13日第6版)。1912年7月的一篇报道中说汉口各团联合会请汉口商务总会会商汉口各团体研究维持市面的办法,“翼助市政之进行”(《汉口各团联合会移商务总会文》,《国民新报》1912年7月28日第4页)。同月,汉口各团联合会因水门的管理问题与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发生矛盾,当时的舆论评议这件事情时称“汉口各团联合会握市政之权衡”(《时评》,《国民新报》1912年7月7日第1页)。另一篇报道中说,“各国市政,电光路灯,通宵达旦”(《举办十家牌灯之示谕》,《国民新报》1912年7月31日第4页)。还有一篇报道说的湖北省军政领导人柬请汉口总商会“在都督府开会讨论市政改良办法”(《建筑市街之新猷》,《国民新报》1912年8月28日第4页)。

[14] 《汉车站迁移之希望》,《申报》1917年10月1日第6版。黑体为笔者所加。

[15]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见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一编 论著”,第43页。

[16]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17] 贺幼吾:《市自治问题》,见《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92页。

[18] 董修甲:《市政新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三年(1924)版。亦见张锐《中国市政史》,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59页。

[19] 董修甲:《各国市行政之发达史》,见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一编 论著”,第97页。

[20] 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序文”,第9页。

[21] 张锐:《中国市政史》,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76、71页。

[22] 张锐:《促进市政的基本方策》,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203页。

[23] 王云五、李圣五主编:《市政问题》(东方杂志三十周年纪念刊),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版,第37—38页。

[24] 在民国时期,学者们通常将城市政府称为“市自治团体”。如臧启芳指出:“在近世的国家,市是一种地方自治政府,通常叫作市自治团体(Municipal Government)。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不限于市政府(Municipal Government)一种,大于市的有省政府和县政府,小于市的有乡政府。因此,自治就有省自治、县自治、市自治和乡自治的区别,统名这些自治叫作地方自治。”见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载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一编 论著”,第43页。

[25] 朱月波:《市政问题之研究》,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71页。

[26] 王雅莉主编:《市政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27] 张永桃主编:《市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28]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29] 这一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城市史研究论著就可以得知,诸如: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党明德、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皮明庥等著或主编《武汉通史》(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1930年代汉口的市政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这些著作的内容中都关注到不同时期市政的情况,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有的纲目标题中有“市政”两字,然后将认为属于市政的内容置于其下;有的则内容关注市政,而标题中没有“市政”两字;有的虽试图对“市政”进行界定,但不过是以说明、解析来取代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回避了概念界定问题。

[30]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3页。

[31]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61—168页。

[32] 武汉地方志《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袁继成主编:《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序”,第5页。

[33] 冷隽:《地方自治述要》,中正书局印行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3版,第17页。

[34] 日本驻汉口领事水野幸吉曾经这样说过:“汉口为长江之眼目,清国之中枢,可制中央支那死命之地也。”载[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熏、袁青选译,上海昌明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行,自序第1页。在江汉关税务司工作过的英国人穆和德曾经这样说过:“从战略上看,汉口似乎是清帝国最重要的港口。”载[英]穆和德《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1882—1931)》,李策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页。

[35] 参见陈锋《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6] [日]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刘鸿枢、唐殿熏、袁青选译,上海昌明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行。

[37] 民国时期的汉口市辖域是不包括外国人控制的租界的;改善汉口华界市政,是指改善中国政府所控制的汉口城区。其他有租界的城市如上海等,也是如此。

[38]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4—295页。

[39] 陈方之:《汉口市之卫生(内地与租界之比较)》(续前期),载《市声周刊》第2期,1923年9月23日第4面。

[40] 记者:《汉口的市政》,载《市声周刊》第2期,1923年9月23日第1面。

[41] 周以让:《武汉三镇之现在及其将来》,载《东方杂志》第21卷第5号,1924年3月10日,第78页。

[42] 蔡天祚:《汉口商场借款详论》,载《汉口中西报》1921年11月6—9日,各日的第1版连载。

[43] 两文作者为润华,分载于《银行杂志》第1卷第14号(1924年5月16日)、15号(1924年6月1日)。

[44] 徐焕斗修、王夔清纂:《汉口小志》,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45] 侯祖畲、吕寅东纂:《夏口县志》,民国九年(1920)刻本。

[46] [日]东亚同文会编纂:《支那省别全志·湖北卷》,大正六年(1917)发行。

[47] 日本外务省:《在汉口帝国总领事馆管辖区域内事情》,日本外务省通商局大正十三年(1924)版。

[48] [英]穆和德:《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1882—1931)》,李策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49] 李继曾、施葆瑛编辑:《武汉指南》,汉口行市日刊报馆民国十年(1921)版;刘再苏编:《武汉快览》,世界书局民国十五年(1926)版。

[50] 孙科:《市政问题》,载《市政周刊》第1卷第2期,1927年1月,第5—7页。亦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359页。

[51] 孙科:《计划武汉三镇市政报告》(1927年1月),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357页。

[52] 希荣:《市民对于市政应有的认识》,载《市政周刊》第1卷第1期,1927年1月,第4页。

[53] 茂石:《改良汉口市之各问题》,载《市政周刊》第1卷第4、5合期,1927年1月,第7—8页。

[54] 方逖生:《理想之大汉口如何实现》,载《市政周刊》第1卷第8期,1927年2月,第1—4页。

[55] 唐应长:《租界制度与市政建设》,载《市政评论》第4卷第6期,1936年6月16日,第25—28页。非在《武汉篷户区巡礼》中指出了上海的贫民区称“棚户”,而武汉的贫民区其贫困程度更甚,是以称为“篷户”,汉口的篷户区,零零星星的数不清,脏、易发火灾、缺乏教育,呼吁重视“篷教”事业(载《市政评论》第4卷第2期,1936年2月16日,第20页)。

[56] 刘文岛:《汉市之现在与将来》,载《中国建设》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1—57页。

[57] 该报告书后来出版,名为《京杭沪汉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版),第1章至第5章分别刊载于《新汉口市政公报》第1卷第12期(1930年6月)、第2卷第1期(1930年7月)及后续诸期上。

[58] 以上4份调查报告书,原件均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图书馆。

[59] 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三编 各省市政概况”,第62—71页。

[60] 《汉口各街市行道树报告书》,《汉市市政公报》第1卷第2期,1929年8月,第95—111页。

[61] 《湖北省政府建设厅航政处二十二年度总报告》,《汉口商业月刊》第1卷第2期,1934年2月10日,第37—43页。

[62] 《湖北全省航轮统计》,《中国建设》(《湖北省建设专号》上)第3卷第5期,1931年11月1日,第21—42页。

[63] 笔者仅见该书“第一篇 概论”的复印件,未见出版标志。从内容上看,该书应在1930年代出版。

[64] 原文刊载于《市政周刊》第1卷第8、9(1927年2月)两期上。

[65] 原计划刊载于《新汉口市政公报》第1卷第12期(1930年6月)上,详细内容介绍参见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汉口旧市区街道规划》刊载于该公报前1期上。

[66] 该文署名高凌美,为该局技正,此人后来在武汉沦陷时期充任伪工务局长。

[67] 详细内容介绍参见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5页。

[68] 原文刊载于《长江流域商民代表大会日刊》,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363页。

[69] 计划原文刊载于1929年4月5日武汉市市政秘书处编辑出版的《武汉市政公报》第1卷第5号的武汉市建设计划栏目内,详细内容简介见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0页。

[70] 由武汉市政府总工程师张斐然撰写,原文刊载于《武汉市政月刊》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上。详细内容介绍参见《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6页。

[71] 吴宝春:《武汉市政建设意见书》,《湖北建设月刊》第1卷第3号,1928年8月20日,第12—25页。

[72] 陈绍博:《二十三年度汉口市财政之回顾》,《汉口商业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9月10日,第1—9页。

[73] 刘永耀:《城市发达之趋势及建设武汉财政问题》,《汉市市政公报》第1卷第1期,1929年7月,第14—21页。

[74] 陆丹林主编:《市政全书》,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109—115页。

[75] 《武汉轮渡改进概要》(未冠名),《中国建设》(《湖北省建设专号》上)第3卷第5期,1931年11月,第49—50页。

[76] 钱慕宁:《汉口既济水电公司自来水概况》,《中国建设》(《自来水专号》上)第3卷第1期,1931年7月,第84—93页。

[77] 朱有骞:《中国自来水状况》,《中国建设》(《自来水专号》上)第3卷第1期,1931年7月,第216页。

[78] 朱有骞:《湖北民营电气事业状况概要》,《中国建设》(《湖北省建设专号》上)第3卷第5期,1931年11月,第57—59页。

[79] 郑元龙:《武汉市防水工程之进步》,《市政评论》第4卷第8期,1936年8月16日,第34—35页。

[80] 葛之茎:《武汉市民死亡统计与救济办法》,《新汉口》(《汉市市政公报》)第1卷第3期,1929年9月,第9—18页。

[81] 刘垚、谈凤池编:《中国都市交通警察》,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

[82] 包明芳编:《中国消防警察》,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

[83] 周亚荣、王书常等编:《武汉指南》,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社不详。

[84] 外交部汉口第三特别区管理局编印:《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市政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wi-OA-116。

[85] 笔者所见为该书复印件,未见出版标识。

[86]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藏本,1976年影印版。

[87] 见该著之G之第123页;I之第89—90页;I之第90—100页。

[88] [日]内田佐和吉:《武汉巷史》,1944年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委托思明堂发行。

[89] 参见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90—93页。

[90] 该计划由陈诚主持拟订,原计划内容可见于《鄂省纪要》第34—74页。计划内容简介参见《武汉城市规划志》的相关介绍,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3页。该规划拟定的时间为1942年,1944年1月又湖北省政府编印。1958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假想反攻大陆成功后建都武汉,由陈诚主持、汉口市重建方案专题小组研拟,在《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基础上拟定了《汉口市重建方案草案》(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秘书处1958年印,原件藏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会)。

[91] 米展成:《武汉区域规划报告》,载《市政评论》第8卷第10期,1946年12月1日,第10—11页。

[92] 相关内容介绍参见武汉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83—91页。

[93] 《新武汉指南》,武汉文化出版社民国三十五年(1946)版。未见编者信息。

[94] 《武汉快览》,汉口社会服务处民国三十六年(1947)编印。

[95] 诸文均录入扬铎编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武汉沿革考》一书中。

[96] 潘新藻:《武汉市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97] 董明藏:《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载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7卷《历史人物卷》,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8—15页。

[98] 吕烺芬:《汉口市改制特别市的经过》,载《武汉文史资料》1985年总第22辑。

[99] 涂文学:《开展中国近代市政史研究的思考——以1930年代的汉口为中心》,载《城市史研究》2010年第28辑。

[100]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彭雨新、鲁西奇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该著在美国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84年。

[101]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1796—1895)》,鲁西奇、罗杜芳译,马钊、萧致治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该著在美国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89年。

[102] 杨念群:《中层理论:中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129页。

[103] 方秋梅:《湖北新政前夕汉口的民间市政参与问题研究——兼论罗威廉的“19世纪汉口自治说”》,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04] 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朱英:《关于晚清社会研究的思考》,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05] 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6] 皮明庥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7] 皮明庥主编:《简明武汉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108] 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109] 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民国卷》(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110] 杨浦林、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发展轨迹——武汉城市史专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111]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书中有关论述值得商榷,如:认为“既济水电公司是武汉官商合营最早的企业之一”,“发电厂主要为有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之称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服务”。

[112] 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3] 刘剀:《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14] 皮明庥:《武汉建市的历史考察》,载《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15] 袁继成:《武汉三镇统一建市的历史意义——纪念武汉三镇统一建市和国民政府建都武汉80周年》,载《世纪行》2007年第5期。

[116] 宋晓丹:《1927年武汉市政府级位与特点辨析》,载《城市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暨中国城市史研究会首届年会论文集》,2013年6月。

[117] 郭莹:《晚清汉口城市控制系统的演变》,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期。

[118] 方秋梅:《湖北新政前夕的汉口官办市政研究——兼论罗威廉的“国家间接领导作用说”》,载《江汉论坛》2010年第10期。

[119] 龚喜林、邱红梅:《从传统到近代:汉口城市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考察》,载《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20] 方秋梅:《辛亥革命与近代汉口市政体制转型》,载《江汉论坛》2011年第11期。

[121] 周德钧:《汉口的租界:一项历史社会学的考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2] 黄欣:《汉口日本租界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3] 李国祁:《由上海、汉口与青岛三都市的形成论近代我国通商口岸的都市化作用》,载《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981年第10期。

[124]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5]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载《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

[126] 徐胜:《民国武汉城市警政研究(1927—1937)》,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7] 邹俊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警政改革》,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28] 李玉炜:《抗战胜利后汉口警察研究(1945—1949)》,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9] 孙静:《民国警察群体与警政建设研究:武汉:1945—1949》,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130] 陈新立:《清代汉口的火灾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1] 胡启扬:《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32] 刘琼:《1945年8月—1949年5月武汉消防事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33] 周启明:《论转型中的武汉公共卫生建设(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4] 黄冬英:《近代武汉环境卫生管理研究(1900—1938)》,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5] 路彩霞:《时局变动下的清末民国汉口卫生管理(1900—1949)》,武汉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9年。

[136] 宋亚平等:《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经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7] 胡俊修、钟爱萍:《民国地方政府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以汉口民众乐园为中心(1919—1949)》,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38] 汪志强、胡俊修、闵春:《近代市政设施中的公共管理之难——以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为表述对象》,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39] 向明亮:《公益与私利:近代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历史困境——以汉口水电事业为例》,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12年第6期。

[140] 胡俊修:《近代中国城市的底层民生与市政冲突——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探析》,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41] 艾智科:《公共汽车:近代城市交通演变的一个标尺——以1929年到1931年的汉口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2] 胡俊修、曹野:《长江轮渡与近代武汉市民生活》,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43] 方秋梅:《自来水与清末民初汉口城市社会发展》,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9年第2期。

[144]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商业近代化》,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5] 方秋梅:《堤防弊制、市政偏失与1931年汉口大水灾》,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46] 方秋梅:《强化与异化:沦陷时期的汉口堤防》,载吕一群、于丽主编《海峡两岸纪念武汉抗战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

[147] 方秋梅:《论晚清汉口堤防建设对城市环境变迁的影响》,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

[148]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149] 主要有《民国时期汉口市政改革概说》,载《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4期;《集权政治与专家治市:近代中国市政独立的艰难旅程——1930年代汉口个案剖析》,载《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市政改革人文价值与历史启示》,载《光明日报》2009年3月31日第12版;《近代汉口市政改革对租界的效法与超越》,载《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等等。

[150] 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1930年代汉口的市政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1] 向威:《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52] 李百浩、王西波、薛春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载《规划师》2002年第5期。

[153] 李百浩、薛春莹、王西波、赵彬:《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载《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

[154] 伍新木、罗琦:《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载《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4期。

[155] 李军编著:《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长江出版社2005年版。

[156] 涂文学:《按照“现代方式”重组城市空间——1930年代汉口城市规划理念评析》,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57] 郭明:《战后武汉区域规划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58] 郭建、李彩、李百浩:《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特点》,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59] 喻婷:《近代武汉城市规划制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0] 朱滢:《汉口租界时期城市的规划法规与建设实施》,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61] 方秋梅:《近代中国民间市政参与研究(1900—1949)——以上海、汉口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14年。

[162] 方秋梅:《从民间市政参与看辛亥革命对民初汉口商界的积极影响》,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63] 邱红梅:《试论近代汉口市民的市政主体性意识》,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164] 武汉地方志《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袁继成主编:《汉口租界志》,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65] 武汉市政建设管理局编:《武汉市市政建设志》,1988年版。

[166]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编:《武汉市城市规划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167] 武汉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公用事业志》,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168] 邬宗莫主编:《武汉堤防志》,武汉防汛指挥部办公室1986年印。

[169] 武汉排水编辑委员会编:《武汉排水》,武汉市市政建设管理局1990年版。

[170] 《武汉市容环境卫生志(1900—1995)》,武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1997年编印。

[171]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卫生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2]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3]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4]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5]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6]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政权政协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7]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大事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8] 武汉市公安局史志办公室编:《武汉公安志》,1988年印。

[179] 武汉市水上公安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水上公安志》,1997年版。

[180] 武汉港口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港口志》,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181] 武汉港史编纂委员会:《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

[182] 武汉地名委员会编:《武汉地名志》,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183] 朱文尧主编:《汉正街市场志》,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184]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城乡建设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5]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卫生志》,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186]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交通邮电志》,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87] 皮明庥:《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 张之洞与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188] 陈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89] 陈钧、任放:《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90] 陈锋、张笃勤主编:《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1]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载《江汉论坛》1988年第4期。

[192] 邱红梅:《董修甲的市政思想及其在汉口的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93] 王欣:《董修甲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学术贡献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张天洁、李百浩、李泽:《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实验者”——董修甲与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载《新建筑》2012年第3期。

[194] 严昌洪:《梦想,还是理想?——从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载《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95] 吴娜:《汉口城市化建设的先行者——忆吴国柄先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96] 童乔慧、卫薇:《刘歆生的人生和经营研究》,载《新建筑》2011年第2期。

[197] 邓晶:《近代汉口总商会研究(1916—1931)》,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98] 杨宁:《汉口市商会研究(1931—193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间不详。

[199] 《武昌首义中的武汉商会商团》,载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290页。

[200] 湖北省历史学会编:《辛亥革命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76页。

[201] 郭莹:《清末武汉地区的地方自治》,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202] 张建民、周荣:《汉口:近代前夜的社会保障》,载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3] 方文:《试论武汉善堂的发展:1888—1938》,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04] 刘元:《近代(1888—1938)武汉善堂发展与慈善事业述略》,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05] 王栋剑:《战后武汉社会救济事业研究(1945—1949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06] 刘宝生、张友海:《汉口培心善堂与武汉社会慈善事业》,载《武汉文博》2013年第3期。

[207]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208] 刘继增、毛磊、袁继成:《武汉国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9] 皮明庥、欧阳植梁主编:《武汉史稿》,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210] 皮明庥主编:《新编武昌起义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11] 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惠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2] 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民国卷》,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惠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3]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田子渝主编:《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214] 郑自来、徐莉君主编:《武汉临时联席会议资料选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215] 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辑:《武汉国共联合政府法制文献选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216] 武汉市档案馆编,宋晓丹、张嵩主编:《武汉印记》,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

[217] 涂文学主编:《沦陷时期武汉的政治与军事》、《沦陷时期武汉的经济与市政》,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

[218] 涂文学主编:《武汉老新闻》,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219] 皮明庥、冯天瑜等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未标出版时间。但据了解时间在1980年代初。

[220] 吴剑杰主编:《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1]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2] 皮明庥、李权时主编:《武汉通览》,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223]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224] 武汉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225] 韩兆海主编:《武汉史料篇名索引》,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226] 宋传银编著:《武汉历史研究论著目录》,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

[227]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武汉图书馆馆藏合编:《武汉志参考资料草目》,1983年内部编印。

[228] 池莉著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武汉档案馆供稿:《老武汉:永远的浪漫》,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29] 方方:《汉口的沧桑往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0] 武汉档案馆编:《大武汉旧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1] 武汉档案馆、武汉市博物馆:《武汉旧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32] 涂文学主编:《武汉史话丛书》,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233] 方明、陈章华编:《武汉旧日风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34] 肖志华、严昌洪主编:《武汉掌故》,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235] 徐明庭等:《武汉地名丛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版。

[236] 韩少林主编:《城市记忆——记者镜头里的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237] 冯天瑜、陈勇编:《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1838—193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38] 《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公民社会》,载梁禾主编、魏斐德《讲述中国历史》下卷,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