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夫子徂西初记
——《孟子》在西方的早期接受(1593—1754)
考察西方世界对《孟子》一书的接受史,我们首先得把目光投向400多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就在此时,那些发愿献身上帝的耶稣会会士(Jesuits)开始到亚洲、到中国传播基督教[1];也正是从此时起,西人开始接触并了解、介绍儒学,《孟子》亦于此时进入西人的视野。
本章选取从1590年代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利玛窦(Matteo Ricci)开始译介《孟子》,到耶稣会士卫方济(Francis Noël)第一个《孟子》译本出现,并及于卫方济译本对德国启蒙运动主将沃尔夫(Christian Wolff)的深度影响,全面考察从1593年《孟子》节译本出现至1754年沃尔夫去世这一阶段《孟子》在西方的接受情况。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本章将重点放在哲学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尽管《孟子》在西方的这段早期接受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梳理并厘清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认识西方在专业汉学(学院汉学)之前对于《孟子》乃至整个儒学的理解方式,探究专业汉学与传教士汉学之间在思想和思维上的深刻关联,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揽镜自鉴”,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孟子其人其书的认识,并引起我们更多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