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 主要的研究理论

(一)超越族群界限的全球视野和眼光

许倬云[42]、葛兆光[43]等学者所提倡的,以族群的交涉和竞争为着眼点,用宏观和合理的视角,不但要从中国看周边,也要从周边看中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华夏族群的历史中更多的是以自身作为叙事主体,在人称和价值观上更多地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到周边族群的身上。中原地区在文明程度上一段时间领先于周边族群,造成了自身的优越感,便将自身的文化与价值作为判断的标准,将本来属于文化的差别也当成文明的标准。披发左衽在本质上只是习俗的差异,与文明的高低关系不大。在生活习惯方面,肉食衣裘、随水草迁居也为华夏所歧视。往往用周代礼仪的标准去要求北方游牧民族,婚姻形式方面的妻后母也被看作落后的象征。族群中心主义是问题的本质,在世界范围内以本族群为中心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像中国早期这样发展为一种思想的也许并不多见。实际上,由于我们的历史叙事系统是以华夏族群的历史系统来进行的,早期的文明记载对于这个问题,也自然形成了自身的不足。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需多从外部的视角加强认识,结合考古资料,以还原早期的文明现状。在本书的研究中,尽量用全球化的视野展开叙述,不但要有中国的视角,而且要有世界的视角。

(二)在研究中运用长时段理论

分析一个较长时期的华夏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关系,力求解释其中内在的本质规律。长期来看,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西北族群从西周开始一直对中原王朝有威胁,直到春秋时期,一部分族群内迁,到战国时期形成南北对立的文化区,即北方文化带的最终形成。这其中有着气候变化和经济交流的因素。对于南方族群,征服和融合显然是主体,在较长的时间段上来看,这些问题就会更加清晰。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冲突是全方位的,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许多方面一直存在差异。正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差异导致中国历史上早期研究中存在一定共性因素,这是一些长期的因素,即气候变化、地理位置的差异和亚洲大陆固定的海陆关系等。

(三)借用“相互作用圈”理论进行研究

“相互作用圈”的概念是张光直从葛德伟那里借来使用的。在他的一篇讨论北美东部侯泼威廉的文章里,葛氏必须处理两项显著的特征:分布广泛的侯泼威廉式遗物中间在世俗性的、日常生活上的和非墓葬中的各方面很显著的差异性。葛氏用这个名词主要来指称各区域之间在葬仪上或宗教上的相互作用,但他也很明显地暗示说,相互作用圈也可以建立在他种的相互作用活动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谈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似乎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诸种活动。我们可以借用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本奈特最初用于秘鲁的所谓“地域共同传统”。它的定义是:“文化史的总单位……在这里面其构成文化在一段时期之间彼此发生关系。”本书选用葛德伟的概念,因为它比较有叙述性,并且不言自明。

相互作用圈理论就是指不同文化没有单方向的交流,一般都是双向交流的,北方民族也曾将许多先进的技术带入中原地区,典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实在早期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摆脱华夏中心主义的束缚,用开放的眼光和视野去分析不同时期中原与周边的文明对比。在行为习俗这些表象的差别背后,围绕技术层次和这两种生产方式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不同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而用不同的视角做出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