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藏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铬铁矿、煤、泥炭、硼、硼镁石、砂金、石膏、石灰石、食盐、黏土、地热水、地下水以及某些建筑材料等。现在开发的矿产,规模较大的有地热、铬铁矿、硼砂、硼镁石(1988年开始开采)、石灰石和砂金。其中国家开采的有4处,地方开采的有23处,乡镇企业承租个体户开采的有10余处,采矿队伍达到1500余人,1987年创利税近千万元。其开采的主要情况是:
铬铁矿:西藏铬铁矿是我国重要的开发基地。自70年代建矿投产以来,已开采38万余吨,其中东风矿33万吨,其他矿产地5万余吨。若按现行价格计算,每年为国家提供5万余吨铬铁矿,等于为国家节约40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5亿多元。
硼矿: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班戈湖和杜佳里湖有一定规模的开采,总产量约17万吨,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了很大作用。1962年停产,直到1986年,硼矿开采才有了新的发展。1987年硼砂开采量达1.5万余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
煤矿:自50年代末开始,土门格拉煤矿建成投产,随后门士、东嘎、芒乡、马查拉等煤矿也相继建成投产。这些煤矿均为小规模土法开采,年产量不足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多数矿山已闭坑停产,主要是由于煤层薄(“鸡窝矿”)、开采技术、设备以及管理落后,导致成本高等原因所致。
地热:自1977年羊八井第一台1000千瓦地热试验机组投产发电以来,至今全区地热总装机容量已达1.5万余千瓦,其中羊八井装机约1.3万千瓦。1986年地热年发电量为4775万余度,占全区总发电量的18%;此外,还利用地热建造了温室4.5万平方米。那曲地热田利用地热水向那曲镇供热取得成功,供热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目前羊应乡、玛曲地热田正在进行地质勘探,即将开发利用。
其他矿产的开采,如石灰石、石膏、大理岩、花岗岩、黏土等,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业的需要。高岭土、云母也曾开采过,但规模小、产值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不佳。
随着西藏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发挥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西藏矿业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是:
(1)地质工作程度低,矿产资源家底不清。虽然西藏已发现矿产70余种,但探明储量的矿种少(仅有30种)、规模小。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铜矿95%集中在藏东地区,以硼为主的现代盐湖沉积矿产主要集中分布于藏北地区。
(2)开采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缺乏对矿山、采矿业的统一组织管理以及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回收率低、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破坏资源和生态的现象十分突出。
(3)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开发利用的矿种少;无矿产品加工能力,几乎都是出卖原矿(石),不能使产品增值;加上公路运输线长,矿产品的成本很高,经济效益不甚理想。
(4)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目前开发盐湖矿产,只注意了硼矿的开采,而忽略了对盐湖中的盐、芒硝、水菱镁矿以及铿、铷、铯等稀有金属的综合开发利用。就锂而言,在出售硼矿过程中,被带走的锂预测比硼矿本身的价值还要大。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降低了采矿业本身的经济效益。
除了上述的主要问题外,西藏矿业发展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能源缺乏。主要是西藏煤炭和石油十分短缺,电力供应紧张。具体说,煤炭资源少、煤质差,保有储量虽为4600余万吨,但多零星分布于边远地区;石油资源情况不清,尚无可供开发利用的油田;1986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1.2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6亿度,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就更谈不上高耗能的矿产品加工业了。
(2)交通不便。西藏现有的公路路况差,通车里程因季节原因难以保障常年通车,远远不能满足矿业的发展。加工运输线长,运费成本高,也影响了矿业的经济效益。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奇缺,甚至全区几乎没有矿山、冶炼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成为制约当前矿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瓶颈难题,是走出西藏矿业发展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