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的张爱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张爱玲的生平及作品研究

何杏枫教授(Hoyan,Carole H.F.)[2]在《张爱玲生平及作品研究》(The Life and Works of Zhang Ailing: A Critical Study,1996)中对张爱玲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带有一定的传记性质,旨在对她的文学事业提供一个深度的全景视角。除了对张爱玲的生平和作品做了介绍之外,尤为可贵的是对她早期的英文文化评论和影评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作为编剧、译者和学者的身份进行了审视。论文探讨了张爱玲的家庭经历和战争对她反浪漫视角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些是怎样影响到她其后的创造性写作,并追踪了张爱玲小说、散文等不同类型作品的发展,这些作品反映了她私人生活和个人心理的改变。何杏枫认为张爱玲的创造性写作有两个主要类型: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其短篇小说在现代都市背景下探索了个人心理,表现了普通人的解脱和生活的反讽,被看成是中国现代主义最早的表现之一。而张爱玲的散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官感和充满同情的理解,也是对女性主义和日常生活的确认。张爱玲在细节上的关注表现出与其他现代中国女性作家的相似性,但通过独特的机智幽默的语气让自己脱颖而出,因此张爱玲的诗化用词和杰出的意象也与她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那种乏味的风格形成极大的对比。[3]

《去神话的爱情:张爱玲作品的意义和影响》(Love Demythologized: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Zhang Ailing's Works,1998)是陈雅淑(音译)(Chen,Ya-Shu)[4]对张爱玲的生活和作品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第一部分对张爱玲生活中一些主要事件进行了说明,以便让读者能了解张爱玲在中国和美国都是作为边缘人,是一位非传统的作家。第二部分分析了张爱玲关于爱和婚姻的反浪漫主义的概念,这种理念表现在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的流行以及她对海峡两岸的“张派”作家的影响上。论文不仅强调了张爱玲的贵族家庭背景和她的边缘文学地位,还讨论了张爱玲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独特概念:真正的爱情只存在于真空的环境中。俗世的考量一般都会阻碍爱情的发展,与此类似,即使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婚姻也会因为婚后生活的平凡而扼杀爱情。同时陈雅淑还探讨了张爱玲对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四位有代表性女作家的影响。这四位作家是蒋晓云、朱天文、钟晓阳和须兰。作者认为就像张爱玲一样,这些女作家都是运用流行的浪漫传奇文类来拷问爱情和婚姻的传统观念。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在结论部分强调“真实性”和“非语境化”是张爱玲生活哲学、爱情哲学和文学哲学的关键概念。她的生活和作品表明,被边缘化对于一个作家的完整性而言,绝对不是一个障碍。[5]

2003年罗萨(音译)(Roza George A.Da)[6]在《女性地位的重新想象:张爱玲小说作品的再发现》(Re-imagining the Site of the Feminine: A Rediscovery of Zhang Ailing's Fictional Works)中认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最有成就也最值得仰慕的小说家之一。罗萨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像当时的主流作品那样反映被战争蹂躏的中国那样广阔的社会意义,而是凝视于有着共同人性的个人的灵魂,关注男男女女机关算尽想要穿越生活的迷宫时那短暂的痛苦和稍纵的快乐。张爱玲通过写作来挑战将世俗男女囚禁的社会结构和性别的迷思。论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文集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超越目前现有的研究资料,认为张爱玲对人物和城市的有意识的运用颠覆了理解性别及其相互影响的传统范例。作者首先集中讨论了张爱玲作品中重新建构的无数女性表达,即摆脱了传统的对女性不是处女就是荡妇的两极解读,然后探讨了张爱玲对模仿和伪装的使用,认为凭借这样的手法,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角色可以在父权制统治的社会结构中为自己创造并确立一个权威地位。论文的一个亮点在于研究了张爱玲对阈限性的运用,指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的再定位即女性并不是欲望的客体,而是欲望的主体,这种阈限性使女性主义有了可能性和可转换型。而对于作为“参差对照”技巧一部分的城市的功能的研究也成为论文的另一个亮点,罗萨认为城市创造了不熟悉的景物以此给香港和上海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解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