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表现。在社会政策发展历史进程中,存在一种比较客观的轨迹,那就是从被动选择单一的社会政策目标以应对某种所谓的社会问题,到主动选择社会政策多目标协调以适应某种必然的社会现实。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人口老龄化当作一种社会问题来看待,我们自然就会用对策去应对;如果我们将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待,我们就应该采取政策来适应。简言之,面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是适应性政策而非应对性对策。
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比较早出现,这使其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从解决老年贫困与基本生活问题的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展到探索建立老年福利与服务体系的过程。养老金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养老金制度并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要。因为养老金提供的是钱,而老年人最为重要的需要是服务。我用过不甚恰当的比喻,养老金提供的是“米”,没有米不行,而老年人需要的是“米饭”,“米”是资源,“米饭”是米的功能化。所以,我认为,养老金与养老服务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提供养老服务的难度比提供养老金的难度还要大。当代西方养老保障改革过程中,表面上呈现的问题是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艰难性,实际上存在的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艰巨性。
如果我们认为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趋势,老年长期照护势必成为老年生活的必需,长期照护就成为继老年、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风险之外的另一个风险,这种风险既与收入风险有关,也具有独立性。如果我们认同老年长期照护风险具有独立性,老年长期照护则应该进行独立的制度设计。如果我们否认其具有独立性,老年长期照护就不会是一种可独立进行设计的制度。这就是各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设计的关键所在。站在这一角度看待养老金制度与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与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不难发现,罗丽娅博士的著作《欧洲典型国家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与现实价值。
本书对西方典型国家的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演进、内容体系及基本特征等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以荷兰为代表的“国家主导型”,即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绝大部分由国家负责向所有国民提供,政府公共资金投入规模最大,充分体现了国家责任;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家庭主导型”,即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绝大部分由家庭成员负责提供,政府公共资金投入规模最小,非常注重家庭责任;以英国为代表的“个人主导型”,即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绝大部分由个人自主安排,通过向市场购买或家庭成员帮扶获得,政府公共资金投入规模较小且政府只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强调个人责任。
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实践方式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相似性在于责任主体多元、服务方式多样,而差异性突出表现在资格标准的设定、国家财政的投入、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之间的比例等。尽管每种类型的优缺点不同,但是它们存在一致的发展趋势:控制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成本支出规模;鼓励家庭非正式照护服务的发展;积极倡导“居家正式照护”的理念;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的发展一体化。
可见,与各国养老金制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不同,各国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则具有较大的国别差异性,这是因为养老服务需求较之养老金需求更具个性化与差异化。正因为此,该书的比较研究及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具体而又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从而可能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具体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只是作者走向养老服务研究领域的开端,我们的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紧迫性,我们的社会保障学科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这些都为我国青年社会保障学者的成长提供了机遇,当然,也向青年社会保障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祝愿本书能够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所裨益,相信作者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学术成果。
丁建定
202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