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讲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易】

据《庄子·天下》《商君书·农战》《荀子·儒效篇》《礼记·经解》《贾子·六术》《春秋繁露·玉杯》,六艺的先后次序,都是以《诗》为首。但《汉书·儒林传》说:“依功令,但载《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其余谓之传记。”《汉志》这里列《易》为首,就是依功令为序,“六艺”之文,以《易》为之源也。

《易》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系辞下》),西洋人一再称其为“中华古书”,其程序严密,其体系复杂,是中国文化之源,为群经之首,在汉代最先出,所以在《六艺略》中排在最前。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余嘉锡说:“古人之书,书于竹简,贯以韦若丝,则为篇;书于缣帛,可以舒卷,则为卷;简太多,则韦丝易绝;卷太大,则不便卷舒;故古书篇幅无过长者,而篇尤短于卷。其常所诵读,则又断篇而为章,以便精熟易记。故汉人五经诸子,皆有章句之学。”[4]敦煌、武威、易县、江陵、阜阳、居延、临沂出土的汉简,以及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就是确实的物证。除缣帛、竹简外,石刻也是当时图书的一种类型。

李零解析家数的统计:“班志所谓‘家’,分两种,一种指人,指家法的代表人物,以一人为一家;一种指书,以一书为一家。……《六艺略》讲家法,是兼用两种概念,有人论人,无人论书,各类后面的小计,家数不一定等于书的种类。《诸子略》以下不分家法,家数才等于书数。……其他五略,多半是一人一家或作者不明,家数等于书数,一般不再说明。”

《易》为阐释事物变化原理之书,是揭示“变”与“动”的哲学,取“易道周普,无所不包”之意,故名《周易》。“易”又有“变易”(变化不居)、“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之义。而“变易”足赅《易》之全体大用。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姜曰‘亡!是于《周易》曰’”云云。

书今尚存。这是今文经。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由“经”和“传”组成,经分上下。《十翼》即《易传》十篇,是对《易经》的注解,包括:

彖上传 解释卦义。

彖下传 解释卦义。

象上传 解释爻义。

象下传 解释爻义。

系辞上传 解释全书义理。

系辞下传 系辞上下讲“变化之道”。

文言传 是揭示乾、坤卦经文的言语。

说卦传 说明每卦的形象。

序卦传 叙述六十四卦的顺序。

杂卦传 杂举众卦,错综其义。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和《文言》,是附经之传。《系辞》上下、《说卦》、《序卦》和《杂卦》是离经之传。

秦朝焚书,但不禁《易》,这部书在汉朝最先出。汉宣帝、元帝时,有施氏(施雠)、孟氏(孟喜)、梁丘氏(梁丘贺)三家之传。

施雠,字长卿,沛人,与孟喜、梁丘贺俱从丁宽门人田王孙受今文《易》。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易施雠章句》一卷,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亦有辑本,但不出马氏辑本之外。黄奭《汉学堂经解》亦有辑本,题《施犨易章句》,人名用字不同,未详何据。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朱彝尊《经义考·易四》辑有《孟氏周易章句》,王谟《汉魏遗书钞》辑有《周易章句》一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孟喜周易章句》一卷,张惠言《易义别录》辑有《周易孟氏》,黄奭《汉学堂丛书》辑有《孟喜易章句一卷附逸象》,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孟氏章句附孟氏易图卦气图》。

梁丘贺,字长翁,琅琊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有《周易梁丘贺章句》。胡氏辑本不出马氏辑本范围。

施、孟、梁丘之学立于学官,是官学。施雠、梁丘贺二家的书,遭西晋永嘉之乱,早已亡佚。而孟喜之书,后亦因没有师说而不传,到了唐代以后,就都不见了。所以说三家之学已亡佚。

私学则有费氏(费直)和高氏(高相)之学。

马王堆帛书[5]、上博楚简、双古堆汉简中都有《易》,与传世本有所不同。除出土文献外,现在所存最早的本子,是魏王弼注、晋韩康伯续注的《周易》十卷。唐时又有《周易注疏》十三卷,为王弼、韩康伯合注,加上孔颖达疏,是今世通行之本。此本被收入《四库全书》。

历代讲《周易》的书汗牛充栋,构成了包罗万象的易学史。

《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

书已亡佚。考书类、诗类之例,知此处“易”字为衍文。

姚明辉说:“‘字王孙也’四字,是班氏的原注。”《汉志》全文,凡是班氏自注的文字都标注在书名的右下角,以下类推同例。

《汉书·儒林传》:“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朱彝尊《经义考》引胡一桂曰:“丁宽师田何,而复师其同门之友,以受古义,可谓见善如不及者矣。”

《汉志》收的书,以先秦古籍为主,汉代的著述也收罗其中。以时间靠前的统摄时间偏后的,这是融通古今的一种著录办法。

下面的六种也都是讲《易传》的书。

《服氏》二篇。

姚振宗补作《易传服氏》。

已亡佚。“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服氏,齐人,号服光。”但《经典释文·序录》作“服先”,因形近而异。杨树达认为当作“先”:“先者,先生之省称,如《梅福传》称叔孙通为‘叔孙先’之比,以系尊称,故云号服先。若光只是其名,不得云号矣。《儒林传》称服生,盖史家以通语追改之。”

《史记·儒林列传》:“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

《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汉志》中的批注,凡是不题姓名的,都是班固自注,和《汉书·地理志》的体例一样。

已亡佚。杨氏,名何,字叔元,菑川人,汉武帝时期的五经博士之一。《易》学在当时实为显学。《史记·儒林列传》:“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王应麟引晁氏曰:“《易》家著书自王同始,学官自杨何始。”

《汉书·儒林传》:“(京)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师承有自,曾“受《易》于杨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引《易·系辞》,称《易·大传》,因谈受《易》于杨何,何自著《易传》,所以称孔子所著者为《易·大传》,以示区别,后人自此沿用。

《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已亡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蔡氏易说》辑本一卷,题汉蔡景君撰。“景君”当是蔡氏之字。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有《周易蔡景君说》,全同马氏辑本。

王先谦:“李鼎祚《周易集解》上经谦卦称虞翻引彭城蔡景君说,疑即其人,或卫人而居彭者。”杨树达:“马国翰辑《蔡公易传》序云:‘虞称彭城,乃称其官号,如以南郡称马融,以长沙称贾谊。’王说本此。姚振宗云:‘虞称彭城蔡景君,不云蔡彭城景君,马氏以此蔡公当之,恐未然。’姚说是也。”

《韩氏》二篇。名婴。

已亡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易韩氏传》辑本二卷,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有《周易韩婴传》辑本。

韩氏,名婴。王应麟:“韩婴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涿郡韩生其后也,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盖宽饶从受焉。宽饶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韩诗外传》有引《易》文,即《韩氏易》。

《王氏》二篇。名同。

已亡佚。汉人《易》学著述,始于王同。“汉兴,(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共四人。四人者,俱著《易传》数篇。王同授淄川杨何叔元、广川孟但、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6]

《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已亡佚。《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易丁氏传》辑本二卷。

丁宽事田何,学成之后,又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汉书·儒林传》:“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今《小章句》是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刘向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义略同。”余嘉锡说:“施、孟、梁丘皆祖丁将军,则三家《章句》皆以丁氏为本,故大义略同。特三家详而丁氏略,故以丁《传》为《小章句》。”[7]

王应麟:“高相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艾轩林氏曰:‘先秦之为《易》者,未有及理义也。自田何而后,章句、传说多矣。见于今者独有费氏之书,费氏旧亡章句,而学者宗王弼之说。至于京氏之阴阳占筮,其书虽存,视之为数术之流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理义之学以其辞耳。王弼而下其说纷纷,不若象数之粗有所明也。’”

以上七种是《易传》。姚振宗说:“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传》二字为文。旧本文相连属,如《隋志》之体。明天顺五年(1461),栝苍冯让重修福唐郡庠宋版犹存其行款。至嘉靖十六年(1537)广东崇正书院重修宋本,则惟存《易》《礼》如旧款,以此两叶犹是宋椠也。余皆同今本矣。”现存《汉书》最早刊本是北宋景祐(1034~1038)刊本,距离班固(公元32~公元92)近千年之久。《艺文志》部分,传抄本、刊本及现今排印本[8]最大的差异在于传抄本和刊本同类书目连续不转行,标点本则多将每一书单独成行。古书行文之际书名多省略,连续记载有一个好处,就是后人可以即类推求原书名;分行之后,各条独立,书名、作者反而易生混淆。[9]

《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隋志》《唐志》不载,是书亡佚已久。《清史稿·艺文志》著录《古五子易传》一卷,不著时代,必是伪书无疑。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各有《周易古五子传》辑本一卷。

所谓“古”,是指用篆文写的书,以区别于用隶书写的今文。顾实说:“名曰古者,以《礼古经》《春秋古经》《论语古》《孝经古孔氏》例之,盖古文也。”《班志》凡今文经,皆不加今字。凡今文与古文无大异者,皆不记今古文。《书》《礼》《春秋》《论语》《孝经》皆有古文经,惟《易》《诗》无之。

《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引刘向《别录》:“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篇》,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号曰《五子》。”可见此书虽然是说《易》阴阳,但实际上是卜筮之类的书。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三认为“其书当互见于数术略之阴阳类”,是错误的意见。

“五子”指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汉书·律历志》:“日有六甲,辰有五子。”注云:“六甲之中,唯甲寅无子。”李零认为:“《管子·五行》把一岁五分,就是以五子配五行。此书可能是古文本,故冠以‘古’字。”

《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法”。

《隋志》和《唐志》已不见著录,是书亡佚已久。《王维集》卷十《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所谓“淮王九师之《易》”,即是书也。黄奭《汉学堂经解》有《周易淮南九师道训》辑本一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易淮南九师道训》辑佚一卷,两人皆不及杨树达《周易古义》所采为备。

《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及《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引刘向《别录》:“《淮南道训》十二篇。所校雠中《易传》《淮南九师道训》,除复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书中署曰《淮南九师书》。”章太炎作《七略别录佚文征》,认为此处当从《初学记》及《太平御览》之说作“十二篇”。

淮南王刘安聘请懂《易经》学问的九个人,号称“九师法”。这个“法”,景祐本、殿本、南雍本、闽本都作“说”。

陈朝爵《汉书艺文志约说》:“淮南九师《易说》今不可见,必兼道家说《易》者。时《易》学专言象数,九师说当为《易》说别派,为王弼一派之先声。弼以老庄说《易》,后儒用为訾议。然观《乾》《坤》二卦,《乾》之用九以‘无首’为吉,《坤》之六五以‘黄裳’为吉,是与道家清静无为、卑弱善下之旨实相符契。”

《诸子略》的杂家类有《淮南内》和《淮南外》。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既然叫作“古”,则可能是古文家之说。所谓“杂”,可能与《礼记》集诸家之学为一书相似。

皮锡瑞《经学通论》之“论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说:“《汉志》易家有《杂灾异》三十五篇,是易家本有专言灾异一说。而其传此说者,仍是别传而非正传。汉儒藉此以儆其君,揆之易义,纳约自牖,与神道设教之旨,皆相吻合。可见人臣进谏之苦心,亦不背圣人演易之宗旨,而究不得为正传者。”

神输,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刘大钧《周易古义考》:“据此数语考之,《神输》大旨与《易阴阳》及帛书《要》篇所云‘五官’、‘六府’、‘五正’之旨同,故为古义无疑。”

李零认为:“《古杂》《杂灾异》《神输》是合三种为一书。《古杂》可能是灾异家的杂说。《神输》五篇下有‘图一’,小序不统计,大序也不统计。这可能是最早的易图。”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同上例,这是合四种书为一书。

京房,字君明,顿丘人,曾经做过魏郡太守。《汉书·京房传》云,建昭二年(公元前37)二月朔,上封事曰:“少阴倍力而乘消息。”又曰:“臣前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寒,涌水为灾。’至其七月,涌水出。”又曰:“少阴并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气复起。此陛下欲正消息,杂卦之党并力而争,消息之气不胜。”《后汉书·五行志》注引京房《易占》。魏高堂隆引《易传》“上不俭,下不节”云云。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有《京房周易章句》一卷,张惠言《易义别录》卷五有《周易京氏》,黄奭《汉学堂丛书》有《京房易章句》一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王仁俊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王保训《木犀轩丛书》有《周易章句》,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有《周易京氏章句》,以上七种,皆是清人辑本。

《孟氏京房》书今残缺,《汉书·儒林传》:“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学。”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六艺》据此则认为“《孟氏京房》当互见于数术略之杂占或五行类”。这是正确的意见。《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是京房述孟氏之学。另外一篇可能是京房的学生所述京房之学。

《太平御览》卷四引京房《易说》云:“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镜照日,即有影见,月初光见西方,望已后光见东方,皆日所照也。”

《四库全书》收录《京氏易传》三卷,入子部术数类。《简目》云:“汉京房撰。房传焦氏之学,故言术数者,称焦、京。而房之推衍灾祥,更甚于延寿。其书凡十四种,今佚十三,惟此书以近正得传。今世钱卜之法,实出于此。”是书又有《津逮秘书》本、《汉魏丛书》本、天一阁刊本、《学津讨原》本。

《汉书·律历志》全为刘歆所作,《续汉志·律历志》则为京房所作。[10]

段嘉,《儒林传》作“殷嘉”[11],东海人,为博士,是京房的弟子。

按:京房之《易》,自谓出自孟喜,又专言阴阳灾变,故书称《灾异孟氏京房》。顾实说:“京房之学,出于孟喜;段嘉之学,出于京房。故曰《孟氏京房》《京氏段嘉》。”严可均《铁桥漫稿》云:“孟喜受易家阴阳,授之焦赣,焦赣授之京房,孝文立博士,迄东汉末,费直行,京氏衰,晋代犹有传习者。至《隋志》亡《段嘉》十二篇,《唐志》又亡《灾异》六十六篇中四十三篇。历宋入明,而《汉志》之八十九篇,仅存三卷。”

《汉书·五行志》多有引述《京房易传》;《汉魏丛书》编目中有《京房易传》,但在正文中题为《京氏易传》。其内容、风格迥异于《汉书》的引文,经学者鉴定,可能是宋朝的伪作。[12]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六艺略》中所列书,一般有经、传、说解和章句四种。“章句”与“传”不同,“传”在经外,或附于经,“章句”则分章分句,是对经师教授经书分章、断句、释义之作,开后世注疏之先河。“章句”的体例与“解故”也不同,详可参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二十四。

《汉书·儒林传》:“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复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隋志》:“梁丘、施、高亡于西晋,孟、京有书无师。”

汉儒治学有二途,或为博士之学守章句以通一经,或为通人之学主训诂而举大义。施、孟、梁丘氏各自守持家法,三家所持经本略有异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索隐中还提及“《易》家有救氏注”,又桓谭《新论》:“《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汉世盖有二《易》矣。”《隋志》:“《周易》二卷,《子夏传》残缺,梁六卷。”《经典释文·序录》:“《子夏易传》三卷,卜商。”以上五种《易》,均不见今本《汉志》著录。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施雠、孟喜、梁丘贺、周王孙、服光、杨何、蔡景君、韩婴、王同、丁宽、京房、段嘉、五鹿充宗,刚好十三家,书也是十三种。

由于文献传播既久,或脱或误,每略结尾处在总结各略家数及篇数的时候,可能有的不准确。“二百九十四篇”并没有包括图在内。史学海《汉书校证》:“第一条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邱三家,盖三家各十二篇,共三十六篇,如此乃合总凡二百九十四篇之数。”

接下来是《易》学小序。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汉书·刘歆传》称“歆及向始皆治《易》”,所以《汉志》的小序喜欢引《易》和孔子的话。这里的引文见《系辞下》。“太昊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13]《纲鉴易知录》的这段文字与此很相似。

“宓戏氏”,即“伏羲氏”,古书也有作“伏牺氏”“宓牺氏”的,都是同音同义。宓戏画卦,言《易》之创始。

《系辞》说:“易者,象也。”《说文·易部》“易”字下引《秘书》:“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可见《易》是一部用自然现象解释宇宙万理的书。汉儒给出了另外的解释,《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唐人孔颖达说:“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到了朱子作《周易本义》,说“易”还有“交易”之义。

《易》起源于八卦。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八卦本是文字诞生以前替换文字的八个符号,创作者相传是伏羲,据说是取之于鸟兽文章与河图洛书,所以有图而无字。这八个符号代表了八个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含义。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这一段讲周文王作《周易》。商纣王违逆天理,残害生灵,所谓“逆天暴物”是也。而“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所以“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重卦之人有多种说法:郑玄说是神农;王弼说是伏羲;淳于俊说是伏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孙盛以为是夏禹;司马迁等认为是周文王。《淮南子》:“伏戏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接下来讲孔子作《易传》。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一般认为《十翼》是孔子所作,但欧阳修(1007~1072)《易童子问》卷三认为《易》之《十翼》各有瑕疵,并以大量的例证说明《系辞》《文言》等篇“繁衍丛脞”“自相乖戾”,皆非孔子之作。

《十翼》是否为孔子之言,仍有争议。清代姚际恒、康有为等认为《易传》非出自孔子之手。近代学者如钱穆、冯友兰、顾颉刚、李镜池、张舜徽、高亨、戴君仁等也都一致否定孔子作《十翼》。他们所持的主要理由是《易传》与《论语》在思想上有显著的差异,而且语法方面也有显著的不同;此外《文言》多用对偶句,与《荀子》风格相近;《彖》《象》两传韵语通押的现象,与《诗经》、《荀子》、《老子》及《楚辞》中屈、宋两家作品相似。这些现象也都可以作为《易传》并非完全出于孔子之手的理据。

《十翼》当是七十子后学所记。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

三古,孟康:“《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秦焚书,有些书不烧,《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汉书·儒林传》记载:“及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也说:“汉兴……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班固的说法是“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这些是秦火之后《易》的传受不绝的证据。

有些学者则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如沈文倬指出:“(这种认识)完全是误解,班氏并无此意。改‘书’为‘事’,意义并无大异,而界限比较清楚,‘传受不绝’实指筮卜之事。……筮卜之事原属奉常属官的职掌,传受自在官署。本来,既因筮卜之事而不禁其书,以后其书也只能用于筮卜,这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易经》尽管没有被销毁,作为经学的传习,它和《诗》《书》一样,在秦汉之际也是中断了的。……还有,焚书也是为了‘书同文字’,岂能容六国文字书本的继续流传,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大部分是秦文字书本。当然也应有一部分是六国文字书本。规定‘不去’的自以秦文字书本为限,对六国文字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是销毁,也得送入秘藏,禁止流通。”[14]

汉兴,田和传之。

和,当依殿本、景祐本,作“何”。田何字子庄(或作装),秦汉间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号杜田生。他是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

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都出于田何的传授。东武王同子仲、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等,都出自田何门下。《高士传》记载:“惠帝时,何年老家贫,守道不仕。帝亲幸其庐,以受业,终为《易》者宗。”曾圣益在《汉书艺文志述论之西汉学术》一文中指出:“由孔子弟子之后有‘数家之传’,且‘传者不绝’,而后成田何一人传之,实亦颇悖于‘纷然殽乱’之言,于此班固所言,当有所遗缺者。”[15]

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

王先谦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易》惟杨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见《儒林传》赞。”

学官,指博士官。东汉时期的虞氏世传《孟氏易》,著书很多,五传至三国虞翻,为今文《易》学之支流。

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

费,指费直,字长翁,东莱人。费直本皆古字,号古文《易》,以授王璜,未得立。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费氏易》辑本一卷,胡薇元《玉津阁丛书甲集》有《费直易》辑本,王树楠《陶庐丛刻》有《费氏古易订文》十二卷。

陈元、郑众皆传费氏学。建武中,韩歆上疏欲为费氏立博士,范升奏非急务。马融为《传》,授郑康成,康成作《易注》,荀爽又作《传》,自是费氏大兴。后来王弼以老庄解《易》,也是用费氏本,韩康伯补王弼之不足,唐朝时期孔颖达又作《正义》,今列为《十三经注疏》之一,最为通行。

《汉书·儒林传》:“高相,沛人也,治《易》,与费公同时……自言出于丁将军,传至相。”两人同时,未立于学官。据《隋志》,高氏《易》亡于西晋。

胡培翚《研六室文钞》卷二《周易分传附经考》:“《儒林传》云费直治《易》,‘徒以《彖》《象》《系辞》《文言》十篇解说上下经’,谓其以十篇解说经义耳,非谓其以《彖》《象》《系辞》《文言》入卦中,如今所传辅嗣本也。《艺文志》云‘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未尝言其篇叙与三家异,则知费氏经犹是古文十二篇之旧,而析传附经,费氏不应受过矣。”

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颜师古注:“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所以别于外也。”这里说的“中”应该就是前文说的“秘府”。

王国维《〈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说《汉志》本“以中秘书目为国史书目”,此言得之。王氏后文列其“未达者一”曰:“中秘之书亦有不入《汉志》者,如六艺类《尚书》有《古文经》四十六卷,《礼》有《古经》五十六卷,《春秋》有《古经》十二篇,《论语》有古诗二十一篇,《孝经》有《古孔氏》一篇,皆冠于诸家经之首。惟《易》无古文经。然《志》言‘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是中书确有《易》古文经,而《志》仅录施、孟、梁丘三家经十二篇,与《书》《礼》《春秋》异例。”[16]

古文学仅有费氏一家,在西汉时已经流传到民间,但没有立于学官,所以来源不明。王应麟引吕祖谦之言曰:“汉兴,言《易》者六家,独费氏传古文《易》而不立于学官。《费氏易》在汉诸家中最近古,最见排摈,千载之后,岿然独存,岂非天哉?”

《经典释文》引古文,如“翩”作“偏”,“介”作“砎”,“枕”作“沈”,“”作“襦”。

宋儒讲《易》,分义理和图书两派。义理派的代表人物是胡瑗,继之者有程颐等人。图书派起源于陈抟,全本方士炼丹的理论,后人称为“道士《易》”。朱子作《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兼有义理与图书两派之特点,影响极广,算是宋学讲《易》的代表。

清代研究《易》而名家的有不少,黄宗羲、毛奇龄、胡渭反对宋学之图书派,仍以汉《易》为宗。其他影响较广的有惠栋、张惠言、焦循、孙星衍、姚配中、丁寿昌等。近代的尚秉和、潘雨廷等也都是重要的《易》学家。


[1]按:指《诗》《书》等。

[2]尚笏、陆恩涌:《季刚师得病始末》,载《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第104页。

[3]《蒙文通文集》第三卷,巴蜀书社,1995,第150页。

[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新书十卷”条,中华书局,2007,第546页。

[5]多用假借字,与通行本卦序不同。

[6](清)黄宗炎撰,郑万耕点校《周易寻门余论》卷上,中华书局,2010,第377页。

[7]余嘉锡:《〈汉书艺文志索隐〉选刊稿(序、六艺)上》,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

[8]即中华书局点校本。

[9]详参曾圣益《汉书艺文志与书目文献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第1页第2条脚注;乔衍管《中国历代艺文志考评稿·史志的著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第23页。

[10]参见(唐)魏徵《隋书》卷十六,中华书局,1997。

[11]参见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二十:“颐煊案:《儒林传·京房传》:‘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段’‘殷’字形相近。”

[12]参见Rafe de Crespigny,Portents of Protest in the Later Han DynastyThe Memorials of Hsiang K'ai to Emperor Huan,Canberra:Faculty of Asian Studies,1976,pp.70-72。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见郭彧《京氏易源流》,华夏出版社,2007。

[13](清)吴乘权等辑,施意周点校《纲鉴易知录·五帝纪·太昊伏羲氏》,中华书局,1960,第5页。

[14]沈文倬:《两汉经学史讲义》,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七辑(纪念沈文倬先生逝世周年专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7页。

[15]曾圣益:《汉书艺文志与书目文献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第89页。

[16]王国维:《观堂别集》卷四,载《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6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