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8年,“最多跑一次”是政府服务能力改革的标志性话语。2019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项目“一次不让跑”。当前,各级政府主动提出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互联网技术正推动中国传统官僚系统自我革新。
1984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介绍电子民主的文章。2008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网友在线交流,这一年被媒体封为“互联网问政元年”,从这一年起,网络意见大踏步走进中国政府视野,互联网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公共政策的一个考量元素。具体事件引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发政府关注,政府关注促进事件或者行业整改,当时此起彼伏的网络监督促使政府不断改变。研究者也开始对网络与公众参与充满研究热情,一部分学者侧重案例分析,聚焦某一地、某一级机关研究相关政治要素改变;另一部分学者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研究网络舆情对某一事件的影响。我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受益良多,但总感觉这些研究对网络公众参与而言,较少有政策体系内部视角的研究,而且我更想知道这种变化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律。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与恩师李建强教授和国务学院各位老师、同学的反复讨论,我最终聚焦了研究问题,普通公众观察到的只是公众的情绪表达(输入)和最终的政策结果(输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输出?这就是政策系统内部转化过程,我想要探究的就是这个政策系统的黑箱。
这个目标来之不易。从2010年开始,为了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公共政策产生的真实影响,我开始了调研。调研的结论告诉我,公务员群体是公共政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后来,我再次聚焦问题,以公务员群体为研究切入点,以调研访谈为基本研究方法,按照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设计了论述框架,以多源流分析等理论为基本工具,详细分析中国公共政策议题提出、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终结等不同阶段互联网对政策各种要素产生的影响。
对于关注中国政策过程的研究者来说,本书的视角也许能提供一点有益参考。但是个人学识有限,书中有诸多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