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清北京城中轴线
1644年,是北京城历史急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在北京城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个年号—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大顺元年,以及清顺治元年。这三个年号代表三股力量,在北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展现了一幅“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画卷。先是李自成打进北京,接管了北京城。一个半月后,李自成又被迫退出北京城,而且在临走之际,放火焚烧了紫禁城的部分宫殿和城楼,等到清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城时,看到的已经是北京城残破之景象,尤其是皇城和皇宫,损坏严重。但是,北京城市格局完整,城市的脊梁,也就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神韵仍在。到清顺治二年(1645),清朝开始陆续修缮皇宫建筑时,可以说基本上接受或利用了明北京城市的格局和主要建筑形式。
清代在明北京城市中轴线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完善。这种丰富与完善表现在对中轴线进行的精雕细琢,使其更加完美。清代对中轴线的丰富与完善有两个因素:
一是经过明朝末年的战争,特别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撤离北京时对北京城市主要建筑实行了焚毁,位于中轴线上的皇宫建筑,遭到空前破坏。清朝定都北京城后,有全面修缮皇宫、城楼的必要。
二是清朝前期皇帝迅速接受汉文化,雄心勃勃地要建立大一统江山,由此非常重视北京帝都的文化建设。例如,清顺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了天安门城楼,将“承天之门”改名为“天安之门”,同时将北安门改为地安门。清朝初年还重新修缮了紫禁城三大殿,并将其名称由明朝末年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实现了“内和外安”的城市文化定位。清乾隆十年(1745),朝廷对因火烧毁的钟楼进行了重建。重建时全部使用石材,从此中轴线北端点高大的钟楼解除了火灾危险。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朝廷下令重新修复永定门。这次修复永定门不仅提升了城楼的规制,还增建了箭楼,增加了中轴线南端点的城市景观。
说到北京中轴线南部的景观,要提一下清乾隆年间在天桥南端对称修建的两座御制碑。这两座由汉白玉制作的御制碑均为方柱形,雕刻精美,一左一右放置,左文为《正阳桥疏渠记》,右为《皇都篇·帝都篇》,犹如古代的石阙(尤像“汉阙”)挺立在由永定门进内城的路上,成为清朝对北京中轴线丰富和完善的重要城市景观和地标。
清朝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精心修缮,对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全部修缮了一遍,由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大部分是清代的样式。除了对北京中轴线南端点、北端点、中心点进行了修缮,清代的工匠们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对景山的修缮是最亮丽的一笔。
清代在北京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创新和贡献也展现在景山上。清朝非常重视景山的文化建设,先是改明“万岁山”为“景山”,然后在山前、山顶、山后的空间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有三处:一是在山前修建绮望楼,里面供奉孔子的画像,由官学生礼奉朝拜。二是在山后调整了明代寿皇殿偏东北的位置,将其准确布局在北京城中轴线上,仿照太庙享殿的规制修建正殿,形成了北京中轴线上仅次于皇宫的第二大宫殿群,用来祭奠、朝奉祖先。三是在山顶上修建的五座山亭式建筑,内供五方佛,藏传佛教称“五方赞”。清代对景山的精雕细琢,重点体现在文化建设上,绮望楼展现的是儒家文化,山顶五方佛展现的是佛教文化,寿皇殿展现的是忠孝文化,属于道家传统。由此,景山在清朝整修后,形成了中华儒、释、道文化的融合汇集,在北京中轴线文化建设上形成一处高地。这再次表明北京中轴线是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荟萃,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景山山峰上五座山亭的整齐对称,不仅增加了中轴线上的宗教景观,还增加了中轴线上的文化内涵。五座山亭式建筑看似是对景山山体的装饰,实质上进一步突出了中轴线的对称和中心点,将中轴线“中心明显、左右对称”的特质推向极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文化内涵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内镇山(保证封建统治江山社稷的万岁山)不断升华。北京在辽、金、元时,作为城市的镇山基本上是在皇宫的西北面,也就是西苑太液池的水中,是通过山水意境,表现人间仙境。明朝移动了镇山(万岁山)的位置,由琼华岛(元大都城的万岁山)转移到新堆砌的万岁山(今景山),第一次把镇山放置在中轴线上,这是大胆的创新和变化。清朝传承了这一文脉,并将其继续完善。这种完善就是第二个方面,使清朝信奉的宗教与镇山巧妙地结合起来,鲜明地展示了统治者的宗教信仰。这也是一种压胜或改造前朝镇山的做法。

景山五亭示意图
在明代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宗教建筑是在御花园内的钦安殿,供奉的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明朝初年,永乐皇帝信奉的神灵,同时也是紫禁城皇宫建筑避火的保护神,属于中华道家文化。而景山上的五方佛则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其意境是通过坐北朝南的五方佛保佑着大清江山社稷(景山前面的皇宫),这不仅改变了明代中轴线上的宗教色彩,还使中轴线上的文化信仰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清康熙皇帝曾有一首御制诗《景山春望》,表现了清朝帝王身处景山南望紫禁城时的心情,诗曰:“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凤翥中天连紫阙,龙蟠北极壮皇州。烟生沆瀣春初丽,露湿芙蓉翠欲流。却向闾阎看蔀(bù)屋,崇高还廑(qín)庙堂忧。”
到清乾隆年间,北京城市充分体现了对和谐文化的美好追求,并达到盛世景观。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对乾隆盛世的北京城、城市中轴线都有详细描述,是了解清代北京和北京中轴线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乾隆年间还绘制了一幅《京师生春诗意图》,这幅图对展现清代城市中轴线更加直观。《京师生春诗意图》从上到下纵向实景地描绘了北京中轴线南段和中段的景观,将正阳门外大街、正阳桥牌楼、正阳门箭楼和城楼、大清门、天安门、端门、紫禁城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一直到景山,绘制得十分详尽,而且是雪后初春那种充满生机和祥和的城市景观。
我们站在景山之巅,向南眺望,祈愿天下永远安定(永定门)。在正阳(正阳门)的天气里,天下安宁(天安门),社会秩序井然、讲究礼仪风范(端门),朱雀展翅翱翔(午门,又称“五凤楼”,古代的“朱雀门”),天、地、人和谐(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政治清明、上下同心、阴阳和谐(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样的人世间万年春(景山万春亭)。难怪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认为,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

[清]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