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高丽太监
次日清晨,宋青书刚练完一会内功,哈总管就急匆匆过来找他:
“宋兄弟,朴不花带人来了!王爷和世子、郡主也都到了大殿设宴迎接。”
“好吧,那就去看看。”宋青书随口道。
汝阳王府的建设在整个大都都算比较有特色的,因为多了几分汉人的风格,也有一些儒家气息。
汝阳王察罕帖木儿是个元廷的后起之秀。
如果要比较一下的话,他的崛起之路很像曾国藩。
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差一点掀翻大清,腐朽的八旗不堪一击。最后清廷没办法了,就让地方豪族自行组织团练,拉起队伍来对抗太平天国。
曾国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了湘军,继而位极人臣。
察罕帖木儿差不多,他本来是个生活在河南的普通豪强。而且真要论起来的话,他的祖上甚至并非纯正的蒙古人,而是出身探马赤军,也就是常说的西域杂胡。所以更不可能是蒙古皇族。
察罕帖木儿汉学造诣很深,年轻时还参加过科举,就是没考上。
红巾军起义后,元兵也不堪一击。
于是元廷就让各地豪族组织地方部队,对抗义军。
察罕帖木儿得到机会,拉起了一支队伍,迅速崛起为元末最强的一支军事力量。
察罕帖木儿东征西讨,先击溃了红巾主力淮西义军,然后挥师入陕,将一度纵横陕甘一带的西路红巾军打得一蹶不振。
在察罕的奋力转战下,整个北方红巾势力几乎可以说陷入了低潮,让元朝有了几分回光返照的迹象。
由于他军功太盛,高官厚禄滚滚而来。
但元廷嘛,一直党争不断。
察罕帖木儿做大后,封为汝阳王,元廷对他也有了更大的戒心。
元廷看他越来越强,甚至对朝堂也没那么尊重,于是又扶持了另一支很强的武装力量——枢密使孛罗帖木儿,与之对抗。
(孛罗帖木儿的官衔也很多,而且枢密使这种职位其实很复杂。
按道理,枢密使是元朝最高军事长官,但一般是虚设,由皇太子兼任。真正的枢密院一把手叫做“知枢密院事”。
但就像金老爷子简化汝阳王的背景,咱们也简单点,就用枢密使这个字数少的代称吧。)
宋青书与哈总管来到大殿外围,看到走在最前头的就是太监朴不花。
朴不花这个高丽人与奇皇后是同乡。
但他的名字是后取的,“不花”明显是个蒙古名,意思是公牛。
——一个太监取这么个名字,显得倒是威猛无边。
朴不花的身后还有几个文人打扮的儒生。
哈总管对宋青书说:“那个身材高大点的儒生,叫做薛朝晤,是至正十四年的右榜状元。”
也就是上一届科举的蒙古、色目榜状元。
“看着不像蒙古人。”宋青书道。
“薛状元是辽东人士。”
“辽东?那和高丽很近。”
“要不能和奇皇后跟前的红人朴不花这么熟络。”
除了这个薛状元,另外还有几个高丽人,看走路的样子就知道是练武的。
朴不花见到汝阳王,尖声尖气道:“王爷好啊!现在您可是不得了的人物,下官对您仰慕得很。”
汝阳王道:“朴大学士风采依旧。本王军务繁忙,这次回京未能到贵处拜会,还请见谅。”
朴不花道:“好说,好说。”
汝阳王故意用了“大学生”的称谓,因为现在朴不花也是集贤大学士。
朴不花这个太监的官职同样挺多,集贤院大学生说出来比较好听,比直接叫他“朴公公”还给面子。
朴不花在大殿中坐下,向身边一个小宦官点了点头,给汝阳王呈上了一纸卷轴。
“王爷,这是我专门求来的一幅黄公望的画,特赠予王爷。”
黄公望是元代一顶一的大画家,《富春山居图》就出自黄公望之手。
汝阳王自然知道黄公望的大名,笑了笑说:“这么贵重的画,小王只怕担待不起。”
“王爷哪里话!王爷手握兵权,威震中原,怎么担待不起。”
“可惜小王不懂书画。”汝阳王依旧推辞。
朴不花哈哈一笑:“汝阳王竟然也沾染了南朝士子的恭谨自谦风气,谁不知汝阳王精通汉人学问,能文能武。其实吧,要我说,就应如此,光会打仗哪里够?不懂点诗书经卷,怎么管南方万里沃土和那些最不听话的南人。”
朴不花这句话明显是顺着汝阳王而说。
汝阳王道:“正是如此。”
朴不花说:“所以我也带来了上一届右榜状元薛朝晤,向王爷请教。”
汝阳王皱了皱眉头,“请教怎么说得上。”
薛状元躬身道:“薛某自应向王爷学习。”
朴不花不等汝阳王拒绝,接着说:“王爷久居中原腹地,一定懂很多文人的风流雅事,哪像我们天天只知饮酒作乐。王爷这种能边饮酒,边作诗的,才是名士。”
坐在汝阳王身后的世子王保保有些不忿,他已经看出来了:朴不花明显是发觉汝阳王不想收自己的礼,也不想与他们结盟,所以就开始为难汝阳王。
王保保想要说话,却被一旁的绍敏郡主赵敏制止了。
赵敏朝王保保摇了摇头,低声道:“哥,父王说了,我们要忍。”
王保保攥了攥拳,嘴中暗骂了一句,只能继续老实巴交坐着。
他们在汝阳王的教育下都读过不少书,秦汉唐时期那些大宦官的事迹不是不知道。
有些宦官不仅身体残缺,心理也变得极度扭曲,似乎唯一的乐趣就是让天下大乱。
现在汝阳王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不能被朝廷这些争权夺利的事情纠缠住。等他实力再强大点,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目前的他只是暂时压制住了江北义军,江南还有几支更加强大的义军等着。
——即便打败所有江北义军,对大局也没有太大影响。
元朝太依赖江浙鱼米之乡,要不怎么会有京杭大运河。
如果江南赋税和钱粮仍旧无法征收上来,大元的通货膨胀只会越发强烈,整个元廷早晚都会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