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章 目标
北部非洲距离欧洲也不过相隔一个地中海,因此开发的很早,早就在千年之前,腓尼基、罗马等等欧洲的国家就纷纷在这里建立了统治。
不过撒哈拉沙漠阻拦了欧洲人向南开拓,因此撒哈拉以南的中南非洲,在大航海之前,一直都鲜有欧洲人踏足。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正好横在了东西方的商路中间。
奥斯曼人拦路设卡,收取高昂的税费和过路费,使得本就价值不菲的东方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无可奈何的欧洲人开始转向朝着大海出发,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航路。
哥伦布环球航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国家最先殖民了美洲,然后通过协议,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主宰了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开发。
西班牙在北美和中部美洲开辟了大片的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南美洲之后,则在南部非洲、印度、大洋洲等地方建立了殖民据点。
接下来英法凭借日益增长的国力后来居上,经过上百年的争斗,除了自己开拓,还在两国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
只是对于南部非洲,即便是英国,在尝试衡量了一番之后,也只是选择了占据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这里原本是荷兰人的殖民地,但在反法战争中,荷兰本土遭到了法国人的入侵,作为盟友的英国趁机强占了这里。
阻止英法殖民南部非洲最大的拦路石就是非洲湿润的气候。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湿润或许代表了适合耕种,但同样也是热带疾病的温床。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赤道从非洲中间穿过,因此非洲大部分地区,温度基本维持在二十多度以上,全年都适合蚊虫的滋生。
而疟疾,登革热等一大堆传染疾病都是以蚊子为媒介传播人类的。
后世非洲许多国家都是疟疾等各种疾病的重灾区,除了医疗水平低的原因,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蚊虫泛滥。
因此截止到这个年代,欧洲各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多是一些狭窄的沿海平原,根本不敢深入内陆。
甚至到了19世纪末,非洲大陆对欧洲人来说,除了沿海的地区,大部分仍然遮掩在迷雾之中。
欧洲各国开发南部非洲殖民的热潮,也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因为在那个时候,医药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应对热带疾病的特效药也被发现。
最关键的是,世界上已知的领土已经被占据的差不多了,欧洲各国只能将目光转向非洲,开启了针对非洲的殖民大潮,各大列强纷纷在非洲建立殖民地。
现在在非洲拥有最大面积殖民地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开辟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殖民地的时间已经持续数百年。
然后就是英国属下的开普殖民地,还有法国在西非拥有少量的土地,其他的国家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葡萄牙的殖民地面积广阔,但在管理上极为粗糙,基本上是控制土著部落相互攻击,四处点火,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奥托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花费大价钱,雇佣人手,组建了十多支探险队,对南部非洲的情况进行探查。
经过了数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付出了上百人的死伤,也收集到了不少在奥托看来极为珍贵的中南部非洲的资料。
这些年,奥托资助探险队的花费不止二十万英镑,各个探险队的花销累积下来已经接近三十万英镑。
因为马萨蒙德的探险队人手最齐全,收获最多,得到的资助和奖励也最多。
靠着上辈子对非洲了解的不多的资料,奥托派出的探险队主要活动范围在非洲西部的刚果地区还有东部非洲。
奥托的首要目标,则是刚果河流域,大概就是未来的比属刚果地区。
在他看来,即便殖民失败,也只是损失一些钱财,奥托还是能承受的,但如果成功,就能够得到资源丰富的领地。
开发成功的话,甚至能够赶在德国之前进行工业化,给希腊提供急需的廉价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让希腊发展壮大。
如今的刚果河流域还没有人占领,也基本上没人在这里从事探险活动。
原因还是因为地理问题,刚果河的水流量很大,下游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比较适合乘船沿河探查。
但从河口向内陆航行几十公里,就会遇到刚果河下游的瀑布区。
因为一连串的瀑布阻碍,也就无法利用方便的乘船的方式继续向内陆探查了。
也不是没有人为此做出努力,1816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伦敦地理学会在这个时候注意到了刚果地区,他们委托海军上校塔克,乘坐帆船向内陆探查。
然后探险队就被瀑布所阻止,只能选择徒步穿越瀑布区。
可面对内陆蛮荒的环境,整个六十五人的探险队,包括随队专家学者先后遇难。
之后近二十年,一直到到现在,英国都没有再派探险队去刚果河冒险。
这个时代殖民最方便实惠的运输方式就是海运,因为刚果河上一连串的瀑布,英国人断定,无论刚果河流域资源多么丰富,水路不通,也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花费巨大的资金在刚果河流域修铁路,巨大的花费就足够劝退所有的殖民者。
这个时代的殖民者对待殖民地,主要是以掠夺经济利益为核心,从殖民地吸血来供应本土的发展,没有本土为殖民地输血援建的道理。
就算是在殖民地有一些建设,也只是为了更大力度的压榨。
从萨诺斯首相的反应,其实就可以看出来现在这个时代欧洲人对殖民地的主流看法。
现在刚果河流域能够发现的值钱的资源,也就是象牙,甚至颇有前景的天然橡胶,此时它的作用也还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
因此开发刚果河流域在欧洲人看来完全是得不偿失。
原时空要一直等到五十年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下定决心,在刚果河流域花费巨额的投资修建了铁路,才让刚果的内陆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为了快速回本,利奥波德二世选择了极限压榨的策略,不过数年时间就让当地土著减少了上百万。
即便是一贯不把当地土著当人的欧洲人也为之侧目。
奥托则打算将殖民地当做本土来经营,自然也会采取不一样的策略,而且现在殖民刚果河流域,对比利奥波德二世还有一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