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越逃避,越脆弱
冷漠和孤立背后,潜藏着野心和虚荣心的影子。遁世者的清高,其实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卓尔不群,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得优越感。可惜他们最大的收获,很明显只是想象中的荣誉。由此看来,这种自我流放的态度,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危害性,却掩藏着不可估量的敌对情绪和好战情绪;而敌对和对抗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失败。
避世,是一种自我流放
喜欢逃避的人看起来总是深沉、孤寂的,他们像山谷般寂静无声,像溪流般迂回曲折。他们不会故意伤害别人,却也不会主动帮助谁、亲近谁。一个逃避社会、不和任何人接触联系的人,又怎么能和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呢?可是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要借助合作才能完成。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远离社会的人大多沉默寡言,不愿意正视别人的眼睛,不喜欢倾听别人的谈话。有的时候,他们即使坐在你的面前,也总是神游天外,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他们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所有社会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有多简单,也一样如此。他们排斥一切亲密的可能,一言一行,连握手的方式、讲话的语气、打招呼或不打招呼的姿态,都带着明显的冷意。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像是在对别人大声嘶喊:“离我远点。”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这些遁世者,就会发现在这所有的冷漠和孤立背后,都潜藏着野心和虚荣心的影子。换句话说,他们的孤立和冷漠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彰显自己的卓尔不群,从而获得崇高的优越感。可惜他们最大的收获,很明显只是想象中的荣誉。由此看来,这种自我流放的态度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危害性,却掩藏着不可估量的敌对情绪和好战情绪。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孤独的特征只会出现在个人身上,事实上,它也会出现在社会组织中。我们知道,有些家庭会把自己封锁起来,远离社会,隔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在这种表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外界的敌意,他们有强烈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都更尊贵、更伟大。孤独、自闭的特征不仅会出现在个人身上,在阶层、宗教、种族、国家身上也可能出现。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第一次到某座城市旅行,然后发现单从房屋的样式和风格,就能看出屋主在社会上处于何种阶层、何种地位。
把人分成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阶层,这种风气在我们的文化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隔绝只会带来一种非常恶劣的结果:让封闭个体的传统逐渐腐朽,让个体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直至不可调和。有些心怀叵测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故意制造矛盾,挑唆各个团体发生争斗。用这种方法满足自身优越感的阶层和个人,大多对自己的道德水准评价极高,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用各种方法证明自己的优秀和别人的不足。这些人非常好斗,他们千方百计在不同阶层或民族间挑起争端,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人格和优越感。就算这种挑唆引发了世界大战,让不计其数的人在战火中受伤、殒命,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愧疚之心。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特别喜欢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他们把损害他人利益当成了谋求优越感和消除不安全感的手段。可是这种做法只会不断扩大个人和他人之间的距离,加深他们心里的孤独感。到了最后,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如同孤身一人,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下场吗?这种人在社会中的发展通常都不太好,这一点不难想象。
我们发现有些人特别喜欢回忆和思考死亡问题,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虽然有很多人都觉得沉迷于回忆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种行为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可是我们必须明白,对回忆的沉迷,其实是一种自我流放的方式。有些人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大肆宣扬诸如人生短暂、一切皆空、世事难料等消极思想,把对死亡和疾病的畏惧当成了自己逃避社会的借口。还有一些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来生和天堂上,他们只看重死后和来生的世界,把今生的所有努力都当成了没有任何价值的、徒劳的抗争。他们的观点和之前提到的那种思想(生命无常、祸福难料),本质上是一样的。陷入回忆无法自拔的人为了满足自己想象中的优越感,会逃避一切考验,因为这些考验,将彻底暴露出他们真正的人生价值。喜欢思考死亡和来生问题的人和沉迷于回忆的人都想超越所有人,超越死亡和疾病的困扰,成为高高在上的神明。
焦虑会损害合作关系的建立
几乎所有的避世者都是焦虑的。焦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性格特征,能够成功摆脱焦虑的人,非常少。它让人备受折磨,让人无法和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让人无法平静地生活,让人失去了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心和渴望。焦虑会影响人的所有行为,有些人恐惧外部世界,有些人恐惧内心世界。
如果引起焦虑的是对孤独的恐惧,人就会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如果引起焦虑的是对社会的恐惧,人就会想方设法摆脱社会。焦虑的人大多有这样的倾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很少去考虑自己的同伴。这种人只要遇到什么事需要解决,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焦虑情绪。无论何时,无论遇到什么事,他们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焦虑。即使这件事非常简单,只是走出家门或离开朋友,也一样如此。更不要说找工作,和人恋爱结婚了。因为生活圈子太小,身边也没什么朋友,遇到任何一点小事,都足以让他们惊慌失措,为了那些不可测的危险胆战心惊。焦虑会严重损害他们人格的发展,让他们无法为公众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焦虑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人非常明显,战战兢兢,吓得浑身发抖或转身逃走,有的人较为隐蔽,只是做事拖沓,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而已。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忧心焦虑,却没想过,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即使躲过了这次。下次,只要事情稍有变化,他们仍然要在焦虑中饱受折磨。
在那些只要身边没人就会怕得浑身发抖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焦虑最简单、最原始的形态。单纯的陪伴无法满足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的恐惧和颤抖都带着特殊的目的。只要母亲不在身边,他们就表现得焦虑万分,非要母亲回来,焦虑的表现才会消失。这说明他们要的不是母亲的陪伴,而是母亲听命于自己。他们希望母亲对自己唯命是从。这表明孩子根本没有学会独立,不仅如此,还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学会了通过一些卑鄙的手段,强迫别人为自己服务的技巧。
所有人都知道孩子是如何表达焦虑的。当夜晚降临时,在漆黑的看不清人的环境里,孩子会感到非常焦虑,为了驱除黑暗带来的恐慌和沮丧,他开始呼喊哭闹。这时,父母若是听到声音立刻赶到孩子身边。孩子就会要求父母开灯、陪他玩,然后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父母若是对他言听计从,他的焦虑马上就会消失。之后,只要他的安全感与优越感受到威胁,焦虑的感觉再次袭来,他就会借助焦虑,增强的自己控制权。
我们在某些成年人身上也会看到这种情况。这种人的言行举止和正常人不太一样,很容易认。比如,那些不敢单独出门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会紧张地四下张望。他们之中有些人每一步都走得很谨慎,有些人则像被狗追一样健步如飞。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人:明明没有生病,体力也非常好,过马路时却一定要有人扶;平日里身强体健、能跑能跳,但只要遇到一点小事,就变得非常焦虑和恐慌。有些人甚至连门都不敢出,只要走出家门,就控制不住觉得焦虑,没有安全感。广场恐怖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这种病的人对空旷场所极端畏惧,总觉得会有人伤害自己,在自己和其他人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大墙。对于广场恐怖症患者害怕“摔跤”的情况,有些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他们认为自己处在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崇高的位置上。”这样看来,在病理性的恐慌中,其实藏着对权力与优越感的追逐。很明显,很多人都把焦虑当成了一种有效有段,强迫别人留在自己身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只要别人走出房间,他们就会被焦虑淹没。所有人都要陪在他们身边,遵从他们的每一个命令。他们借助焦虑给身边的人制定了这样一条行为规则:我是国王,我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至于你们是怎么想的,我不关心,也不在意。
胆小是焦虑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表现方式。前面我们关于焦虑的所有论述,放在胆小者身上,也都适用。胆小的孩子不敢和人来往,会故意毁掉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即使他的社会关系已经非常简单了,也一样如此。胆小这种性格特征会让人既自卑又自负,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很难体验到交际和合作的乐趣。
怯懦的根源,是逃避责任
怯懦的人有一个共同点:觉得所有工作都很难,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种人做事缺乏热情,遇到困难或考验不是畏缩不前,就是转身逃避回绝,根本无法高效、妥善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总觉得现在的工作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然后找各种荒唐可笑的借口频繁地换工作。怯懦的人不仅做事缺乏热情,还总是表现得过于慎重和珍惜生命。我们当然应该珍惜生命,可是这种对生命过分的紧张和慎重,对怯懦者而言,只是逃避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
怯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性格特征。个体心理学将所有和怯懦有关的问题都定性为距离问题,并有了相应的结论。如果我们想评价一个人,并对他在三个重要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做出评价,那么个体心理学理论是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社会感的问题,也就是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看看他是用正确的方法让自己和其他人越来越近,还是用错误的方法让自己和其他人越来越远。其次是工作方面的问题,最后是爱情和婚姻方面的问题。了解个人在解决这三个重要人生问题时犯了什么错、取得了什么进展,就能归纳出这个人的总体人格,然后从他的种种表现中,对人性的普遍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
怯懦源于对责任的逃避。毫无疑问,怯懦会让人用消极、沮丧的态度对待生活,除了这些消极影响,怯懦也能给人带来一些“好处”。有些人一直无法摆脱怯懦的性格,就是因为这些“好处”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强了。怯懦者认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做事,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受人指责。这是一种不会让他的人格和虚荣心受损的安全情境,就像走钢丝的人不用担心掉下去的问题,因为就算掉下去了,下边也有安全网会接住他。仓促行动可以保证他的个人价值不受损伤,因为他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证明任务失败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足。他会说:“我要是有时间做足准备,事情早就办好了。”所以要为失败负责的,不是他人格上的缺陷,而是环境太过复杂和恶劣。反过来,如果他没做任何准备工作,就把事情做成了,那这个成功就非常珍贵和伟大了。一个勤勉认真、尽职尽责的人,顺利完成任务,大家会觉得理所应当。可是一个做事拖沓散漫的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做成了一件事,大家就会对他肃然起敬,把他当成深藏不露的高手,因为别人用两只手才能做到的事,他一只手就做到了。
迂回心理的优势就在这里。这种心理虽然能给人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彻底显露出了个人的野心和虚荣心,说明他很想成为受人注目的英雄。以这种心态生活的人,除了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想得到一些特权。
怯懦的人为了逃避生活问题,还会故意制造麻烦。只有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拖拖拉拉、不甘不愿地行动起来。用这种迂回心态面对生活,经常会表现出诸如懒散、频繁换工作、工作时漫不经心等各种恶习,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态度甚至会出现在一些人的行为举止中,比如有人走路像蛇一样整个身体扭来扭去。这种走路方式一定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用迂回的方式逃避现实生活。
接下来,我们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这种情况。一个男人觉得生活毫无希望,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那样无趣和令人沮丧,他一心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和死了没什么不同。到医院接受治疗时,他告诉医生,自己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他父亲是一个果敢坚毅、野心勃勃的人,事业做得非常成功。他在家里备受宠爱,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从小父亲就和他说:“我创下的这片基业,以后就由你来继承和发扬了。”
长子大多有盲目崇拜权力和力量的问题,他也一样。他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中有明显的、属于上位者的权威感。在学校,他的成绩一直很好。毕业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公司。他亲切友善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给手下人开很高的工资,认真倾听他们的各种要求,只要不过分,他都能一一答应下来。没有比他更加宽厚和善的老板了。
可是在1918年,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他指责下属肆意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给他惹麻烦。以前工人只能向他提出请求,现在请求变成了要求。他觉得十分恼火,简直想把公司关了。
过去,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他掌握了所有的权力,可以尽情地大度宽和,以展示自己的慈悲和善良。可是现在,当权威受到了威胁,他哪还有心思顾及礼仪教养?对他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用权力控制他人。当权威受损时,他的工作乐趣也就消失了。
尖锐的社会矛盾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性格发展不完全,他很难改变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按照当前的社会状态来调整自己。他的生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获得权力和稳固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发展必定会受到抑制。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无力掌控生活时,只好借助虚荣来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换言之,这个时候虚荣成了他最明显的性格特征。
强烈的虚荣心和控制欲,让他的人际关系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留在他身边的,全是那些圆滑世故的马屁精和没有自由意志的应声虫。他目光敏锐,很容易就能发现别人隐蔽的缺陷,他言辞刻薄,总能一针见血戳中别人的痛脚。因为这样,他仅有的几个朋友也都离他而去了。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为了交一些新朋友,他开始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娱乐社交,其实也是一种迂回的逃避心理。抱有这种迂回心理的人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出各种光明正大的理由,这些理由就其本身而言虽然没什么问题,却不适合当前的状况。案例里的这个男人就是这种情况。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促进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他加入了一个俱乐部想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他在那里,不是打牌、喝酒,就是玩一些无聊的游戏,没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他每天晚上都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后来,他对别人说:“真想为社会文明贡献力量的人,就不要去俱乐部这样的场所了。”看样子,他已经想明白了。为社会文明效力这样的借口,很明显只有在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有一定说服力。一个立誓要为社会文明做贡献的人,怎么会忘记友谊、爱情和工作这三个人生的真正任务?
逃避社会的人,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社会是由一个个相互合作、相互关联的人构成的。想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必须有一定的适应性,要宽容大度、乐于助人。一个人若是把控制他人、让所有人都对自己唯命是从,当成人生目标,他的路只会越走越窄。隐蔽迂回的逃避方式和赤裸直接的逃避方式,带给逃避者的危害一样大。有逃避心理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表现: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很累,吃不下,睡不香,觉得所有人都很讨厌,每天都很忙,却不知自己在忙什么。案例中的这个男人就是这种情况。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不顺心,开口闭口都是抱怨之词,但这些抱怨又总是很荒唐和没有道理。他的敏感和神经质,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害怕。
他种种神经质的表现,其实都是为了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必直面那些恐怖的真相——生活中的危险和困境。他完全不想承担责任,即使那只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所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每次遇到问题,他都会编出各种理由推脱搪塞,这种行为,不管是对他还是对他身边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不文明行为的用意——与社会保持距离
人们对于不文明的或缺少教养的行为,毫无疑问是有共识的。在公共场合挖鼻子、咬指甲、狼吞虎咽地用餐等,都属于此列。想象一下,看到一个人放弃了所有的羞耻心和自控力,只要上了餐桌就眼冒绿光,一副饿死鬼投胎的样子,稀里哗啦地大吃大嚼,你心里会不会这样想:他吃得也太大声了吧?天哪,他的肚子是无底洞吗,怎么一瞬间就咽下那么多东西?他饭量可真大,吃得可真多。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从睁开眼睛就开始吃东西,一停下来就难受得抓心挠肝一般?
脏乱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脏乱,不是因为工作太多、没时间收拾而表现出的混乱和大大咧咧,而是那些整天游手好闲、不肯好好生活的人所表现出的脏污和不整洁。这种人好像故意要把人从身边赶走一般,总是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甚至到了恶心的地步。脏乱已经成了他们的标识,我们一想到这个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有多脏。
不文明者的这些外部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足以证明:这些人根本就没想参与到社会之中,也不愿意遵从社会上的游戏规则。他们故意丑化自己的外在形象,就是为了和他人保持距离。一个不文明到了这种程度的人,你能指望他会心甘情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效力吗?不犯错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所以不文明行为大多始于孩童时期。只是有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得到了纠正,有些人直到成年都没能摆脱儿时的不良习惯。
不文明行为,和人排斥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关系。所有缺乏教养的人都排斥和他人建立合作关系,想要尽可能地远离社会生活。就算有人好心地劝他们改掉这些恶习,他们也听不进去。这不难理解,排斥人类社会游戏规则的人,根本不觉得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有多么糟糕和不妥。还有什么比脏污的衣领、泛着油光的衣服和在大庭广众挖鼻孔,更能有效地将别人从自己身边赶开吗?只要保持肮脏邋遢的形象,他就能逃避指责和竞争,逃避他人的注意,甚至是婚姻关系。如果这就是他的目的,他又怎么会放弃这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就算他最后一事无成,他也有了一个可以指控的对象,他会告诉大家:“我要是没有这种恶习,什么事做不成?”然后,他又轻叹一声:“可我偏偏就有这样的恶习,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真是太遗憾了!”
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如何成了一种保护自己和逼迫他人为自己效力的工具。有个女孩二十二岁了还会尿床,她在家里排行倒数第二,因为自小身体就不太好,母亲对她的照顾难免要多一些。她非常依赖母亲,希望母亲能够时刻守在自己身边,为此,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母亲不在身边,她就表现得非常焦虑。她只想让母亲陪着自己,根本不管这样的行为会让母亲有多疲惫,对其他孩子又有多么不公平。
女孩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交不到朋友,上不了学,也无法进入社会。她每次被迫离开家,都非常惶恐焦虑,简直生不如死。直到成年,她都不敢在傍晚出门,更不要说走夜路了。每次出门回来,她都是一副精疲力竭、惊慌失措的样子。她不停地对别人说自己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事,有多么可怕和危险。毫无疑问,她不愿意离开家,她想一直待在母亲身边。可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家人还是帮她找了一份工作。她说什么也不肯去,最后几乎是被撵出家门的。可是不过两天,她就被解雇了。因为她又开始尿床了,老板非常生气,说什么也不要她了。母亲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大骂了她一顿。女孩想要寻死,被送进了医院。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发誓说,以后会一直守在她身边。
她的尿床、怕黑、不愿意独处,还有自杀,为的都是同一个目的。她用所有的这些表现告诉别人:“母亲必须时时刻刻留在我身边,关心我、照顾我!”
通常来说,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孩童确实会故意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或养成一些不文明的习惯。他们用这种方法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助,通过父母的关心,来彰显自己的重要性。成年后,为了逃避社会责任,给他人制造麻烦,进而达到毁坏社会和谐与公共利益的目的,他们也会有一些不文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