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知: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修渠,为人民
闫硕丹 经济学院本科生
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条渠,银缎一般镶嵌在太行山上,弯弯绕绕、兜兜转转,把水从山的那头带到山的这头。那时候,我时常望着在田里劳作的祖父,看那晶莹剔透的渠水,一点一点渗进家乡的土地,春融秋冻,静水流长。
源·抗旱
我的家乡四望皆山。群峦环抱,自然拒云稀雨。年岁不好的时候,往往地裂禾枯,颗粒无收。百姓的肩都是铁打的,十几里的山路,日日来回,不过为了吃水。曾有新嫁娘,只因除夕无意打翻了公爹辛苦担来的水,便羞愧难当,悬梁自尽。
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望着烈日,深深叹气。
“把漳河的水引进来吧。”——修渠,就是来水。对百姓来说,这是一条活路。
但每一位干部都知道,杨书记的话意味着什么。引进漳河水,意味着穿山凿洞。险要的地势,坚硬的基岩,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再不修渠,县里又会再有多少挨饿的百姓?
杨书记一声不吭,背上锄头,带着大家伙上了山。
修渠,必然是异常艰苦的奋斗。啃糠饼,睡崖洞,杨书记一直和百姓们同吃同住。夜里,会有滴水结成冰柱,山风也从不示弱,吹着杨书记本就单薄的衣衫。修渠工程中,伤亡与牺牲是难免的。那时候,杨书记会害怕接到电话,因为电话那头,往往是哪里又出了事故、哪个同志又被困在隧洞里。
但杨书记执意不回到县城,为了百姓的温饱,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扑在修渠上,承受着所有的压力与质疑,面对着各种难关和挑战,艰苦卓绝地奋斗着。因为他坚信,修渠符合百姓的根本利益,修渠能救百姓的命!
杨书记曾说:“我们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才敢想敢干,又实事求是,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惦念着百姓,杨书记是真正的有底气,有魄力。
湍·抗洪
2016年,我“十年九旱”的家乡却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
渠水涨满又漫,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在县城肆虐。人难过,车难行,不时传来哪位老人失踪的消息。人们困在家里,静静等待洪水的退却。
然而,我的家里却少了一个人。我的父亲在市水利局工作,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别人都在家里避灾的时候,他一直未归。那段日子,母亲常常会在和我们闲谈的时候,莫名地出神。她拿起手机,仿佛想要拨号,却又慢慢放下。
我常常会想,也许现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电话正响个不停;也许在灯火通明的夜里,父亲正为汛情的走向焦急不安;也许父亲出去巡查所乘的车辆,此刻正被困在了哪个地方;也许,也许……我知道,我的父亲在修一条渠,一条连接被困的群众和他们的家人的渠。父亲和他同事的日夜坚守,就是为了捍卫这条渠,让亲人得以重聚,让生命得到保障。
洪水退却了,失踪的老人找到了,我的父亲也回来了。他神情疲惫,心情却异常轻松。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总有一些家庭,缺着一个人。家人们也许会一面望着那阴雨不止的天空,一面放下想打却最终没有打的电话。我很幸运,可以看到我的父亲在一切都结束之后平安归来。可这天下之大,不是每一个儿女都如我这般幸运。但当他们回想起自己的父母时,想必会于泪中微笑,因为儿女们懂得,在每一个共产党员心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都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他们愿尽一切努力,实现之,捍卫之。这,是他们永不磨灭的初心。
淌·抗疫
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突发,工厂停产,学校停学。我们家乡的那条渠,已经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平日里熙熙攘攘的游客,此时不见踪影。
空荡荡的县城里,偶尔会有几只麻雀,唧唧一声打破沉寂。
这时候,我和我的同学正处于高三最紧张的阶段。没有复习资料、没有试卷,我们紧张地浏览疫情的最新信息,为高考心急如焚。正月里,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寂寥无人的大街上。
这时,我的班主任老师打来电话——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向我们说明,二轮复习的资料与三轮复习的试卷已经送到了小区门口,住在这个小区的同学只需要一名家长过来领取即可。
资料和试卷被领回来了,完好无损,未浸滴水。在一般的包装之外,班主任还另外用塑料袋紧紧地裹住。是呀,这不单单是一摞纸,更是同学们渴求已久的知识和未来啊!班上共有五十名同学,我不知道班主任是如何把资料一一分好,再跑遍全城,一一把资料交到我们的手中的。我只记得,那天下午班主任的线上政治课上,同学们瞥见他冻得开裂的手背。
疫情阻隔了学生和校园,却无法阻隔学生和知识。那是因为,有不知多少学校的党员干部像我们的班主任一样,默默地筑起一条渠,打通因疫情而产生的屏障,这是一条知识之渠、爱心之渠。他们从不知疲倦、从不怕劳苦,为了学生、为了人民无私地奉献与付出,这本就是他们的精神底色啊!
渠水汤汤,弦歌荡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山河巨变。思忖之,也许这一百年来,我们的党始终在为人民修一条渠,一条将党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的渠。只要这条渠在,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有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始终有无限前途和希望,中国人终有一日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