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人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与知识体系
人文护理学要在护理学概念和理论的框架下,来探寻与人文护理学相适应的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并有效实施人文护理实践。人文护理实践是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活动,人存在于环境中并相互影响。健康即人的身体处于身心、内外环境的平衡和多层次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人文护理的目标是运用人文护理学的知识体系,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帮助人适应多种环境,达到最佳的整体健康状态。
一、人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现代护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畴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论,其次是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论,即研究护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价值,研究社会对护理学的影响及社会发展对护理学的要求等产生的理论。护理学的理论是对护理现象和活动本质与规律的正确反映,可以系统地解释学科领域内的现象,提供护理干预措施的框架和预测护理活动的结果。现代护理学理论的框架主要由人、环境、健康、护理四个基本概念组成。
人文护理学(humanistic nursing science)的研究范畴,是从护理人文知识、护理人文精神和护理人文关怀的视角,探索审视思考人、健康、环境、护理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一)人
人是护理的对象,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对人的健康保健活动的认识,是人文护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人首先是“生物人”:身体是人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唯一不可替代的私有物。同时人也是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存在的基础,是所有疾病的载体。人其次是“社会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和一定的规范和法则的支配下进行的,会体现不同的身份、社会角色,但都有“人权”,人权受法律保障,法律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基本自由和尊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人再次是“文化人”:文化是国家之根和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以“文”化人,所有的人都受文化的熏陶,会有不同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方式。人最后是“生态人”:人不仅追求与自然的共生,还追求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是人类自身的完善,是理性和谐的人。人文护理实践的目的是以维护人的身心整体健康与减少个体的痛苦和不适,是对人的一种更具实践性的关注、关照和关心。它直接触及人的生存、价值和发展。护士面对患者,要有敏锐的人文理念,有敬畏生命之心、尊重人格尊严之情。敬畏就是护士常怀谦恭之心、尊重之意、关怀之情,视生命为神圣,是一种信仰、境界和态度。敬畏和维护护理对象的生命尊严、个体尊严和人格尊严,这是体现人文护理的一种理性的爱和人类的崇高情感。
(二)健康
健康不仅指人身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过程的和谐平衡与健全状态,而且指人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情感、认知、思维、精神状态、道德、文化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人享有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在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中,只有健康和人权获得协同时才是人的社会最佳状态。生命健康是每个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恢复和促进整体人的健康是人文护理的终极目标。
做好“健康人文关怀”是当代护士的使命和职责。护士要转变理念,积极担当。健康除了机体的健壮外,还包括社会和个人的积极的生活理念;健康是生活的动力,而不是目的。当代社会,不良生活习惯增加、慢性疲劳综合征、精神紧张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日益增强,亚健康人群不断增长,老龄化社会到来,“慢性病”和“死因谱”产生了明显改变,让当代医学从疾病模式将向健康模式转变,从治疗模式向关怀模式转变成为必然要求。过去的治疗策略将逐渐地扩大到预防服务和康复服务,从生理治疗服务扩大到身心关怀服务,从医院内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服务,从对住院患者的护理扩大到家庭、社区和民众的健康人文关怀。
从传统的治疗模式向关怀模式转变,护理功能将日益拓展。住院患者和护士接触的时间最多,患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护士的指导,护士和护理工作在患者住院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士除了执行医嘱辅助诊治之外,还要照护或指导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为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身心压力和苦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调动患者潜能,帮助患者恢复自我护理能力。护士要引导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延长寿命,全方位维护护理对象全生命周期的整体健康。护士不仅要关心护理对象生理疾患,更要重视护理对象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高,引导护理对象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护士通过健康教育、行为指导,成为护理对象的健康倡导者、咨询者、促进者和管理者。
(三)环境
环境泛指影响人体健康、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内外因素的总和,可分为生理环境、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人的生理环境包括人的心理、神经体液等内环境;人的生存环境既包括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宗教文化、社会安全等社会环境;而人的生态环境包括身体内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患者就医环境:是指应建立医疗护理安全文化和持续医疗护理质量改进机制,防范医源性损害和医疗废物污染环境,为患者营造和提供安全、安静、整洁、有序、舒适、舒心的物理环境与人文护理服务环境。
良好的护士执业环境:涉及关爱护士,公平正义,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合理规划护士职业生涯,预防职业危害,防范工作场所暴力,创建和维护健康、公平、诚信、和谐的护士执业环境,让护士有安全感、舒适感、获得感,有利于保障护士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安全的网络环境: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消除了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环境又是一把“双刃剑”,若网络环境使用、监管不当,人们极易沉迷于网络,危害身心健康。如青少年的网瘾、视力下降、虚拟世界寻找情感慰藉,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多元文化与思想的冲突之中,导致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引发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护士要积极有效地使用互联网,同时要指导护理对象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相关部门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关注网络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制订相关护理对策;在医疗护理工作应用互联网时,注意保护患者和医疗团队的隐私,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护理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活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十九世纪,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标志着护理专业化的开始和现代护理学的诞生。现代护理学是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的应用性学科。它所研究的范畴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以及如何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预防疾病、不断提高整体人的健康水平。
“人文护理”首先涉及的是“人”和与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涉及人的生存、本质、地位、个性、价值、人的生活及其意义,涉及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以及人的利益、需要、创造和发展,彰显了人的价值、道德、品格、人性与尊严等。在人文护理实践中通过“人”与“文”的互动,推进对“人”的肯定与尊重,对“文”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护理与人文的有机统一。所以“人文护理”既表现为一种护理人文知识,即关于人自身一种学问;也表现为一种护理人文精神,即人们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认知;还表现为一种人对人本身的自我关怀,即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思想理念,还是一种实践行动,不仅是一种伦理美德,还是一种实践能力,是护士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动和情感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文关怀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只有将这些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思想、理念、知识、技术、方法、艺术融入护理专业实践的理念、行为和规范中,让护士具备从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文化、社会等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护理理念,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与态度、人文关怀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和品行,满足护理对象减轻疾病苦痛,维系身心健康、生命尊严、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需求,并以提供护理人文关怀为完整的护理行为体现,就能实现融入患者心灵的深层次的人性化护理。
人文护理学就是在考察上述研究对象与范畴中所渗透、展现出来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并与护理科学、护理技术有机融合,探讨各种人文护理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相互关系等,维护和促进人的身心整体健康、生命尊严、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处于最佳状态的知识谱系。
二、人文护理学的研究目标及实现途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的大前提下,护理人员的使命,人文护理的首要目标,必然是维系护理对象在全生命周期(从孕育、出生、生长、发育至临终)的生命过程中,生理、心理、情感、精神、文化、社会适应等保持身心整体健康的最佳状态,生命有质量,活得有价值,死得有尊严。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人文护理任务,护士群体要有较高的岗位胜任能力,特别是在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等方面。此外,作为护理领导者还应认识到,人文护理的主体(护理人员)和客体(护理对象)都是人,没有满意的护士,就没有满意的病人。因此,护士在完成向护理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文护理和实现团队、组织或集体目标前提下,护理领导者要创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引导培养护士积极上进、努力奋斗,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争取个人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把幸福感作为幸福内核。幸福感是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来源于物质经济需要、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精神需要、自我个性发展需要等合理需要得到了应有的满足。提升护士的幸福感是一种面向护士的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是人文护理学倡导的目标。
为此,本书理论篇着重考察人文护理学的历史渊源、概念、研究范畴和方法,护理与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的相互关系,形成人文护理学的理论根基。以护理人文精神和护理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应贯穿于临床实践、中医护理、社区护理、安宁疗护、患者体验、护理管理、在职教育、院校教育、智慧护理与人文等实践领域之中,探讨促进护士人文素养、关怀能力、职业精神、护理质量、管理效能的提升、护患关系和谐有序和护理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技能。
当人文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明确后,首先,必须认识人文护理学理论与护理实践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护理实践的实质是照护和关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情怀。护理是科学、技术,更是艺术,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护士不可只关注操作技术,被动执行医嘱。人文护理实践不仅受到科学技术进步、医院管理机制、医护患信任状况、护理人员是否短缺等执业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受到人文护理专业价值、关爱意识和关怀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后者是评价人文护理实践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次,护理作为人的科学和照护的科学,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运用单一的理论、传统的经验或照搬国外护理理论的发展策略,很难全面探索和解释我国护理领域中一些现象和性质。第三,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的发展趋势,护理学与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相互启迪、相互借用;同时护理学自身也在不断丰富、深化,一大批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的诞生,将有力地推动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有鉴于此,人文护理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探索和构建符合国情、逻辑自洽、操作性强、适应性广的人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初步完成人文护理学学科框架的构建。
面对这项艰巨的学术攻关,参与编写的护理理论专家、护理管理者、临床护士和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组织和共同的价值观层面有效地形成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学术共同体,敢为人先、勇于负责、排除万难、共同切磋,做到学科优势互补,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共同推进人文护理学的学科构建与建设。
三、人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任何一门学科在成为“显学”之前,其知识结构总是感性认识或部分理性知识的杂合,尚未形成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一门成熟的学科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解析研究对象生成的知识体系;支撑本学科知识领域专有的名词术语;具备指向服务领域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作为人文护理学,其理论体系构建也应包含以上特征。
(一)人文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
人文护理学的逻辑起点是“人文”概念的解析,从人文到医学人文和健康人文,再到护理人文;随后引入“人文护理学”的概念及知识体系、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再按照哲学、社会学与分支学科的排序。总体阐述人文护理的历史渊源、思想脉络、概念、内涵、研究范畴、方法、理论基础、学科特点与相关学科的逻辑关联;讨论支撑人文护理学的相关人文社会学科,要求介绍各学科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与人文护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路径、核心原理和应用,形成人文护理学的理论根基。
下面,将按照人文护理学的理论框架内容,简要介绍一下该学科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详细阐述了人文思想溯源及延伸出来的人文主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等相关概念;在大健康视野下考察医学人文、健康人文、护理人文的概念、特点。人文护理学概述这一章将系统地研究、探索并初创了人文护理学的概念及概念分析、学科属性、学科内涵、研究范畴、学科结构与知识体系、发展机遇与挑战,初步完成了学科框架结构。“人文护理的历史与发展”主要论述的是人文照护活动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护理活动的兴起,近现代的人文护理的创新发展,呈现了人文护理思想脉络的演进,人文护理思想和实践形成发展史的知识谱系。
第四、五章将从中西方文化视角看人文护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护理”主要论述了儒道哲学与人文护理相关的人文思想,凝练出“五常”和“五德”,提出仁心仁术在人文护理中的实际应用。“西方人文护理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马斯洛、华生、帕特森和兹拉德、莱宁格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怀科学、人性化护理、跨文化护理等元理论构建、实践方法与模式,以及这些理论在人文护理院校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科学研究的结合与应用。第六章专门讨论人文护理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人文护理中的科学问题框架、研究思路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七章到第十三章分别考察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人际沟通学、法学等学科视角下的人文护理。“哲学与人文护理”论述了护理哲学的形成和兴起,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分析了人文护理诸多议题,对人文护理实践开展了哲学反思。“伦理学与人文护理”从辨析伦理与道德的关系,考察人文护理学的伦理基础,讲述了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的内容;考察了关怀伦理、技术伦理、制度伦理、责任伦理及其在人文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美学与人文护理”系统阐述了护理美学的兴起、内涵、特征,强调护理美学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健康美,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是护理美的本质,人文护理实践是真善美的统一,为开展人文护理提供了专业美育理论和实践指导。“社会学与人文护理”阐述了护理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结合人文护理实践阐述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冲突等内容,以适应社会变革,个性需求,拓展研究方法,促进整体人的健康和社会生命价值。“人类学与人文护理”介绍了人类学的三个理论视角和四个研究路径,结合案例分享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护理实践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人际沟通学与人文护理”论述了人际沟通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意义,强调了创造人文护理工作环境、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减少护患冲突的技巧和应遵守的护理人际沟通原则。“护理法与人文护理”介绍了国际护理立法概况、历史、体系,护理法是人文护理的底线要求,指出了护理法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二)人文护理实践的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
实践篇包括了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二章的内容。这些章节将理论篇所阐述的人文护理理念、理论、方法所形成的知识谱系,融入临床、中医、社区人文护理;安宁疗护、患者体验与人文护理;人文护理管理、人文护理在职教育、人文护理院校教育、智慧护理与人文等人文护理的主要实践领域理念中,作为理论指导,构建和创新了各章节富有人文内涵的基本概念、内涵、实践途径、方法与应用及相关效果评价。力图实现护士人文素养、关怀能力持续提升、人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人文护理全面发展创新。
“临床人文护理”考察了临床人文护理的服务对象、范畴、基本原则、实践程序,人文护理与沟通艺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方法、全生命周期人文护理及医务社工的人文关怀。“中医人文护理”探索了中医人文护理思想的溯源和理论基础,介绍了中医整体护理理论,用“仁、和、精、诚、美”五字概括了价值要素,系统阐述了中医人文护理的思想、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社区人文护理”构建了社区人文护理的概念内涵意义及基础建设、社区护士的人文素养要求与培养,讨论了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区与居家的人文护理,倡导并在社区实践的长期护理保险。
“安宁疗护与人文护理”诠释了“安宁疗护”的基本概念、内涵、国内外现状,详实地介绍了安宁疗护应遵循的基本医学伦理原则,人文护理实践的方法与内容及对丧亲者的哀伤辅导。“患者体验与人文护理”介绍了患者体验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创建了患者对护理服务体验与评价的理论、工具与方法、图文并茂为人文护理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有用工具。“人文护理管理”探讨了人文护理管理的概念、目标内涵与要求,新时代护理领导者必备的人文素养、护理团队文化建设与管理、护理人际冲突处理艺术、探索了人文护理质量管理的理论依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评估与改善机制、护理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和管理等内容。提出了人文护理管理实践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与“以护士为中心”两方面目标并重。“人文护理在职教育教育”探索了护理人员终身护理学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职人文护理教育的概念、内容、组织与管理,介绍了护士职业精神的概念、内涵、意义,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多种形式、方法,从知、信、行三个层面建立职业精神和人文护理在职教育模式、评估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考察了护理人员创新精神的培育和管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护士人文执业能力的评价等内容。“人文护理院校教育”从护理人才的培养源头,全面叙述了国内外院校人文护理教育的现状、意义,对人文护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测量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成果。“智慧护理与人文”探讨了智慧护理的起源与定义,描述了智慧护理从移动医疗、人工智能、遗传与基因组学到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在人文护理实践中如何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理论篇和实践篇的各章节围绕人文护理学的核心目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国内外人文护理新进展的文献综述;有哲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述了他们多年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和人文护理融合的初次尝试;有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护理融合研究的护理专家学者,创造性地寻觅中国人文护理的理论根基;有护理专家、学者在人文护理的临床、教育、管理、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积累的专题经验总结和对人文护理学习探索产生的新思维、新概念和新方法的呈现;有老中青各级护理人员生动深刻的职业生涯感悟与患者生命体验的案例分享。以人为本的护理人文精神、护理人文关怀贯穿护理学的各个实践领域,结构范式基本统一、论述逻辑结构基本合理,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适应健康中国民众需求的当代人文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