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人文概述
人类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了宝贵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传统,催生了文学、史学、哲学等一系列人文学科,丰富着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内涵。“人文”一词含义丰富,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本节将厘清人文的概念和渊源,准确理解人文医学、人文护理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
一、人文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人文思想的渊源
“人文”(humanity)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的程颐《伊川易传》对人文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有人伦之意,有精神教化之义。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主要体现为人的精神文化。人文是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
那么,人类是如何摆脱单纯的动物属性而具备了人文品性呢?在《易经》的贲卦中,人文的“文”与“纹”相通而与“贲”同义,即修饰、美化。人的道德品性养成是靠对人所施予的后天的人性培养和道德教育。这也就是古代的先贤哲人所倡导的礼乐教化的过程。西周初期形成了“敬天、远神、重人”的人文传统,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人的价值。从汉唐到宋明时期的人文思想交融发展,儒者用世,道者用生,体现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独特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导向意义明显,即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新时代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文精神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
(二)西方的人文思想渊源
英文中的humanities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使人成为文明人。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的人文观念源自对人存在之根基的思考,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明人因具有特殊的精神气质和优雅品性而脱离了野蛮状态。古罗马用语中的人文是指人性或人情。人性是指人特有的精神和价值个性。这种文明人的优雅品性摆脱了人的原始天性。
15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回归了世俗的人文传统。那时的人文学者所倡导的人性、教养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被笼统地称为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精神主张个性解放、人人自由平等,反对把人完全置于神的束缚之中。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提出要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视为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反对愚昧迷信。近代欧洲的人文主义者大都关心人的独立和尊严,宣传理性和科学、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进步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了人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中西方人文思想比较
综上所述,古代的中西方虽然文化脉络不尽相同,但“人文”一词的含义都被视为由“人”与“文”二者综合构成。“人”是指自然人,“文”是指人的后天教养,即通过教育成为品德高尚或品位优雅的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即人道,其内涵是德性,人文的形成过程是自然人被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过程;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文的本质是理性,其形成是一个人自觉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文是知识、情感、德行、趣味、审美及相关能力的总和。人文具有多重含义。在德性修养意义上,人文即德性,是良好道德,仁者爱人。古代传统的人文观多取此义。“人本”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赞扬人的创造性。马克思继承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表现为对自身价值、幸福和信仰的不懈追求。
二、“人文”相关概念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内容庞杂多元的哲学理论或世界观。人文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是要打破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宣扬个性解放,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这种历史渊源复杂且理论形态多样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内涵,也为人文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tic spirit)表现为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具体包含教养与文化、智慧与德行,进而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所宣扬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如今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包含了更多层次的内容:追求人的幸福和人格尊严,追求客观真理,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意义。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反思,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
(二)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是指以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在认识论上,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它表示了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按照不同的方法,价值可以区分为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价值取向是人们对愿景、利益、要求的立场和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人文价值体现在维护个体的个人利益,促进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的终极价值。人文价值是具体化的人文精神,是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的理性关注。它宣扬人的价值和理性,谋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
(三)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humanistic care)是指人类社会对社会成员,个体或群体,生存状况、条件和环境的关注、关心和支持。它是对人的尊严、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肯定。它追求人自身的价值,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它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凸显了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觉意识。
人文关怀体现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无限追求。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都应得到自主发展,满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全部才能和力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1990年)提出了“人文发展”概念,强调了社会发展应从以物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入21世纪,人们渴求得到人文关怀,追求身心和谐,提升人生境界,追求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真善美的幸福生活。与“人文关怀”相关的人的尊严、体面劳动、幸福感、人的发展等,已经成为现代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使人具有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乐于助人、从善如流的能力取向。人文关怀情感能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具有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珍惜生命的情感和胸襟。
(四)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humanistic quality)是一种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的且相对稳定的身心条件、状态。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差异导致了不同人的素质状况和水平。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形态的三位一体。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养的培植和人文形态的塑造。人们应该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思维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认识成果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人文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从主客观的关系看,人文知识又可分为认知知识、价值知识和审美知识。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方面应具备的综合品质或应该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表现在:外在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内在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政治信念、精神品格的形成与发展。《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人文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构成。它表现为人文精神境界、人文心理体验、人文情感包容和人文关怀,其核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一个人可以通过自省、感悟、训练和实践而不断增进人文素养。
人文形态是人文素质的形象外显。它是人们在做人、做事、处世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风格。人文形态表现为积极的精神状态、优良的处世作风、端正的生活态度、得体的话语表达、严谨的行为范式。
三、人文科学
(一)人文科学的门类
人文科学是以观察、记录、分析、理性批判来探讨人类的情感、道德、理智和行为,积累和创新人类思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相关学科的总称。《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人文科学界定为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科学。它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人的本质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它以人的生存价值、存在意义等为研究主题,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
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科学同宗教逐渐分离。20世纪的欧美国家的大学里开始系统研究人文科学学问。进入21世纪,不同学科门类中的人文知识、观念、原理得到系统化提炼,凝聚为具有人文特色的主干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文学作品、史料鉴赏、绘画、诗歌、哲学争辩等均表达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丰富了人生内容。人们借音乐、绘画、摄影、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通情达意,培养优雅高尚的情志。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被归为社会科学。
(二)人文科学的特点
1.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现象,旨在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认识其真理。人文科学是以研究人及其活动为对象,人文科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构建和发展人类文化价值体系。
2.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质差异较大,所采用的方法多元。哲学思辨和艺术直觉方法之间有质的不同。哲学思辨性是对认识对象深层关系的辩证把握。同时,不同科学之间也分享着研究方法。在史学、语言学、伦理学中均会用到定性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
3.价值表达的丰富性
人文科学的价值表达有多种。社会科学表达的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的框架,是人类的行动所采取的形式。人文文化的物理性、心理性和历史性之间彼此交织又融会贯通,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功能,人文科学表达更多地涉及个人的日常生活。
(三)人文科学的作用
人文科学通过文本解读、对象理解和生命体验,综合运用历史分析、逻辑思维、社会调查等方法,探究各种人文现象的表现和发生机制,探寻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为人的行为确立价值导向。人文科学通过理解人的本质、守护人的精神家园而构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1.培育人文素养和确立人生追求的前提
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但求真需求善为其导向,求善需求真为其奠基。人应自觉地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将求真与求善相结合。求真务实、至善尽美,正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2.完善人文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人文知识是同精神世界密切相连的知识,它与科学知识相异互补。科学思维偏重严密的逻辑思维,人文思维偏重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3.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包括:物质生活保障躯体健康,精神生活促进心理健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
人文科学探寻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确立价值导向。科学研究探寻人体的生理特点或心理活动规律;哲学追问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般性规律,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对于各门具体的科学均有指导意义。历史学是人类筛选和组合历史材料的一种活动、知识体系或学问。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历史渊源、学科成长和发展本身就是历史学考察的对象。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旨在揭示政治生活、经济运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普遍规律。
传统上,自然科学崇尚实证思维,用观察实验获取的数据来验证或证伪某一个研究假设。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突出思辨和感悟,往往是对某种价值观念或价值理想的表达。这些价值命题很难从事实命题中推导出来。文学和艺术是表达性或显示性的,语言学和历史学是理解性的,而哲学则是反思性的。不过,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中常用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方法也逐渐渗透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