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再苦亿苦百姓吧
紫禁城,早朝。
正坐在龙椅上,崇祯看着朝堂上文武百官,眉头情不自禁地皱了起来。
著名的万历皇帝,年少时被张居正管着,长大了又在“争国本”时期被大臣们恶心了一顿的他对文武百官丝毫没有好感。
但碍于文官武将的豪族出身,只能采取温和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反抗。
在位期间,这位万历皇帝连续几十年不上朝!
理论上,不上朝在大明不算大事——嘉靖皇帝也不上朝。
然而,嘉靖皇帝不上朝只是因为懒得走路,人在寝宫,政务照常处理。
我们伟大的明摆宗,万历皇帝则全然相反:除了十万火急的事情,一概已读不会。
不装了,爷开摆了。
君主离线制的大明还在万历的授意下开始搞一项离谱的政策:缺官不补。
政府官员生老病死辞官隐退是常事,有人挂了,就要有人补上。
明摆宗万历皇帝大手一挥:不补!
最终,明朝的官员就是小废虾的脑子、某国的劳动法、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名存实亡。
没有怎么办?
地方官由当地读书人中学识渊博的充任。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学识渊博?
豪门出身。
于是,皇权不下乡变成了皇权不出紫禁城。
此时,登基的崇祯接手的本就是个烂摊子。
手下官员们怎么想的,崇祯一清二楚。
战报呈上来时,崇祯一眼顶针,这里面绝对有水分。
问题是,里面有多少水分。
崇祯:我不到啊。
早朝的目的,就是为了试探。
朝会开始,文武百官陆陆续续地进殿。
这些人大多是崇祯亲自提拔起来的官员,崇祯自认为他们是自己的心腹。
可豪门出身的官员,无论做到什么位置上,都是豪门子弟,家族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拜九叩,大臣们睁着惺忪的睡眼,等待着那句熟悉的“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叛军,如今怎样了?”
端坐在龙椅上,崇祯缓缓开口道。
嗯?
不同于以往的话语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循着皇帝的目光看去,文武百官的目光汇聚到了一个人身上。
兵部尚书张缙彦。
当然,也只有他应该回答这个问题。
“微臣不知。”
出列跪倒在地,张缙彦不卑不亢地开口道。
“朕在宫中都能得知消息,你兵部尚书不知道!”
最高处的崇祯低下头,眼神中带着凶光。
不敢直视崇祯的众人纷纷低头,谁都知道,现任皇帝杀伐果断。
一旦惹怒了他,他真的会干掉你——就像昔日九千岁魏忠贤一样。
颤抖了几下,张缙彦缓缓开口道:
“陛下,兵部探查消息需要斥候去侦查、驿卒来传递,可朝廷连续几十年不发军饷,斥候早已跑光,驿卒……”
没说完,但是谁都知道他想说什么。
裁撤驿卒正是崇祯的命令。
脸色黑下来,崇祯的目光从兵部尚书扫视到侍郎,最终收回了目光。
“上次,朕得知全国各地爆发大量起义,果有此事?”
抬起头来,张缙彦表示确实。
“河南的起义军魁首李济民三兄弟,听说在起义军中号召力极大?”
跪在原地,张缙彦继续点头。
“诸位爱卿,要如何镇压起义军,可有良策?”
emm……
闻言,没谁说话。
起义军怎么了?
他们造反,不影响官员们的家族捞钱。
攻破京城改朝换代更好,世家豪强与文人士绅大可以像上次红巾军攻占元朝大都、上上次忽必烈入主中原一样歌功颂德一番,接着奏乐接着舞。
“陛下,臣有办法!”
沉默之下,一个年轻的官员出班跪倒。
年轻,只是相对众官员而言的。
在座各位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一个三四十岁的人也能算是年轻。
打眼望去,崇祯不由得心头一喜。
“杨爱卿,可有良策?”
此人,乃是崇祯心中极为器重的一个人才。
杨嗣昌。
“关外女真、沿海倭寇,都是迟早要解决的敌人,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清理内部敌人。”
“陛下最担心的,无非就是以李济民三兄弟为首的全国起义军。”
“起义军数量多,分布广,但彼此没有配合,无非是流寇。”
“只要把各个省划分为不同军区,彼此配合着作战,围剿流寇,那就是优势在我。”
“流寇,来多少杀多少。”
什么叫明末常凯申啊,总座高见!
听起来很好,崇祯也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但是要如何为这次行动筹钱呢?”
军饷都欠了好久了,哪来的钱谋划新的军事行动?
“宗室开销极大,不如从宗室的开销之中克扣吧。”
宗室,明末最有钱的一个群体,没有之一。
以李济民现在的河南为例,所有宗室占据了河南的一半耕地,为首的福王愣是在农耕社会把自己的体重养到了三百多斤。
不用干任何事的大明宗室每天的任务就是吃好喝好造人玩。
你敢相信一个王爷有九十六个子女吗?
庆城郡王表示我可以。
那么,问题来了,宗室花的钱哪来?
当然是从百姓头上收了。
咳咳,扯远了。
看着杨嗣昌的眼神,崇祯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地方财政没钱吗?”
“地方财政都用来供养宗室了。”
额……
沉默了片刻,崇祯继续询问:“那除了供养宗室消耗的,能否挪用?”
“不能。”
眉头微皱,崇祯知道在座各位所有官员,都是有钱的。
豪门怎么会没钱!
一群不爱大明的伍拾万,朝廷有难,你们这些大臣不交钱?
心中,崇祯把在座的都骂了一遍。
官员们若知道崇祯的想法,肯定反怼回去:
朱家宗室都不出钱,凭什么要我们打工人努力。
“唉——”
长叹一声,崇祯提起象牙杆的狼毫御笔:“再苦亿苦百姓吧。”
一份圣旨赫然拟定完毕:
天下百姓,大明要剿匪,为了你们的大明,再多交一笔税帮助大明训练军队吧。
“对了,为了让百姓熬过这个冬天,圣旨在明年开春生效。”
崇祯补了一句。
我真是太关心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