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三天,闯王李自成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山贼的痛

“艹!”

挠了挠头,李济民才想起自己忘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军地两用人才之友》记载了如何搭建温棚,这不假,但……

温棚是需要用到塑料膜或玻璃的。

这两样东西,李济民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军地两用人才之友》中并未记载如何手搓玻璃。

只知道个大概的李济民明白,想把硅石烧化制作玻璃,首先要把温度加热到接近两千度。

塑料更不用说,以石油中的成分为原材料。

尼玛,我上哪去搞这些东西。

艹了。

话已经放出去,总不能反悔吧?

想不出来的李济民决定摆烂,索性不去想,转头去处理瘟疫。

在三沟村还没搬迁时,李济民就已经着手处理瘟疫了。

瘟疫,说起来也简单:

处理瘟疫的人穿着专门的长袍,戴着伍氏口罩,用特制的工具,病人要被隔离开,一切相关物品都要经过高温杀菌消毒。

在李济民的控制下,三沟村的病患数量直线减少,只是……

搬迁后,由于移动的原因,瘟疫又增长了些许。

都是时间问题。

简易的帐篷,成片排列,穿着防护服的人们在里面来回穿梭,不时地拖出一具尸体和不少生活用品拿去焚毁。

灯火在夜晚异常明亮,医疗小队还在忙碌。

对啊,灯!

眼前一亮,李济民突然想到用灯代替阳光,温室也就不需要玻璃了。

只要能找到发出耀眼光芒又能持续燃烧的材料制成灯,便能勉强代替阳光。

比不了阳光,但是也比没有强。

想到这里,李济民来到森林中,寻找着他需要的那种材料。

答案呼之欲出,松树。

森林中有不少松树,只要用这些树木作为燃料,李济民确信自己可以搞出升温发光两不误的温室灯。

回到村内,发现土地被建筑队开垦了出来。

按照李济民的想法,村民们五十个人一个小队,彼此分工明确,男女一致,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饿怕了的村民们听说李济民有办法能在冬天种田,顿时来了兴致。

开垦土地的技术含量不高,无非就是清理出一片空地,翻一遍土,撒些草木灰等肥料罢了。

向小队中的村民们展示了一下温棚的搭建方法,李济民告诉村民们耕地的每一处都要如此做。

温棚做起来其实很简单:

搭一个墙厚的房子,屋顶换上玻璃或者是塑料,天冷的话可以在晚上盖一层干草,里面烧上几个煤炉。

本来屋顶是需要朝着太阳的角都倾斜过来增大阳光照到的面积,但现在看来是没必要了。

玻璃都没有,一切根本无从谈起。

在温棚搭建完成以后,李济民就可以在里面布置一个吊灯,用磨成粉末的松木、树脂、膏油作为燃料让燃烧的光芒亮一些。

燃料消耗将是一个恐怖的天文数字。

幸好李济民生活在山里,目前不成问题。

环境问题等发育起来再搞就好了,命都要没了,还管什么环保。

说到燃料,李济民还想起了一件事:

蜂窝煤!

把煤球改进成蜂窝煤,就可以节省不少煤炭消耗。

前世这个简单的发明,让能源消耗减少了不知多少倍,煤炭的价格才降了下来。

虽然现在没有煤矿,但冬天也免不了要烧炭。

炭制作成前世烧烤时看到的样子,原理也是一样的。

说干就干,李济民转头就朝着负责砍柴的小队所在地前进。

……

“你说的是真的?”

坐在大当家的位置上,杨文兴有些怀疑。

那么大的车队,满满登登全是粮食,爽快留下半车给手下小喽啰?

什么人出手会如此豪横!

点点头,叶勇答道:“没错,他们自称是起义军的人。”

满不在乎地摇摇头,杨文兴表示起义军多了去了,山寨上的中小头目有三分之一都是起义军出身。

另外三分之二基本是逃亡的明军、被打散的明军和少数实力强横的匪徒。

周围几家山寨基本都是如此。

起义军和明军军官凭借着相对出众的战斗经验在黑道混的很开。

即使普通明军士兵,也能用装备换来不错的地位。

“看打扮,不像普通起义军成员,有可能是逃出重围的起义军首脑人物。”

回想见到李自敬和李济民两人的打扮,叶勇分析道。

核心人物?

思索片刻,杨文兴也听过风言风语。

明末,水浒已经相当流行,无论土匪还是起义军都接受用绰号来称呼核心人物。

起义军声势浩大,势力分成多个部分,不同部分的领袖称号也不同。

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号称“闯王”的一个中年人。

早年也是官兵的一员,因为军队不发饷造反。

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是三兄弟:赛黄巢、闯将、撼天星。

至于真名叫什么,无从得知。

为了避免被查到籍贯进而株连家人,土匪和起义军都不报姓名。

以起义军的名义做事,还搞到这么多军粮,这批人真是闯王麾下的那三人吗?

是又怎么样,起义军兵力数倍于官兵,不还是被官兵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了。

即使真的是他们,现在也难以力挽狂澜。

“他们带头的是两个人,应该不是。”

摇摇头,叶勇也觉得不可思议。

“罢了,”杨文兴不去细究,“把这封信交给丰台岗的刘寨主,提醒他小心些,另外让兄弟们加紧收割。”

是的,山贼也是要耕地的。

说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实际上就像八小时工作制一样从未落实。

尤其是荒年,有钱谁做山贼,没钱不耕地要死吗?

只靠抢来的粮食,根本不够用。

要是杨文兴得知李济民不但不用抢劫,甚至还有钱买粮食,估计要把下巴惊掉。

静寒山上总共五百多人,大多挣扎在生死线上。

山贼头子杨文兴,能吃到的不过是青菜杂粮。

摇摇头,杨文兴知道今年的收成并不好,这次劫掠来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

“唉——”

长叹一声,杨文兴抬头望天。

若能活下去谁还会做山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