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5章 埋头苦干搞屯田
为了迷惑清军,刘秀没有出面,推出来刘良佐来做谈判的人,这样刘泽清更加确信,南明还是那回事,换汤不换药。
刘良佐就是一个工具人,他每天在刘秀安排的护卫监督下,会见清军使者,这确实迷惑了不少人。
洪承畴都因为这事,不再搞刘泽清,因为他明白,他猜错了,刘秀不是刘泽清的人,搞不好和刘良佐有关系。
多尔衮也听说了刘良佐,他的反应很玩味,还是要求刘泽清派人,去说服刘秀和刘良佐。
多尔衮还质问晋商,为什么刘良佐还在反清,要知道当然就是这些商人的保证,清军才收了刘良佐。
山西商人之所以兴起,还要从明朝的开中制说起,晋商在明朝时期发扬光大,山西坐拥无数矿产资源,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而因为人口密集,只能以外出经商。
众所周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的本性就是牟取暴利,朱元璋时期,晋商资助过朱元璋。
所以晋商得到了贩卖食盐的权力,朱元璋的投桃报李,换来了晋商的一时繁荣。
晋商不愧是一群商人,山西为明朝边关地区,明朝对蒙古人十分谨慎,贵族始终把持着边关地区,不给任何可乘之机,不让边境地区的商人互通往来。
要知道,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说,来自中原的物资是非常重要的,北方气候恶劣,少数民族常年以畜牧业为主。
而且北方气候条件恶劣,如果冬天再爆发一场暴风雪,一个部落的人甚至都要全部冻死。
努尔哈赤带领的女真族人,在东北地区,除了少部分特产以外,再没有什么资源,可以说,如果放任自生自灭,他们是没有能力威胁到大明的。
正是晋商,将大笔的物资送到了女真族,他们并不是平白无故,女真族人也给了相应的回报,可以说,交易的双方,都获得了想要的东西。
曾经明朝保持着对后金的经济封锁,晋商突破了大明的经济封锁,这导致了后金越发强大。
当然了,帮助后金的不仅仅是晋商,还有其他商人,但要说贡献最大者,果然还是晋商,这些商人连大明的各道关卡,各地地图,都摸索的一清二楚,更甚至的,连关卡的官员叫什么都知道。
商人的本性就是牟利,清军可以给他们所需要的大量利益,他们自然也会为多尔衮服务,刘秀愿意做生意,商人自然也不拒绝。
钱谦益负责太湖军屯,他不是空手去的,刘秀派出投降的杭州官员一起,还暗示了可以使用一切手段,他要的就是结果。
明末属于乱世,土地都在大家族手里,聪明的就按照刘秀要求,把手里的农田换了钱财或者城市的不动产,也算没有吃亏。
至于死活不走的地主,那就是活到头了,钱谦益直接派人抓了起来,随便安个罪名,押到赎罪营义务劳动。
于是太湖军屯很顺利,至少刘秀得到的消息,一个月不到,钱谦益顺利完成任务。
于是在杭州,还有其他地方,刘秀军开始大量招募人员,前往太湖屯田。
在这些受募而来的屯垦人员中,主要是流民,老百姓苦,南明根本不关心,这部分占屯田人口总数的60%以上。
钱谦益也是懂管理的,选出来种田能手,开始平伏,一里分为十排,一、二、三、四、五、十排为邻省迁居之民开户立籍。
六、七、八、九排系招抚之流民开户立籍。这是为了防止聚在一起,对抗军屯。
邻省移民这些,前来屯田的不局限于与太湖相邻的江苏,浙江,事实上全国各地都有。
刘秀对于军屯是有规定的,招徕的屯田人员,像军士一样被统一纳入军籍,通称军户。
他们不得出籍为民户,成为自耕农。也不得买受土地,只能世袭屯兵。子弟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军户不能纳入地方户籍管理,主要由军队管辖。军屯官是领受地区屯垦土地的总负责人,军屯所受的土地,按招来屯丁的人数拨付。
由于不同地方的农田数量各不相同,各地军屯官所领到的屯土,多寡其计量指标也不相同。
有的每名屯丁可得十亩,有的则可获得四十亩。如是被提拔的头目,还可以按照级别适当增加配额。
太湖屯田就是实验,这里的屯兵,一般以三分的人员训练,七分的人员屯种。
徐州的军屯,也有按二八、一九、四六、中半等比例来分配的。
屯兵如果需要换防,先驻屯兵把所耕之田,移给继驻屯兵,这样保证不会影响种地。
即使是有田可耕,屯兵所得的待遇也一般,所屯之田不归所耕之兵,所有屯田收获全部由刘秀支配。
必须承认,刘秀的屯田制度,使得土地可以得到集中开发,能够稳定后勤粮食供给,使得社会暂趋平稳。
因为明代官府也有规定,就是种地要缴税,向民户收取每亩土地税仅三升,即30斤米。
而民户田主也就是江南大地主,向租地耕种的雇佣农民,所收取的租额是每亩100斤米,每亩可从承租者处获得70斤米的实际利差。
刘秀采取集中屯田,也是学习了曹操的做法,就避免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当然军屯也只是临时的,等反清成功,还是要实行正常的税收制度。
此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人为 1屯,这其中设置的长官是司马,再往上设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这些官职不属于常规编制。
民屯的收入情况也是分得比较清楚,如果有农具和耕牛的与刘秀分成是对半分,要交5成租给刘秀军,如果是没有耕牛和农具的,可以借用,那么最后要交6成租。
在屯田制中的农民,不能离开自己所屯的田地,私自离开要受到严厉的刑罚。
军屯就是用那些士兵来屯田,每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编制还是按照军队的编制,收入也是上交。
如果有战争军屯每个人都要参加战斗,不管民屯还是军屯,如果没有战斗,军队的士兵就要帮助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大规模屯田制度,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恢复并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为逐鹿天下创造了物资基础。
明末末年的社会十分动荡,社会最缺的资源首先是壮丁,然后是粮食。这也是所有社会末年的根本所在,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很难稳定下来。
刘秀的屯田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两个因素,屯田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军屯,士兵世世代代都是军屯里的人,只忠于刘秀,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调动。
刘秀让屯民他们。不用再被地主压迫,可以安安稳稳的种地,有着饭吃,还不用担心生命安全,他们肯定愿意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