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智者变法图强,愚者因循守旧
韩非子断言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放到当前的商业环境中看,道理却并没有那么清楚。海尔、富士康、万达、阿里的商业模式不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华为、小米的运营管理不同,却也能先后称雄于同行业。一世智慧的人能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一时聪慧的人则会受到已有商业模式的限制;有创新魄力的老板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革运营制度,而因循守旧的老板则只能困守已有体制的束缚;有才能的人会推陈出新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来贴近消费者,持续获取消费者的信赖,没有才能的人只会沿袭旧有的方式,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时代不同了,市场变化了,企业经营的内容和企业经营的方式也要做出变化,要有内有外地演变,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和消费者,才能延续乃至壮大企业的经营实力。只是“变法图强”的道理,未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识,这时候就需要企业家“高人之行”和“独知之虑”的领导。这个变法的“法”,也不只是商业模式,还包括营销活动、文化理念、运营管理、规章制度等,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全部要素。
本章开篇选取了《商君书·更法》和《韩非子·亡征》《韩非子·大体》三篇文章,来论述企业经营之道。选择《更法》,是因为商鞅(文中的公孙鞅)的朝堂之辩,简略而清晰地说明了变法的实质;选择《亡征》,是因为韩非子列举了国家即将消亡的种种征兆,说明变法的迫在眉睫;选择《大体》,是因为只有认清国家存亡的根本,认识存身世界的变化,才能把握国家强盛的法则。
一
《商君书·更法》:若要图强,必须变法,变法需要企业家的高瞻远瞩和乾纲独断
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字面翻译:秦孝公筹谋强国大计,有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前。他们分析形势、时事的变化,商讨整饬法度的根本,探求统治百姓的方法。秦孝公说:“承继先人做了君主,不忘治国重负,这是君主应有的职责。建立法度努力彰明国君的主张,这是臣子们的行为准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天下人要非议我啊!”
商人商语:这个故事放在当代,就是一次战略级别的高管会议,重大议题有三项:市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变革、运营管理再造。秦孝公定了会议的基调:我很忧虑企业的现状,很希望企业发展壮大。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如何经营管理企业,这是高管们的责任。商业模式的变革涉及运营管理方式的变革,规章制度的变化需要教化员工们的行为意识。
原文: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字面翻译:公孙鞅说:“我听过这么一句话:‘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有什么功效。’君上请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忌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人所非议;独具远见的思虑,也必然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事情已经做成之后还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有萌芽之前就明察到了。’‘平常之人,不可以和他们讨论事业的开端,只可以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讨论至高道德的人不会附和普通人的意见,成就大事的人不会同大多数人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政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会沿袭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使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遵循旧有的礼制。”孝公说:“好!”
商人商语:这里的话有三个意思:涉及企业战略层面的变革,企业家必须要有决断力和魄力;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也必然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商业模式变化了,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是必然随之变化的。
原文: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字面翻译:甘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圣人不改变百姓旧有的礼制风俗来施行教化,智者不变革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礼制风俗去实施教化,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功;依据旧有的法度去治理国家,官吏熟悉法度,也会使百姓安定。现在如果要变更法度,不遵循秦国的旧制,而是通过改革礼制来教化百姓,我担心天下人就要非议君上了,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情。”
商人商语:很多企业家也是甘龙这样的,既想要图强,又不想变法。高薪外请一个经理人过来,却不想改变商业模式的结构和运营管理的制度,仅仅寄希望于这个职业经理人用他的人格魅力和先进的理念把企业盘活,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原文: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字面翻译:公孙鞅说:“您说的这些话,都是社会上俗套的言论。平常之人总是安守于旧的习俗,学究们亦局限于所见所闻。这两种人,为官可以尽职守法,却不能同他们讨论法度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礼制不同,却都能称王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度不同,却都能成就霸业。所以智慧的人创建法度,而愚笨之人只能固守法度;贤能的人改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人只能拘守于礼制。不需要同拘泥于旧礼制的人商讨政事,没必要和固守旧法度的人讨论变法。君上您不要迟疑不定了。”
商人商语:公孙鞅真是个耿直的人啊!他所举的三朝五霸的事例告诉我们,企业若是要强大,就必须变革,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个变革,一定要由有创造式思维的智者来主持,守旧的人负责执行就可以了。企业争强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争强的方法,却永远是属于智慧贤能者的。
原文: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字面翻译:杜挚说:“我听过这么一句话:‘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变革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器具。’我听说:‘效法古制就不会有过错,遵循旧礼就不会走邪路。’君上您要三思而后行啊!”
商人商语:杜挚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变法,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果没有迫切的利益变现意愿,现有的政体和礼制也没有大的偏差,为什么要变法呢?所以变法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事关企业生死攸关的利益问题是要说清楚、辩明白的。
原文: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字面翻译:公孙鞅说:“之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帝王们的法度不相互因袭,我们又该遵循谁的礼制呢?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不加诛杀,黄帝、尧、舜施行诛杀但不株连妻子,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政事而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和法令要顺应政事的需要,兵器、铠甲、器具、装备都是为了方便使用。所以我说:社会治理并非固守一种方式,国家发展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正是因为他们不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的;殷纣、夏桀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改革旧礼导致的。既然这样,反对旧法度的人不应该遭受责难,遵循旧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君上就不要再迟疑了。”
商人商语:每个成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体系,都是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制定的;而每个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按照自己如何服务消费市场的理解而建立的。成功者之间一定会互相学习,成功的企业从来不仅仅是遵循,还有创新。
原文: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字面翻译:孝公说:“好!我听说偏僻小巷的人少见多怪,学识偏颇的人喜欢诡辩。愚笨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智慧的人所悲哀的事;狂妄的人所兴奋的事,正是有贤能的人所担忧的事。那些拘泥于世俗的说辞,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于是,孝公颁布了开垦荒地的命令。
商人商语:秦孝公直接批评和否定了那些根据已有现实的言论是“穷巷多怪”,可见真正的变法,不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小打小闹”,而是要超脱于现实,实现“翻天覆地”的改变。
二
《韩非子·亡征》:看似平常或者习以为常的四十七种征兆,或明或暗地预示着企业的衰亡
原文: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君主的国家弱小而卿大夫的封地强大,君主的权势轻而臣下的权势重,可能会亡国。轻视法律禁令而致力于计谋智巧,荒废境内治理而依赖外交援助的,可能会亡国。群臣从事私学,贵族子弟喜欢辩术,商人财货积存在国外,百姓崇尚私斗,可能会亡国。喜好兴建宫殿高台楼阁池塘,讲究车马华服雅器玩物,喜欢搞得百姓疲劳困顿,压榨与挥霍百姓们的货物钱财,可能会亡国。办事挑选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欢祭神祀祖的,可能会亡国。听取意见只凭爵位的高低,而不去用事实来验证,只听信一个人来了解情况的,可能会亡国。官职可以依靠权贵求得,爵禄可以用钱财买到,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企业经营的成败,取决于八个基本要素:企业家精神、企业品牌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资源、运营管理、商业模式、市场营销、产品服务。这八个基本要素,各有其基本要义,可以用八卦的卦辞来解读,详见拙作《从〈易经〉学管理》。
原文: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很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处理政事拖沓而没有成效,软弱怯懦而优柔寡断,好坏不分而无定见原则,可能会亡国。极度贪婪而没有满足,追求财利而爱占便宜,可能会亡国。喜欢滥施刑罚而不顾及法度,爱好巧妙的辩说而不求实用,迷恋文采的华丽而不顾功效,可能会亡国。性格浮躁而感情外露,泄露机密而藏不住话,不能思维周密而泄漏传播群臣的进言,可能会亡国。凶狠强硬而不包容,固执己见而好大喜功,不顾国家安危而率性而为、自以为是,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这一段话,是从君主的角度,来讲述一国之君应有的操守。企业家的职业操守修炼,也可以借鉴。
原文: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依仗外交援助而怠慢邻国,倚仗强国支持而轻侮邻近国家,可能会亡国。寄居的客人与侨居的游士,其大量钱财留在国外,却上能参与国家机密,下能干预民众事务,可能会亡国。民众都相信他们的相国,不认可自己君上的能力,君主依旧宠信相国而不肯弃用,可能会亡国。国内的杰出人才不任用,反而去追求国外的士人,不按照功劳考核政绩,而喜欢凭借声誉名望来任免官员,起用寄居的客人到尊贵的位置上,超越了本国之前的体制,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我们可以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人才的提拔和使用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资源的建设问题。
原文:轻其适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太子已置,而娶于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出君在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携;国携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轻视嫡长子,庶子和嫡长子抗衡,太子还未确定而君主就去世了,可能会亡国。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估计本国实力而挑衅邻近敌国,可能会亡国。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国,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善于外交事务,可能会亡国。太子已经确立,君主却又娶强大敌国的女子作为正妻,那么太子就会危险。这样一来,群臣就会变心,可能会亡国。胆小怕事而没有主见,预见到了问题却没有决心去解决,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也清楚该怎样做,但决定了又不敢去做的,可能会亡国。君主出国在外而国内另立新君主,做人质的太子没有回国而君主又另立太子,这样国人就有了二心。国人有了二心,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这一段主要讲了接班人的问题。如果企业在接任者问题上处理不慎,必然会造成企业的内耗。从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对市场中行业关系的处理,若无实力不要轻易发动营销战。
原文: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无地固,城郭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太子尊显,徒属众强,多大国之交,而威势蚤具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君主侮辱了大臣而又亲近戏弄他,惩罚了平民而又违背其意志役使他们,这些人心怀不满不忘耻辱,而君主又和他们特别亲近,那么劫杀事件就会产生;发生劫杀的事情,可能会亡国。大臣中有两个同时得到重用,君主的叔伯、兄弟都很强大,他们在国内拉帮结伙,在国外结交援助来争权夺势,可能会亡国。听信婢妾的谗言,采用弄臣的计谋,朝廷内外悲愤惋惜却还是屡次干着不合法制的事情,可能会亡国。轻视凌侮大臣,对叔伯和兄弟无礼,使百姓劳累困苦,杀戮无罪之人,可能会亡国。好用智巧改动法制,常用私行扰乱公事,法律禁令经常改变,号令数次却前后矛盾,可能会亡国。没有险要易守的地形,内城外郭又都崩坏,国家无积蓄,财物贫乏,没有防守作战的准备却轻易去进攻别国,可能会亡国。王族短命,君主接连去世,婴孩当国君,大臣独揽朝纲,扶植外来游士作为党羽,数次割地求得他国友好,可能会亡国。太子尊贵显赫,党羽人多势众,与许多大国交往密切,过早具备了威势,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之间应该用制度来规范彼此的工作关系,若是掺杂了太多工作之外的关系,易生事端。
原文:变褊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贵臣相妒,大臣隆盛,外藉敌国,内困百姓,以攻怨仇,而人主弗诛者,可亡也。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藏怒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群臣阴憎而愈忧惧,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心胸狭窄而性格偏激,轻率浮躁而容易冲动,积忿易怒而不考虑前因后果,可能会亡国。君主容易发怒而喜欢用兵打仗,忽视农耕练兵而又轻易发动战争,可能会亡国。权贵互相嫉妒,大臣权重势盛,他们对外借助敌国势力,对内困扰百姓,攻击和自己有私怨的仇人,而君主不惩除他们,可能会亡国。君主没有才德而他的旁支兄弟很贤能,太子势轻而庶子势强,官吏软弱而百姓凶悍,这种情况下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动荡不安,可能会亡国。怀恨而不发作,搁置罪臣而迟迟不惩除,使群臣暗中憎恨而更加忧心恐惧,以致长期都不知道结果会如何,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企业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将情绪的表达作为一种权术,但是不能任凭情绪的好恶而行事。另外要谨防高管凭借外联企业的合作关系而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原文: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后妻淫乱,主母畜秽,外内混通,男女无别,是谓两主;两主者,可亡也。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谒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大臣甚贵,偏党众强,壅塞主断而重擅国者,可亡也。私门之官用,马府之世绌,乡曲之善举,官职之劳废,贵私行而贱公功者,可亡也。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带兵出征的将军权势太重,驻守边疆的郡守地位太高,他们独揽政事擅自施令,可以直接处理一切事情而不需要请示报告,可能会亡国。君主的正室淫乱,母亲蓄养姘夫,宫廷内外胡乱私通,男女没有礼防分别,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可能会亡国。皇后正妻地位低下而婢女姬妾地位高贵,太子卑下而庶子尊宠,执政的大臣权势轻而通报传达的近侍权势重。这样的话,宫廷内外的礼仪法规被违背了可能会亡国。大臣非常显贵,私党人多势重,限制君主做决定的权力而又独揽国政,可能会亡国。豪门贵族的家臣被任用,战场功臣的继承人却被排斥,在偏僻乡村里有善名的人得到选拔,在官衙里辛苦工作的官吏却被罢免,看重谋私利的行为而轻视为国家做事的人,可能会亡国。国库空虚而大臣富足,本地常住人口贫穷而外来客人富裕,种田打仗的人穷苦,从事工商业的人得利,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这段话用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上,就是企业对各个岗位职责的严谨设定,凡是涉及岗位待遇、绩效考核、提拔罢黜、奖励处罚等问题都要有公开透明的制度和标准。
原文: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不为人主之孝,而慕匹夫之孝,不顾社稷之利,而听主母之令,女子用国,刑余用事者,可亡也。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父兄大臣禄秩过功,章服侵等,宫室供养太侈,而人主弗禁,则臣心无穷;臣心无穷者,可亡也。公婿公孙与民同门,暴慠其邻者,可亡也。
字面翻译:看到重大的利益不去追求,得知祸乱的苗头不加戒备,战争攻守的事情懂得很少,却致力于用仁义来粉饰自己,可能会亡国。不遵照作为君主的孝道,而去仰慕平常百姓的孝顺,不顾国家的利益,而听从母后的命令,女人当国,宦官掌权,可能会亡国。夸夸其谈却不合法度,头脑聪明却缺乏权术,君主很有才华却不按法度办事,可能会亡国。宠信的臣子得到进用,原来的臣子却被辞退,无德的人得以重用,贤良却被埋没,没有功劳的人地位显贵而辛苦劳作的人地位卑下,这样臣民们就会怨恨;臣民怨恨的,可能会亡国。叔伯、兄长、大臣的俸禄等级超过他们的功劳,旗章车服逾越了规定的等级,宫室的供养太过奢侈,而君主不加禁止,那么臣下的欲望就没有止境;臣下的欲望没有止境,可能会亡国。王亲国戚和普通百姓同里居住,横行霸道欺压邻居,可能会亡国。
商人商语:韩非子详细列举了四十七种可能会导致国家灭亡、君主身亡的征兆,涉及君主个人、家族、用人、奖惩、外交、制度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将这些征兆对照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如家族问题、人力资源、权重权限、制度管理、绩效考核、文化风气、营销策略、商业模式等。那么,导致出现这四十七种征兆的最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企业家自身。
原文: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字面翻译:有了亡国的征兆,不是说一定会亡国,而是说可能会亡国。两个像尧一样的贤明君主不能相互统治对方,两个像桀一样的暴君不能相互消灭对方。消灭对方或统治对方的关键,必定在于双方的安定与混乱、强大与弱小的不平衡状态。木头的折断一定是由于蛀蚀,墙壁的倒塌一定是由于裂缝。然而木头即使被蛀蚀了,没有狂风也不会被折断;墙壁即使有了裂缝,没有暴雨也不会倒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如果能运用权术实行法制,使自己成为摧毁已有亡国征兆君主的狂风暴雨,那么他兼并天下就不难了!
商人商语:企业经营不是运行在一个内向封闭的环境里,其胜败是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的。韩非子说的“强弱相踦”,要么是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要么是相较于市场需求而言,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就是被市场淘汰。
三
《韩非子·大体》:企业变法不是变戏法,要认识市场变化,更要认识企业经营的本质
原文: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字面翻译: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整体的人,可以瞭望天地的变化,观察江海的水流,顺应山谷的高低,遵循日月照耀、四季运行、云层分布、风向变动的自然法则;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制权术上,把事情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秤杆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毛求疵,不洗去污垢来考察内部的隐秘问题;严格按照法律准绳办事,做事不引到法律之外,也不超过法律限定的范围;对法律禁令以外的事情不苛刻要求,对法律禁令以内的事情不宽容;遵守既定不变的法则,顺应自然的规律;灾祸幸福产生于是否遵守天道规律和国家法律,而不是产生于主观上的喜爱和厌恶;荣誉和耻辱的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治理得最好的社会,法律制度就如早晨的露水那样纯洁质朴而不杂乱,人们的心里没有郁积的怨恨,人们的口中没有愤懑的言论。车马没有远途奔跑的劳累,旌旗没有兵败大泽的纷乱,民众不会因为外敌侵犯而丧命,勇士不夭折在战旗之下;豪杰的名字不会记录在典籍上,战功不会铭刻在盘盂上,以至于国家编年的史册无事可记。所以说,没有什么利益比政治简朴的好处更长久的了,没有什么幸福比天下太平更安稳的了。
商人商语:所谓的“上知天文”是知道国家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有规则可以遵循;“下知地理”是指行业习俗、竞争状况、经营特性等,有规律可以遵守;“中知人事”是指要了解自身“人和事”的资源状况。所以,变法图强不是简单地换个管理方法,而是要在通晓内外之事后整体创新。整体的创新,也是有市场规则、经营规律和管理法则可以遵循的。
原文: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字面翻译:让匠石长寿千年,拿着登山的钩子,凭借圆规角尺,弹画墨线,而修整泰山,让孟贲、夏育带着干将那样的利剑,去整治民众,即使他们能在技巧上用尽力气,又特别长寿,泰山也仍然得不到修整,民众也仍然得不到治理。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不会让匠石一类的工匠用尽技巧妄图毁坏泰山山体,不会让孟贲、夏育用尽威力试图伤害百姓的天性。遵循基本规律全面把握法度,君子就能享受安乐,而大奸就会停止作恶。淡泊闲静,顺应自然法则,就能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所以能让人没有触犯法律的罪过,能使鱼没有离开水面的祸害。能做到这样,天下就很少有不可行的事情。
商人商语:万事万物都有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规律。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的专家,要对市场动态、企业运营,以及市场动态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对于企业经营各个要素的“法”,要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比如用人方面要用人不疑,不要用一个不合适的人却“不疑”,也不要起用一个合适的人后就放手不管,而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疑”。
原文: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字面翻译:上面的天空若不辽阔,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事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所有,成就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汇集所有,形成它的浩瀚。成大事之人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不因愤怒而毒害臣民,臣民不因积怨而产生祸患,君臣上下纯真质朴,把遵循规律、遵纪守法作为归宿。长远的利益积聚了,伟大的功业建立了,名声形成在生前,德泽流传于后世,这是治国的最高境界。
商人商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变法图强”时,企业家的心胸有多大,企业的商业模式就会有多包容,有多富有想象力;企业家有多仁厚,企业商业模式之于消费者就有多仁厚。企业家能够摆正自己在企业里的位置,也就能摆正高管在企业里的位置,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