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讨论

阿明:我想问一些关于剪刀差的问题。我曾经试图考察不同资料提供的到70年代末(毛泽东时代末期)的数据。对于过去的25年,虽然是同一个历史时期,但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数据都不一样。我想搞清这个奇怪现象的内在逻辑。我非常感谢您讲到了战略这一重要的而又容易被人们忘记的事情。我想,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学是以价值规律观念为基础的,要使农民和城市工人之间的平均收入达到平等。具体说来,是将主要产品的价格与农产品联系起来,工人的月工资保证了平等。在这个原则基础上,我对毛泽东时期的数据又计算了一遍。我发现了一些空白,农民的平均收入和工人不平等。改革之初的第一个阶段取得的成绩,看起来大大减轻了剪刀差,但第二个阶段好像又比毛泽东时代的剪刀差要大,这是否正确?如果不是这样,您能做一个解释吗?

温铁军:我要重复一遍,我们要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看说了什么。理论上的事,我没有资格和大家讨论,我只是一个做实际调研的人。接下来回答您的问题。无论怎样计算,剪刀差都是存在的,即使在后20年也是这样。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制的一段时间内,因为从1979年到1982年,我们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相对来说剪刀差不存在。但是从90年代以后,剪刀差实际上是扩大的。您刚才说的现象在80年代到90年代的变化确实是存在的。

阿明:但是,是否在从1952年到1957年间革命的开始阶段,剪刀差较小呢?

温铁军:实际上从1954年开始,剪刀差比较大。1954年以前,政府还是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来购买农产品的。从1949年到1953年之间,剪刀差相对比较小,1954年后开始扩大。

阿明:第三个问题,因为我从你的回答中可以得出结论,剪刀差在1980—1984年间和1949—1954年间较小,可以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比较小吗?

温铁军:我记不清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参阅我写的相关图书《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其中有50年代剪刀差的数据。

阿明:如果是正确的话,是否意味着剪刀差可以通过诸如革命初期的社会力量的平衡或国家的政策等来得到减少?

温铁军:当然是。1949年到1953年,政府基本是按照市场价格来购买的。1954年遇到灾害,农民惜售,愿意多储存。国家强制实行统购统销,才开始出现剪刀差。同样的道理,1979年到1982年,政府主动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因此相对来说,工农业产品价格差缩小。1984年“卖粮难”导致1985年粮食减产,减产以后,国家实行强制合同定购,剪刀差又再次扩大。

阿明:我想问两个简单的事实问题。第一个是税收在农民收入中占多大比例,第二个是农民从中央政府那里得到哪些基本的利益保障。

温铁军:第一个问题我有一个专门的报告,是英文的,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把那个报告给你,因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会非常占时间。第二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农业得到的是负保护。政府尽管有一些投入,但相对于从农业提取的收入来说,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是很少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使政府想给农民提供必要的补贴,但对于2.34亿农户,对于8.17亿分散的农业人口来说,这个交易成本太大了:不知道该给谁,该怎么给。因此,即使是扶贫资金,落实到农户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过高,是目前一个无法解决的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