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我的科幻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上市反响

韩颂喝了一口热水暖身,继续阅读。

从主角加入车队,到护送关键物资,再到经历的风险等等,韩颂几乎一动不动捧着杂志刊。

就连晚上的自习课,他都带着杂志去看。

一直到八点半左右,韩松才恋恋不舍抬起脑袋,终于将《流浪地球》看完了!

早就盯着他手中杂志的舍友,低声向他要了杂志。

旁边还有同学问他:“看啥小说那么入迷,在自习课上也看?”

韩颂将杂志递给舍友,回答同学后继续回味小说的内容。

他很喜欢《流浪地球》中体现的集体主义。

他在图书馆看了不少国外作品,其涉及到末日主题时,更多呈现了西方的个人主义。

而小说中“全人类抽签进入地下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的叙事,充分说明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还有联合政府隐瞒“火种计划”的剧情,和报纸上常谈到的“知情权”与“社会稳定”等似乎如出一辙。

还有许多,包括主角刘启从叛逆到担起责任的成长刻画,似乎与当下的迷茫与觉醒相符合。

韩颂认为,《流浪地球》无论是故事性,还是人文性,都非常出色,是华夏科幻难得的一部科幻小说。

不愧是他喜欢的陆奇作品!

他转头向刚才问他的同学小声推荐:“这期《科学文艺》上有一部中篇小说《流浪地球》,非常值得一看!”

等晚上回到宿舍,看了一大半的舍友迫不及待与其交流:

“老韩,我怎么感觉行星发动机似乎真的可以推动地球啊。”

韩颂笑着回答:“这就是硬核科幻的魅力。你看书中有很多不明所以的科学名词,什么洛希极限、引力弹弓等,给读者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这就是对基础科学的尊重。”

“科幻不必完全写实,但严谨的“科学审美”和“科学逻辑”让读者更信服。”

舍友点点头,又问:“那你说未来的AI到底靠不靠谱?关键时候是否还得靠人类?”

舍友说的就是刘启关闭AI,手动开车的情节。

韩颂摇摇头:“我也不知道。虽然早就有人提出AI三大定律,毕竟谁都没有经历过,谁又能保证人类比AI更聪明?能控制得住AI?”

说完,他失笑说:“我倒是对小说中写的未来时代很感兴趣。”

这个话题让舍友也兴奋起来:“未来的生活太现代化了。随时随地可以用电脑,一个手机就能处理所有事情,还能和家里人通视频电话,太方便了。”

“你说,到了那个时代,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大同时代?”

韩颂:“不知道,但一定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可惜遇到末日。”

其他舍友没看过,见两人讨论得热烈,也加入进来。

“未来要真是电脑时代、网络时代、还有手机时代,那你们说我们现在学的专业岂不是要被淘汰?”

一人反驳:“到时候你都退休了,还怕淘汰?”

“老韩,里面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未来高科技?”

韩颂想了想说:“无人机。主角外出被加入任务后,放飞了一台核动力无人机,居然可以在超低温、大风的环境下工作,实在让我羡慕。”

“无人机是啥?”

韩颂做了解释,有人说:“小型化的飞机都能成为个人工具,我连一个飞机模型都还没拥有。”

陆奇特意加入无人机的情节,都能可控核动力了,无人机技术岂不是更加智能?或者说仿真生物飞行设备!

无人机并不影响原来的剧情,无人机出场不久,就被地面的人破坏。

另外,陆奇还在小说的结尾,也就是太空点火的阶段,加入无人机的戏份。

人工智能、无人机、能源、材料学的发展到达那个高度,太空无人机、星空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很符合逻辑么?

只是顺路提一嘴,然后接着太阳氦闪、核爆电子的影响下线即可。

见舍友来了兴趣,韩颂干脆推荐他们一个个都看一遍。

当晚有两个舍友熬夜看完,一个上半夜看,一个下半夜看。

看完之后,两人只说了一句话:“难怪老韩喜欢科幻文学。”

硬核科技的魅力,没有那个男孩能够拒绝!

随着舍友陆续看完,纷纷化身自来水向隔壁宿舍、其他同学推荐这部小说。

没多久,《流浪地球》在武大校园里有了小火趋势!

韩颂想起陆奇的建议,联合同学向学校申请成立武大科幻社团,自任首届社长。

同宿舍七个舍友全都成为科幻社团成员!

等成员突破20人时,韩颂召开首场科幻社团分享会,主题就是《流浪地球》。

做完此事,韩颂才抽出时间给陆奇回信,在信中对《流浪地球》推崇至极,甚至将它评为80年代最佳科幻小说。

其次,对同期的《冰箱世纪》也称赞不已,夸陆奇短篇更显功力!

最后告诉他科幻社团成立之事,等自己有了创作灵感就给杂志投稿云云。

------------------

燕师大,吴啱上午的讲课一结束,他就骑着单车来到新华书店买《科学文艺》!

与陆奇来回沟通几回,对《流浪地球》念念不忘。同时也想看看同一期,除了他的小说之外,还有什么好的作品!

一打开目录,顿时就被《流浪地球》的字数惊到,居然五万多字!

咦,陆奇有两部小说!

莫非是做编辑的优势?

正好下午没有他的课,可以泡一壶茉莉花茶,美美的品读一番。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吴啱对科技的了解自然比常人多了不少。

虽然小说中不断描绘推动地球的逻辑性和可能性,但回到现实,成功的可能性只存在于理论中。

不过小说中各种硬核科技的合理出现,让吴啱看到心服口服。

年轻人的想象力果然非同凡响!

就是不知道陆奇从何得来小说之中的数据?嗯,得写信讨教讨教!

同为科幻作家,他看小说的角度与其他人不同。

硬核科技如何推动剧情、如何引起读者的好奇?

怎么在末日的氛围中体现人间烟火或者时候真情,或者批判?

……

比如,吴啱看到行星发动机出现故障,全球开启“饱和式救援”——无数工程师同步抢修的情节时,动容不已!

包括刘培强与儿子跨星际的告别、韩子昂用最后氧气哼歌、大鹅斯宇航员推走刘培强时的“贝加尔湖钓鱼”约定等等,让这部宏大叙事的科幻小说,有了触动普通人的神奇力量。

如此小说,太适合推荐给学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