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当支教老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1章 儒法之争

翌日,晨曦初露,咸阳宫的大殿上,朝会之气庄重而肃穆。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等待着嬴政的驾临。

今日的朝会,似乎与往日有所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期待。

嬴政身着皇袍,步履稳健地走进大殿。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果敢,让在场的每一位官员都感受到了今日朝会的重要性。

坐定龙椅,嬴政环视一周,目光所及之处,官员们纷纷低头行礼,大气不敢出一口。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众卿家,自秦国一统六国以来,法治之功不可没。然而,时至今日,朕认为治国之道,需因时而变,因势而动。

昨日,朕与丞相李斯商议良久,决定在秦国推行‘内儒外法’之治国理念。”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低语,官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法家官员面露疑惑,而儒家官员则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一位年长的法家官员站了出来,拱手问道:“陛下,‘内儒外法’究竟是何意?还请陛下明示。”

嬴政微微一笑,语气平和而坚定:“所谓‘内儒外法’,即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内核,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手段。

内儒,是教化百姓,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培养百姓的道德修养;外法,则是用严明的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法家官员中,一位名叫卢阳的官员站了出来,他面露不屑,拱手道:“陛下,法家之法,乃国家立国之本。若引入儒家之学,恐有动摇国本之虞。

儒家主张‘仁政’,过于温和,难以约束百姓,更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臣以为,此策不可行!”

嬴政微微皱眉,目光如剑般扫向卢阳:“卢爱卿,你之顾虑,朕亦有所思。然则,法家之法虽能约束百姓,却难以赢得百姓之心。

若一味以严刑峻法治国,百姓虽不敢反抗,却也难以真心归附。

儒家之仁政,可教化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从而从根本上稳定国家。此乃朕推行‘内儒外法’之初衷。”

卢阳仍不甘心,继续反驳道:“陛下,儒家之学,多为虚言空谈。若以之治国,恐会陷入空洞之境,难以落到实处。臣以为,法家之法,才是立国之本,不可动摇!”

卢阳的话音刚落,一位儒家官员便挺身而出,此人正是儒家学者荀子的高徒——张苍。

他神态从容,步履稳健地走到大殿中央,对卢阳的言论表示了坚决的反驳。

“陛下,臣张苍有话要说。”张苍的声音洪亮,充满正气,“卢大人所言儒家之学为虚言空谈,臣不敢苟同。

儒家学说,源远流长,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贤,皆以仁义礼智信为教,培养了无数贤才,岂能说是空洞无物?”

卢阳冷笑一声,正欲反驳,张苍却不给他机会,继续说道:“儒家之学,注重教化,以德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

陛下推行‘内儒外法’,正是看到了儒家学说在教化百姓、稳定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

而法家之法,虽能一时约束百姓,却难以使民心归附,长久以往,国将不国。”

朝堂之上,气氛愈发紧张。法家官员纷纷附和卢阳,而儒家官员则支持张苍,双方争论不休,儒法之争愈演愈烈。

“张大人,你说法家之法难以使民心归附,那么儒家之学又如何保证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卢阳质问道。

张苍不慌不忙,回应道:“卢大人,国家机器的运转,确实需要法家之法的严谨,但更需要儒家之学的润滑。

法家之法,如车之轮;儒家之学,如车之轴。轮轴结合,方能行驶无阻。陛下‘内儒外法’之策,正是要结合二者之长,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之目的。”

卢阳还想再说,此时,嬴政举手示意众人安静:“够了!众卿家,朕推行‘内儒外法’,并非要废弃法治,而是希望秦国在法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仁政。

法治可以强国,仁政可以安民。二者结合,方能实现真正的国泰民安。”

嬴政的话语威严而有力,朝堂之上的争论逐渐平息。

朝堂安静下来后,嬴政继续说道:“自今日起,朕决定提拔一批儒家学者入朝为官,与法家官员共商国是,共同治理国家。”

接着,嬴政一一列举了将要提拔的儒士名单,这些儒士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德才兼备之人。

他们将被任命为各个郡县的官员,负责推行儒家仁政,教化百姓。

“孔氏之后孔鲋,才学渊博,品德高尚,特封为太子太傅,辅佐太子扶苏,传授儒家经典。”

“孟子后人孟喜,精通儒学,善于教化,任命为齐郡郡守,推行儒家仁政。”

“荀子门生叔孙通,虽为儒士,但对法家亦有深入研究,任命其为御史大夫,协助朕推行‘内儒外法’。”

嬴政的每一个决定,都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感到震惊。

他们没想到嬴政会如此果断地提拔儒士,更没想到会在此刻宣布这样的决定。

“此外,朕还决定,在咸阳设立太学,由儒家学者主持,传授儒家经典,培养出一批既懂法又具备儒家道德的学子,为国家未来的治理储备人才。”

嬴政的语气坚定,仿佛是认定了要推行“内儒外法”治国理念。

朝堂上的法家官员们面面相觑,眼中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们见证了秦始皇嬴政的一连串决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些年来,法家一直是秦国的治国之本,如今皇帝却要引入儒家学说,这无疑是对他们地位的挑战。

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李斯,这位法家的代表人物,如今秦国的丞相,是他们心中的主心骨。

在法家官员们看来,只有李斯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或许能够说服陛下改变主意。

一位资历较深的法家官员再也按捺不住,他跨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是否应当更加谨慎?丞相大人,您一向深谋远虑,请您为陛下陈词,让陛下三思啊!”

朝堂上的目光齐聚于李斯,期待他能够站出来为法家发声。

然而,李斯却静静地站在那里,神色平静,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微微低头,沉默不语,这让法家官员们感到一丝不安。

片刻后,李斯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同僚,最终落在秦始皇嬴政的身上。

他拱手行礼,平静地说道:“陛下圣明,‘内儒外法’之策,臣早已与陛下商议多时。臣认为,此策乃治国良方,能够弥补法家之不足,使秦国更加强大。”

李斯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法家官员们的心上。

他们这才想起,“内儒外法”的提议,陛下早就与李斯商量过了,而李斯显然是支持的。

这一发现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困惑。

“丞相大人,您是法家的栋梁,怎能……”那位资深的法家官员难以置信地望着李斯,语气中带着几分哀求。

李斯沉声回应:“诸位同僚,李斯虽是法家出身,但亦知国家利益为重。‘内儒外法’并非废弃法治,而是法治与仁政的结合。

陛下此举,正是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我们作为臣子,应当支持陛下,共同推行此策。”

法家官员们听后,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李斯的态度已经明确,他们知道再争下去也是无果。

渐渐地,朝堂上的议论声减弱,法家官员们纷纷低头,接受了这一现实。

嬴政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李斯能及时让法家官员闭嘴的行为很满意。

“朕意已决,不必再议。众卿家各司其职,务必协助朕推行新策,共创秦国辉煌。”

嬴政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标志着秦国一个新的时代的正在拉开序幕。

朝会结束后,法家官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咸阳宫的大殿。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秦国的老臣,多年来一直忠诚于法家的理念,如今皇帝的一纸令下,却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不安。

宫门外,几位法家官员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默默地向着一个不起眼的府邸走去。

这是卢阳的宅邸,他虽在朝会上直言不讳,但也是法家官员中的智囊,许多人都愿意听取他的意见。

卢阳的府邸内,一间昏暗的书房中,几位法家重臣围坐在一张破旧的几案周围。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忧虑之色,卢阳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卢大人,您在朝会上所言,句句都是我们心中所想。为何陛下会突然决定推行‘内儒外法’?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法家的背叛吗?”一位官员忍不住开口问道。

卢阳叹了口气,缓缓说道:“陛下之心,非我等所能揣测。但我知道,陛下历来重视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或许,在他看来,法家的严刑峻法虽然能够强国,却难以赢得民心,而儒家学说能够弥补这一点。”

“可是,卢大人,儒家学说过于软弱,如何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另一位官员急切地反驳道。

“儒家学说并非软弱,而是注重教化和人心的归附。陛下可能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结合儒法两家之长。”卢阳解释道。

“那么,我们法家往后在朝廷的地位将如何?”一位年长的官员担忧地问道,“陛下今日之举,分明是要削弱我们的权力,将儒家推上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