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9章 改制念头
书房内,烛光轻轻摇曳,洒下斑驳的光影,映照着那一排排整齐的典籍和层层叠叠的卷轴。
嬴政端坐在书案前,目光深邃而有力地注视着自己的长子扶苏。
他轻轻一挥手,示意扶苏在书案对面的席位上坐下。
扶苏领命,动作轻柔而恭敬,在他父皇的目光注视下缓缓落座,腰杆挺直,神态谦逊,尽显太子仪德。
沉默中,书房内只有微弱的烛花爆裂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嬴政的目光在扶苏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审视这个儿子的沉稳与成熟。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这份宁静:“扶苏,你来寻父皇所为何事?”
扶苏微微低头,声音平静而坚定,回应着嬴政的询问:“父皇,自儿臣被立为太子,便开始参政议政,深感严法治国的必要,但也看到了其局限性。
儿臣思虑再三,愿父皇能够考虑修改治国方略,摒弃严格的法治,将治国方略改为儒家之道,以仁政治国,以期长治久安。”
一听到扶苏要自己摒弃法治,嬴政的眼中就闪过一丝丝怒意。
‘朕的扶苏果然如赵实所说的那般——被腐儒给毒害了,竟然会说出摒弃法治这样的蠢话!’不过一想到赵实所说的话,嬴政的怒火又消散了。
怒火渐息,嬴政眉头微蹙,语气严肃地对扶苏说道:“扶苏,你可知法治乃是我国立国之本,自商鞅变法以来,我秦国依法治国,方能一统六国,成就霸业。立国之本,岂可轻言废弃!”
扶苏闻言,面上露出了一丝坚定,他并未因嬴政的严肃语气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挺直了腰板,直视着嬴政的眼睛,语气诚恳而坚定地说道:
“父皇,儿臣并非不知法治对我国的巨大贡献,但时移世易,儿臣以为,法治虽强,却非长久之计。
如今秦国已一统六国,天下初定,民众疲惫,法治之严苛,已让百姓苦不堪言。
儒家之道,讲究仁爱为本,以德服人,这正是当下秦国所需要的治国之策。”
扶苏继续道:“儿臣在边疆历练时,亲眼所见百姓因法而惧,因惧而怨,长此以往,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儒家提倡的仁政,能够安抚民心,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稳固。
儿臣认为,仁政不仅是治国之道,更是强国之基。”
嬴政听罢,脸色稍缓,但仍旧显得严肃。
尽管扶苏说的有道理,但扶苏想的是单纯用儒道治国,这是并不可取的。
如果扶苏说的是儒法结合,嬴政或许会对扶苏刮目相看,可惜扶苏提的不是儒法结合来治国,而是单纯的以儒治国,还是考虑得不够长远。
‘看来必须要让扶苏意识到单纯的以儒治国是不行的才行,否则朕驾崩之后,大秦交到他手中,朕不放心啊....’
嬴政心里喃喃自语一句,随即就想起了赵实给的建议:给一个县扶苏,让扶苏施展他所谓的以儒治国,等他碰壁了,自然就知道单纯以儒治国是不可取的。
嬴政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心绪,缓缓地对扶苏说道:“扶苏,你所说的仁政,朕并非不知其好处,但儒家之道,过于理想化,并不适合我秦国的国情。
倘若你坚持认为儒家学说能够使我大秦长治久安,朕可以赐你一县之地,让你在此地实践儒家治国之理念,以观其效,验其可行。”
扶苏听罢,心中虽然有些许不甘,但他也明白这是父皇对他的一次考验,也是他实现自己治国理念的机会。
他再次叩首,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激和决然:“儿臣感谢父皇赐予的机会,定不负父皇所望,在一县之地推行儒家仁政,使其成为天下之典范。”
嬴政点了点头,但并不看好扶苏能成功,不过他明没有表露出来。
随即,嬴政将位于关中腹地的一个县赐给扶苏,作为他实践儒家仁政的试验田。
“扶苏,你且去吧。朕期待你在这一县之地,能够展现出儒家仁政的真正魅力,也让朕看到你的治国才能。退下吧,好好准备,朕会密切关注你的进展。”嬴政向扶苏说了一句勉励的话。
扶苏闻言,转身向嬴政深施一礼,恭敬地回应:“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厚望。”
说完,他缓缓后退几步,直到退出书房门外,才转身离去。
嬴政目送扶苏的身影消失在门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轻声叹息道:“唉,但愿扶苏在遭遇挫折之后,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悟出真正的治国之道。”
……
扶苏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宁静。
嬴政的声音再次响起,他转向一旁静立的宦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传朕旨意,召丞相李斯即刻入宫觐见。”
宦官应声而动,弯腰行礼,迅速退出书房,去传达嬴政的命令。
嬴政在书案前坐下,手指不自觉地轻敲着桌面,深思着在涼山村时与赵实所谈及的“内儒外法”治国的策略。
他心中也明白,单凭法治并不能使六国遗民真心归附,国家治理必须有所变通。
因此,当赵实提出儒家与法家相结合的治国之道,即“内儒外法”时,嬴政便陷入了沉思,对原有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动摇。
也正是因此,他在赵实提出“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后,进一步询问赵实如何具体实施这一策略的原因。
虽然赵实已经提供了不少的“内儒外法”治国的思路,但具体如何实施,嬴政还需要与李斯好好思量思量才行。
不久,书房外传来了沉稳的脚步声,随即是宦官的通报声:“丞相李斯求见。”
“宣。”嬴政沉声应道。
李斯步入书房,身材瘦削,面容严谨,他向嬴政行了一礼,然后站在书案前,等待嬴政的发问。
嬴政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召见李斯的原因:“李斯,你对赵实今日所提的‘内儒外法’治国理念,有何看法?”
李斯听罢,沉思片刻,他虽然是法家之人,一贯推崇法治,但心中亦明白,单纯的法治在秦国一统六国之后,确实显露出了其局限性。
他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深思后的稳重:“陛下,臣虽为法家弟子,但亦深知治国之道,非一成不变。
赵实所提‘内儒外法’之理念,臣认为颇具远见。
儒家讲究仁爱为本,以德服人,法家则强调法制严明,以法治国。二者结合,或许能够互补不足,达到治国安民之效。”
嬴政眉头微挑,对李斯的回答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赞赏。
李斯素来刚直,能够如此客观评价儒家理念,实属不易。
“卿能如此看待,朕心甚慰。那么,卿相之见,我大秦应如何具体实施‘内儒外法’之策?”嬴政追问。
李斯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答道:“陛下,依臣之见,‘内儒外法’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内政方面,可以借鉴儒家思想,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此教化百姓,增强民间的道德风尚。
同时,在法律上,仍坚持以法治国,但可适当减轻刑罚,对于一些非重大犯罪,给予更多的教育和改造机会。
其次,在官员选拔上,除了重视其法律素养外,也应注重其品德修养。
儒家强调的君子之风,正是官员所需。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又能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
再次,在教育方面,可设立学堂,传授儒家经典,培养出一批既懂法又具备儒家道德的学子,为国家未来的治理储备人才……”
嬴政听后,沉默良久,李斯的建议与他心中所想愈发契合。
秦国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有新的治国理念。而“内儒外法”或许正是那条通往长治久安的道路。
“卿所言极是,朕会慎重考虑你的建议。不过,此事关系重大,需逐步推行,不可急于一时。朕会先在部分地区试行,待效果显现,再行全面推广。”嬴政最终下定决心。
李斯见嬴政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中亦感欣喜。
不过,他也知晓此番变革不易,但为了秦国的未来,他愿意与嬴政一同努力,将“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付诸实践。
毕竟,“内儒外法”这个治国理念可是赵实这个未来之人提出来的,就算再困难,陛下也会推行的。
……
涼山村。
嬴政与李斯探讨如何实施“内儒外法”治国之道时,赵实正在思考要不要暴力打开自己的行李箱。
嬴政一行人回宫后,蒙毅便告诉赵实,在寻找他时,意外找到了他的行李箱。
当蒙毅让人将充满岁月痕迹的行李箱抬到赵实面前时,赵实都惊呆了。
之后,赵实赶紧感谢蒙毅帮他找到了行李箱。
然而,他没开心多久,又愁眉苦脸起来,因为他忘记了行李箱上密码锁的密码了。
连续尝试了多个可能的密码依旧打不开行李箱后,赵实逐渐变得不耐烦。
“算了,不想了,直接大力出奇迹!”
说罢,赵实便用力去掰行李箱,打算暴力开箱。
可惜,他这次买到的行李箱质量出奇的好,无论他怎么用力,甚至用脚踹,行李箱依旧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