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特色的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形于《脾胃论》。各个时代的医家结合自身实践探索,不断为脾胃学说注入新的学术观点和医疗经验,使其内涵愈加深厚而充满活力。
脾胃学说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丰富的,对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经脉别论》强调:“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揭示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纳运水谷充养周身。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清代陈修园总结《伤寒论》的治则为“保胃气,存津液”。李东垣《脾胃论》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以胃气为本”,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李中梓《医宗必读》概括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理论。黄元御《四圣心源》言:“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火金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脾胃在疾病防控中的基础地位凸显。
人体是一个整体,在与外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同时,人体内部同样也存在一个围绕“脾胃”的生态系统影响自身。胃肠道是食物、药物、微生物进入机体的门户,胃肠源性因素与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心脑血管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各种代谢性危险因素多与“胃肠道”有关,胃肠道为机体代谢紊乱发生的始动器官。
本书围绕“脾胃学说”,力求全面地搜集、整理和归纳相关资料,总结其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指导作用,守正创新,发挥特色,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在编写时统一了一些古今用字之异,如栝楼改为瓜蒌等;并在历代名方考临床应用考证部分将一些文献加以简要的整理、增删、修改。
希望本书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有益启发。但由于编写者经验不足,书中尚存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斧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金 华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