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海盗风云](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95/50187695/b_50187695.jpg)
第11章 渡海作战准备
中秋已过去半个多月,渡海的日子越来越近。郑通、郑清和郑超前往濠镜已有两个多月,却迟迟没有消息传回。郑袭在武力上并不太担心,毕竟这一路除了大哥郑森的势力,其他人还没有能力吞下两条船。他最担心的是遇上台风,那样的话,两条船都可能葬身大海。郑袭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如果船只失事,今年进攻琉球的计划将变得异常艰难。
枪炮受制于人的困境,到了琉球后必须想办法解决。否则,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这些日子,厦门岛的义勇军学习热情高涨。郑袭觉得有必要成立一支专门的教学队伍,为自己培养一批中坚骨干。厦门岛的队伍整顿完毕后,郑袭放心地将管理权交给了郑兵。
清晨从厦门岛出发,下午申时,郑袭已回到泉州府。他还没来得及拜见母亲,王承祖便急匆匆地赶来见他。两人一见面,王承祖便高兴地说道:“恭喜主公,再下一城!近来泉州府还算平静,不过有消息传来,清军在莆田整军,看来是不想让我们过安稳日子。”
郑袭淡然道:“我们暂时没有精力理会他们。如果他们敢来,那就打痛他们。现在最紧迫的问题是,3000新兵已经训练了三个月,武器却迟迟未到。”
王承祖安慰道:“主公不必忧虑,这段时间没有台风登陆,我想他们快回来了。”
此时,被念叨的郑通、郑清和郑超正在返回泉州的路上。他们在濠镜等了近两个月,英国商人威廉终于从印度回来了。然而,威廉带回来的燧发枪只有5000支,其余2万支都是火绳枪。
原来,威廉这次去印度,正巧碰上英国军队换装。燧发枪数量有限,他送了厚礼才拿到5000支。至于仓库里淘汰的火绳枪,他则是以白菜价收购的。
郑清和郑超有些为难,毕竟郑袭要求的是1万支燧发枪,结果只有一半。两人找郑通商议,郑通提议:“火绳枪便宜,咱们就买下来。数量多,也能派上用场。”
两人又去找威廉,询问火绳枪的价格。威廉开价八两银子一支,郑清和郑超一听,顿时泄了气。郑清直接说道:“我们只要5000支燧发枪。”
威廉一听,顿时傻眼了。他原本只是试探性地报价,没想到对方直接不谈了。如果火绳枪卖不出去,岂不是要烂在手里?他连忙堆起笑容,说道:“郑先生,火绳枪的价格可以再谈。您觉得什么价格合适?”
郑清伸出五个手指头,威廉夸张地摇头:“五两银子?太便宜了!郑先生,总要让我赚点路费吧。”
郑清摇了摇头,摆出一副“你不卖就算了”的表情。其实,威廉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这2万支火绳枪,英军是以报废的价格卖给他的,总共才花了38000两白银。
威廉握住郑清的手,爽快地说道:“成交!就当少赚点吧。”
最终,5000支燧发枪以每支28两白银的价格成交,2万支火绳枪则以每支5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剩下的钱,郑清全部用来购买弹药。
两条船日夜兼程,赶回泉州。这一日,船过了南澳岛,远处突然传来火炮声。两条船立即警惕起来。郑通拿起望远镜,望向海岸线,只见大大小小两三百条船正在攻打诏安县。郑通示意两条船远离海岸线,直到过了东山岛,天色将晚,才找了一个避风的海湾停靠。
两条船靠近后,郑超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远离海岸线?”
郑通解释道:“如果靠近了,遇上大公子的人马,你帮还是不帮?”
郑清叹了口气,说道:“郑森忠于南明,与我们理念不合。我觉得,迟早会发生冲突。”
三人想不明白,大公子为何要忠于一个腐朽的朝廷。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他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南明这样的朝廷,早已没有挽救的可能。
……
回到府邸,郑袭终于彻底放松了下来。这20多天,虽然没有血流成河,但也是刀光剑影。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人很容易疲惫。
馨宁从书房里出来,看见郑袭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她回房拿了一条薄毯,轻轻盖在他身上。隐约间,郑袭感觉有什么东西接近自己。他顺手一抓,只听“嘤咛”一声,馨宁叫出声来。郑袭握住馨宁的手腕,调笑道:“好姐姐,你看我睡觉还抓住一条美人鱼。”
馨宁低头不语,脸上泛起红晕。郑袭松开手,笑道:“姐姐以后在书房帮我整理文件,可好?”
馨宁点了点头,行了个万福礼,转身离开。郑袭嗅了嗅薄毯,上面还留有淡淡的少女体香。
郑袭拜见母亲曾氏时,发现她近来脸上常挂着笑容。喜事连连,郑袭再下一城,娘家人也在身边,家中多了许多亲近之人。
第二日,郑袭召集众人商议出征前的若干事项。王承祖提议:“今年是大丰收之年,我们应该多收些稻谷。据可靠消息,江南一石稻谷的价格已涨到一两白银。”
众人纷纷点头。泉州府附近盛产稻谷,今年没有台风肆虐,注定是个丰收年。三营长王富贵问道:“五公子,新兵已经训练好了,枪什么时候能发到士兵手中?”
郑袭苦笑道:“还不确定,去濠镜的人还没回来。”
众人沉默不语,没有枪,这仗怎么打?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跑来报告:“五公子!去濠镜的船回来了,已经快到码头。”
郑袭闻言,顿时喜上眉梢:“走,咱们一起去迎接他们!”
众人怀着期盼的心情来到码头。两条福船已经开始降帆,从船的新旧程度来看,船只并未经历太大的风浪。郑袭拿起望远镜,看见郑通站在船头招手示意,脸上满是兴奋。郑袭彻底放下心来——看来,运气不错。
当晚,义勇军大营摆下十多桌酒席,为从濠镜归来的官兵和水手接风洗尘。
郑袭举起酒杯,朗声道:“这两个多月,兄弟们为义勇军大业辛苦奔波,路途虽有波折,但总算平安归来。兄弟们,辛苦了!来,干一杯!”
酒过三巡,论功行赏。收到白花花的银两,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兵营议事厅内,郑通、郑清和郑超三人正在汇报此次濠镜之行。
郑清说道:“这次濠镜之行,一共购买了5000支燧发枪、2万支火绳枪,以及若干弹药。”
郑超补充道:“当时英国商人威廉手中只有5000支燧发枪,2万支火绳枪价格便宜。我们三人商议后,决定全部买下。”
郑袭赞许地点头:“你们做得很好!做事就需要你们这样多动脑筋。你们在外,情况随时变化,我不可能事事都考虑周全,这就需要你们随机应变。”
郑通接着说道:“五公子,我们回程时路过诏安,看见大公子正领人攻打诏安县。”
郑袭淡然道:“上个月,我大哥打下了云霄县城,诏安应该也不在话下。”
郑通却摇了摇头:“我不看好大公子。从望远镜里看,他们的进攻毫无章法。即便暂时取胜,等清军缓过气来,他们还是会失败。”
郑袭叹了口气:“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必要时可以支持他一下。他们的胜利,也能减轻我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