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性,该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的研究等。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
结合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众多学者从宏观层面的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展开研究。陆汉蓬指出,现有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不足,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设置净利润与经济增加值的修正指标、分类考核指标及定性评价指标。[2]在此基础上,杨波参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围绕效益效率、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风险管控、节能环保、特色创新七方面构建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3]何召滨认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衡量其发展水平的八项评价指标。[4]凡杰结合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围绕国企使命、质量效益、创新发展、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构建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陈占夺运用政治经济学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做强做优做大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测度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6]
针对某一类具体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展开研究。徐创海结合新时代大型油气国有企业的发展特点,围绕油气供给、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业务发展、要素效率、发展基础六个维度构建了包含34个评价指标的大型国有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张萌物、杨斐、李晨悦等结合烟草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框架基础,从成果性目标、状态性目标、共享性目标、创新性目标、保障性目标五个维度构建了包括49个细节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8]时针在借鉴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考虑了上市企业的特殊性,构建了“1+4+X”的国有控股上市企业评价指标体系。[9]程子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有施工企业的特点,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个维度构建了判断国有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10]黎精明、张泽宇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社会价值的驱动、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高质的产品服务、高度的公开透明、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卓越的综合绩效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七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26个评价指标的国有企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并对从事电力、热力生产的企业进行了评价。[11]
2.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的研究
为了客观、公正、合理地判断国有企业的发展质量,需要综合比较被评价对象的多个评价指标值,经典的综合评价模型将指标权重与评价指标值合成一个综合评价值,便于评价需求者的决策。由于理论研究者有着不尽相同的学科背景与实践经历,针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问题,往往会采用不尽相同的评价模型。根据加权综合过程数据处理的原则,可以将这些方法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主观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知识结构、实践经历、情感偏好等因素。丁博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构建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评价模型,通过咨询专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确定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综合得分。[12]在此基础上,万强、梁星基于BSC-EVA的视角,构建了公益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咨询专家的方式,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提出运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各国有企业的综合得分。[13]范莹霞等认为客观评价模型存在指标权重与实际状况相悖的情况,因此提出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模型。[14]张月、周谧提出了基于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安徽某上市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提出了发展建议。[15]
第二类是客观评价模型。汪涛选取了在沪、深、港上市的天然气产业链上的九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计算出各企业综合得分,提出了改善企业经营效率的发展策略。[16]在此基础上,凡杰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至少在国民经济作用、产品或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创新能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五个方面达到高水平的发展状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确定了133家样本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并以国有控股电力和热力企业的应用情况来说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5]杨展华等提出了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理想点法得出各被评价对象评级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自身所在企业为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17]黄娟、魏袁立恒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22家江苏省上证A股国有企业的因子得分,并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得出了这些上市企业“三去一降一补”绩效评分的综合得分和排序,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18]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历,围绕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成果,但对于方法的科学性探索仍然不够深入。对于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结论,而知识结构与实践经历不尽相同的评价,需求者很难分辨结论客观与否,因此,对于评价结论非一致仍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高质量发展”一词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而“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8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作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也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保障,然而国外关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很少。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国外研究成果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产业绿色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比较高,因此,本书分别以企业层面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产业层面的“产业绿色发展”、国家层面的“国家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词搜集了国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评述。
从企业层面出发,Bruton等认为国有企业的行为具有政治、社会、经济意义,由于不同国家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及制度,所以国有企业的组织特点、功能定位亦有所差异。[19]Raquel等对2000—2017年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不同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研究成果数量存在差异,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大多属于描述性的研究成果。[20]Wood提出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响应能力以及企业行为的结果的三维“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并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性分析。[21]在此基础上,Saad等提出了评判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框架。[22]围绕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和伦理,Lockett等[23]、Moon等[24]采用定量比较的方式分析了企业的履职尽责情况。在此基础上,Ervits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22家国有企业和6家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认为国有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5]
从产业层面出发,Gabaldón-Estevan等以西班牙瓷砖行业为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欧洲制造业的影响,提出传统产业只有适应新的国际环境法规,其行业优势才不会被侵蚀。[26]Gitinavard等为解决汽车制造业的供应商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集区间数的ELECTRE决策方法,并用灵敏度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他们认为供应商提供绿色产品有助于提高汽车制造业企业环境竞争力。[27]Sudrajat等为解决制造业供应商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配套能力评价方法,从价格、质量、交付时间和服务四个维度构建了供应商配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8]Handa等为推动印度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基于模糊理性点法的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方法,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和逆向物流是优先考虑的关键要素。[29]
从国家层面出发,欧盟统计局于2007年开始编制可持续发展指数,并每两年发布一次可持续发展监测报告,涵盖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等17个主题。[30]德国联邦政府于2010年3月发布了国家福利指数,该指数关注社会公平、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损耗等指标,并突出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31]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自2007年起发布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报告,涵盖知识型就业、全球化、经济活力、数字经济和创新能力5项一级指标。[32]
(三)文献评述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外研究成果较早地关注了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形成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家层面也出台了许多具有借鉴价值的战略构想,但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不同,故对于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借鉴作用有限。相对于国外研究成果而言,国内对于国有企业运营状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形成了许多具有理论及实践价值的研究资料。但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和稳定产业链的关键时期,以上成果在探索体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①对微观层面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数据的可获取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②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部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准确性不足,难以达到正确引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的预期目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往往无法直接辨别评价结论的公信力,决策的正确与否存在着风险。③国有企业各行业的特点、发展规律不尽相同,针对某一行业,特别是担负着为工业经济简单生产及再生产提供工作母机重要责任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