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植根本土
学校全称“南海二三九区石门中学校”,一般称“私立石门中学校”(为表述方便,有时简称“石门中学”或“石中”)。关于创建之初,首任校长李景宗曾有一段讲述:
这是李景宗校长1947年赴港参加“旅港南海商会”成立35周年纪念盛典时所做关于“石门中学校实况”的演述。
李景宗,生于1900年,字荻秋,南海县二区贞慎乡松溪堡(今广州市白云区螺溪乡松北村)人(图1-3)。早年毕业于北京国立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后回广州发展,因其兄李景康时任南海中学校长,于是也萌生办学之意。在南海县众绅商的支持下,于1932年参与创办石门中学。1933年春出任校长,直到1938年。[7]

图1-3 石门中学首任校长李景宗
1947年,距石门中学创立也正好15年。对于全程参与石门中学筹建的李校长来说,可谓历历在目,所以能娓娓道来。作为一位办学的“亲历者”,通过李景宗的回忆,可以归纳为几点:其一,当时南海县亟须建立几所中学,“以为农村清贫子弟之救济”。其二,有关方面根据南海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三区合办地方中学一所,而二、三、九区相连,适宜合办一所,这里提到“四司联防局”之设,值得关注。其三,鉴于三区经济状况,筹办有一定困难,需要众绅商捐助。
1932年秋,南海县二、三、九区筹建的校董会终于成立。筚路蓝缕,创校不易,这也是由许多因素与条件促成的。
首先,考察南海县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
南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珠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自隋开皇十年(590)设置南海县,以原南海郡治所在地番禺县改置南海县。[8]此后至清末,南海一直隶属广州,隋、唐、宋为广州或南海郡,元为广州路,明、清为广州府(图1-4)。近代以来,南海涌现出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何香凝等一批杰出人物。[9]

图1-4 康熙《南海县志》卷二《建置志》
地处南隅,这一带文化也具有其独特性,采南北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表现出务实、开放、多元、兼容等特点。康熙《南海县志》论及南海的“习尚”:“广郡称海滨邹鲁,而南邑为首,衣冠文献埒于中州……”[10]文化底蕴深厚,尊重士人,其民务实、刚直,有信义。地方多大族世家,有财力者,在“重商”的同时,也重视读书,注重门第。所以,出现了贾儒相通、士商融合趋势。在义学、书院的捐建中,士商合力,大族踊跃,此也逐渐成为本地的一大传统,这在地方志书中有大量的记载(图1-5至图1-7)。




图1-5 涉及本地的风俗与家族情况(选自康熙《南海县志》,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影印)

图1-6 关于南海县社学(选自康熙《南海县志》)


图1-7 清代南海的书院(选自康熙《南海县志》)
民国以后,这一带的行政区划有所变动。“南海昔与番禺同为广东省会,号称首邑。民国九年,省府以省会日趋繁盛,建设诸端亟待兴举,遂将本县近省会的地方划出,设置广州市另行管理。”[11]民国元年(1912)裁府,南海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1914),南海县属粤海道。民国九年(1920),广州市区划定,南海县城划入广州市区。民国十七年(1928),省分区设善后管理委员会,分管各县,南海县属西区善后管理委员会。[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份关于南海县的调查情况报告(图1-8):

图1-8 陈如山 :《南海县教育现况 》(节选),《教育研究》(广州)1936年第72期
这是来自民国十八年(1929)的调查报告。石门中学的创立背景,与这样的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本县侨民甚多,多在工商业有相当地位,资助教育事业颇为踊跃”。石门中学初创时期的一些经费很大程度上就依靠这些旅居在各地的绅商捐赠。
南海县人风俗纯良,质朴勤劳,说到本地民众对于教育的态度,有关部门也做了一些调查:“人民对于教育子女的态度不同,富有者男童多到广州、香港、上海各地入中小学,是以中小学内男女生数几相等,闻有学级女多于男,女生年龄平均超出学龄在三岁以上,可见向有重男轻女的心理。小商人子弟则希望读书二三年,略谙读、写、算,即饬到商店学习商务,是以小学毕业后升学者尚少,间有不入小学而到补习学校或国文专科一类修习三两年者亦有之。” [14]情况也确实如此,一些富家子弟由于各种原因,都会选择去广州、香港、上海各地上学。如在上海的一些名校,就有不少南海籍子弟在那里就读。我们也特别留意女生,在上海圣玛利亚女中、中西女中也找到南海籍的女生(图1-9)。但一般人家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读二三年,而“小学毕业后升学者尚少”。所以,当地有识之士发现,南海迫切需要建立几所中学。

图1-9 在上海读书的广东南海籍学生(选自中西女子中学校学籍片)
其次,分析这一时期南海县的教育状况。
南海县地方辽阔,为增进行政效率计,全县划分为10个学区,各区设置学务委员会,襄助该区内教育法令的推行与指导。“每区设学务委员若干人,由教局聘请区内校长或教职员兼任。不支薪津及办公费用,以是办事进行颇感困难。”[15]如何解决办学的经费,这是一个大问题:

图1-10 陈如山 :《南海县教育现况》(节选),《教育研究》(广州)1936年第72期
这里提及南海县内中学办学经费,“中学年约一四六、二二三元”。近代南海县的中学创办情况,《南海县教育志》这样记载:
民国以后办学渐多,创办者中有官办,有教会创办,也有地方士绅筹办,南海县的中等教育由创始进入兴起时期。
到了20世纪30年代,南海县内的普通中学有:“本县中等教育,除县立师范附设的初级中学三学级另列外,计有县立中学、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私立华英中学、私立华英女子中学、私立九江中学、私立石门中学、私立西樵中学等。”[18]据1933年的统计,这7所中学概况可见表1-1。
表1-1 南海县中学统计(1933年度)

*资料来源:陈如山:《南海县教育现况》,《教育研究》(广州)1936年第72期。
注:在收录本表时,涉及(年)级数、(学)生数已做调整,以合计数为准(图1-11)。

图1-11 陈如山:《南海县教育现况》(节选),《教育研究》(广州)1936年第72期
从南海县中学的办学情况来看,尤以南海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办学成绩卓著,日趋完善,该校的学级增至7班,学生数约有300人,并增建新校舍,1933年拟增办高中。西樵中学改迁校址,较之前更宽敞。另如九江中学,新建礼堂,“系由美洲华侨捐建,用以纪念朱九江先生,并供学校及社会的应用”[19]。与这些学校相比,石门中学创建亦晚,但“校舍全部新建,工程浩大”[20]。其办学前景为社会各界所期待。
学校为何命名为“石门中学校”?此也有由来:
以“石门返照”这一历史名胜作为校名,得到了各方的赞许。而“石门”之名又从何来?我们需要结合这一带的地名或者机构说起。
《明史》中关于广州府属南海县,曾如此记载:“倚。西北有石门山、双女山。南濒海。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一曰北江……一曰东江……俱与西江会,经番禺县南,入于南海。西北有三江巡检司,本治侧水村,后迁村堡。又有金利、西南有神安、又有黄鼎、又有江浦四巡检司。又南有五斗口巡检司,后迁磨刀口,又迁佛山镇。”[22]一些地名,在《广东通志》的那幅《南海县图》[23] (见图1-4)中,均有标注。
南海县濒临珠江。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那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明史》中提到了石门山、双女山、三江口,以及巡检司的设置情况。结合地方志书的记载,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

图1-12 明崇祯《南海县志》卷一《舆地志》中的记载,有关黄竹岐、大历(沥)一带
图1-12,是明崇祯《南海县志》卷一《舆地志》中的一段记载,出现大沥堡、黄竹岐堡等。另有一些墟市之设[24],见图1-13。这些“墟市”,还与“司”有联系,如金利司、三江司、神安司、江浦司、五斗口司,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南海县志》中在记载“津渡”时,也提到了“司”。[25]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司”,因为石门中学的创建,还与前文提到的“四司联防局”有关(图1-14)。

图1-13 关于墟市的记载(选自清同治《南海县志》)


图1-14 南海县老照片(选自南海县政府编辑处编:《出巡纪事》,民国十九年[1930]版)
再说“石门”之名,与“石门山”有关。石门山,位于在南海县西北15千米,“高二十余丈,两山对峙,横截巨浸,据南北往来之冲,屹若门阙……”[26]
石门山旁,还有一村名“石门村”,位于小北江与流溪河的汇合处,北与广州毗邻,南与南海市里水镇的洲村、草场村接壤,为南海市里水镇的一个自然村。“晚清时属南海金利司与三江司交界的地段。”[27]石门一带河道收狭,南北两面则水道扩大,每当朝阳升起和日落时分,满天霞彩与云蒸霞蔚的江水组成了一幅奇丽的景观。也有传说,能映出广州城景色在天水间,形成海市蜃楼景观,故名“石门返照”,成为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一。[28]明代郑懋纬《羊城八景诗》中《石门返照云》:“日落清江外,云封石壁间。不知斜照里,还见万重山。”(图1-15)



图1-15 清道光《南海县志》卷七《舆地略三》中记载了“石门山”(节选)
校名用“石门”,实有其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