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史记三千年·西汉名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为自保见风使舵 王陵直被摆一道

平定英布的叛乱时,高祖刘邦在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回长安的途中病势转重。这时刘邦册封的燕王卢绾wǎn也反叛了。卢绾和刘邦是发小,两家也是世交,可是权力让父子兄弟都能反目成仇,何况这种关系?刘邦这时已经病得很重了,就派自己的连襟樊哙kuài征讨。樊哙启程后,有人诬告他,说他盼着刘邦早死,他好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那时戚夫人正在为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争夺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位。吕后的妹妹叫吕须,吕须的丈夫是樊哙,所以别人诬告樊哙为自己的大姨姐出头,倒是说得通。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怎样安排是刘邦晚年的一大心病,他大怒道:“樊哙看我现在有病,巴不得我死呢。”就把陈平和周勃叫到床前,说:“陈平你带着周勃火速前往军前,到了以后立刻把樊哙斩首,然后让周勃统领军队。”

二人受诏后,在半道上商量道:“樊哙是陛下的老朋友了,这么多年同生共死,交情匪浅。樊将军功劳很大,屡建奇功,特别是‘鸿门宴’上不顾自身安危,与项羽针锋相对,面对项羽毫无惧色,这才让陛下成功脱身。此外,樊哙的夫人是吕后的亲妹妹,和陛下有亲戚关系,身份也足够尊贵。如今陛下因一时的愤怒要杀樊哙,事后必然后悔不迭dié。不如把他囚禁起来带到陛下面前,那时要杀要剐随陛下的心思了,我们没必要做这个恶人。”于是他俩就把樊哙召来,宣读诏书,樊哙表示服从,被反绑双手押进囚车,由驿道递解到长安。周勃取而代之,带兵平定叛乱。

陈平在路上应该是慢慢悠悠地行进,因为他亲眼看到刘邦已病入膏肓huānɡ,不久于人世了。如果刘邦没死,那么把樊哙押解回去后,刘邦要杀,自己也没办法;如果刘邦死了,那么自己保全樊哙,对于吕后来说就是大功一件。反正陈平是够狡猾的了。

果然,半路上陈平就听到刘邦驾崩的确切消息。他怕吕后及吕须拿他是问,就让囚车在后面慢行,自己快马加鞭急奔长安,想早点向吕后表明心迹。

《史记》中有“用陈平谋”四个字,应该是陈平之前给刘邦出过主意,让周勃取代樊哙,而把樊哙召回长安当面质问。以陈平的智力,他肯定不会劝刘邦直接杀了樊哙的,谁知刘邦这时病得糊涂了,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杀死樊哙。吕须肯定会认为抓樊哙杀樊哙都是陈平唆使的,否则刘邦不会如此绝情绝义。所以说陈平这时最怕吕须向吕后进谗言,把屎盆子都扣在他的头上。

陈平相当清楚当时的政治环境,刘邦一死,吕后必然是“大姐大”,她要是发怒,自己肯定死无葬身之地。他必须与时间赛跑,先向吕后讲清问题,先入为主,再有谗言就不怕了。途中有使者传令,让陈平与灌婴屯兵荥阳候诏,陈平接令以后并没有到荥阳去,而是继续前行到长安,在刘邦的灵前痛哭流涕,如丧父母,把吕后感动得泪流不止。陈平趁机向吕后解释,自己没有去荥阳的原因是要向高帝最后一次复命,然后把对待樊哙的方法说了一遍,主要是讲:“当时陛下要我拿个意见,我不得已才说把樊哙调回来当面锣对面鼓地问清楚。谁知陛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杀樊哙,我苦口婆心地劝止也没用,只好便宜行事,先把樊哙慢慢押解回来,等陛下消火之后再良言相劝,让他有时间想到樊哙的好处,这样就会放樊哙一马。谁知半路上听说陛下驾崩,这番心意陛下再也听不到了。我只有违抗诏命,星夜兼程,向您倾诉我的良苦用心。”

这陈平真是一个心理学高手,知道一旦心理战成功,对方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再有谗言也很难反客为主了。吕后果然让他说动了,对他说:“你太劳累了,快点去好好休息一下吧。”可陈平怕自己离开后,吕须的谗言还会发生作用,只有留在吕后身边,再接再厉,才能让谗言完全失效。此外,留在吕后身边,他还可以尽早知道各种消息,也能早点考虑应对之策。于是他强烈要求宿卫宫廷,借此显示自己忠心耿耿。吕后就任命他为郎中令,主管宫中门户及机要事务,并让他辅导、教育汉惠帝,这样吕须的谗言就行不通了。樊哙到长安后就被赦免,爵位原封不动。陈平为自己谋划更是奇计迭出,百发百中,他成功化解了这一较大的风险。

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这个王陵是谁呢?这个人也是刘邦的老乡,沛县人,当时是县里的豪强,比较有势力。刘邦在家乡时,以兄长的礼节对待王陵,应该说刘邦当时还是一个鞍前马后给人跑龙套的“小兄弟”,只是后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陵这个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不讲究繁文缛节,讨厌虚头巴脑、华而不实的调调儿,喜欢感情用事,重视江湖义气,有骨气,有担当,直来直去。

《史记》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把两个有关联的或思想相似或同一类型的人物放在一篇中,这种横空出世式的描写看似突兀,其实这样的人物与本篇的主人公是有密切联系的,或者二人能够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也就是说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来。这个王陵与陈平曾经是同事,单独立传,事迹还不是很多,所以这里加上对王陵的介绍。二人性格迥jiǒnɡ异,相映成趣。

刘邦从沛县起兵,入关进咸阳时,王陵也拉起了一支队伍,盘踞在南阳一带,当时他的军队还是一支“独立军”,不肯跟随刘邦。后来刘邦挥师东进,与项羽争天下,他才投归汉军。项羽也想争取他,就把他的老母亲劫持到军中。王陵派出交涉的使者到达楚营时,看到王陵母亲东向坐(坐西朝东,为尊位),而项羽居下座,笑容可掬,态度恭谨。原来这是项羽导演的戏,故意让使者看到这一幕,想要以此打动王陵,让他归降。王陵母亲在私自送使者时,哭道:“请替老妇给王陵传个话,要小心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厚道人,不要因为我的缘故三心二意。为了让他坚心守志,我今天唯有一死方可断了他的牵挂。”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我有一个推测不知是否合理。《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与徐庶配合默契,让曹操头痛不已,后来曹操听从谋士的建议把徐母骗到许昌,然后程昱骗出徐母的手迹,写了一封病危的书信带给徐庶,徐庶赶到许昌才知是个骗局。接着,书中又写徐母刚烈,说刘玄德忠厚仁义,徐庶弃刘归曹是有眼无珠,最后徐母自缢身亡,徐庶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进曹营一言不发。根据我的了解,《三国志》中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我推测罗贯中老先生是把这段“王陵母一死坚儿心”的故事移花接木,重新渲染一番,以扬刘贬曹,突出刘备的大仁大义。后来的“毛宗岗批评本”就把徐母与王陵母相提并论,说两位“英雄母亲”深明大义、千古流芳。

《三国演义》中徐母的形象以王陵母为蓝本,应该是合理的推测,只不过罗先生妙笔生花,把徐母的形象描写得更丰满一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险(当然,《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适当的艺术夸张是必要的。如果一切都尊重史实,那就看《三国志》得了,笔者只是进行类比)

项羽听说王陵母亲自杀以后,恼羞成怒,他恨王陵母亲辜负了自己难得一见的运用智力的努力,竟然把王陵母亲的尸体扔到锅里烹煮了。这种无意义的举动让他的声望损失殆尽,而且他前后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刚开始目的不纯,别有所图。其实人就算是虚情假意,假到底才像是真的,他莫不如把王陵母亲厚葬,这样,即使当时出于假意,现在也能以假乱真,而且最主要的是做给活人看。

实际上,成年人若还想像小孩子那样童言无忌,根本就不可能,社会角色让我们必须戴上各种面具,这是古今中外谁也逃避不了的事实。很多事就在于办事方法上的不同,才导致结果的千差万别。“刘备摔孩子”是假,因为赵云再亲也亲不过自己的亲生骨肉,但刘备就能做出来。曹操在袁绍的墓前涕泗交流,刘邦在项羽坟上哭哭啼啼,孔明在周瑜的葬礼上悲极大恸tònɡ,这些人都老于世故,让人分不清这是鳄鱼的眼泪还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项羽就是因为缺少“情绪管理”,所以才失败。

项羽的残暴果然让王陵死心塌地地跟了刘邦。王陵和雍齿要好,他多次侮辱刘邦,让刘邦恨得牙痒痒,但他功劳大,若杀了他恐怕让人寒心。后来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以安众心。但那时雍齿与王陵相交,这让刘邦十分不快,加上王陵刚开始想自立门户,没有尽早跟随刘邦,因此王陵得封“安国侯”要比萧何、曹参等人晚些时日。

惠帝死后,吕后想立本族人为王,王陵否决了,陈平则同意。因此,吕后怨王陵不识时务,假装提拔他为皇帝太傅,实际上不打算任用他。王陵也好意气用事,不向吕后服软,称病辞职,闭门不出,最后连例行公事都免了,七年之后去世,这就了结了右丞相王陵的一段公案。

王陵被罢免右丞相之后,吕后提升陈平为右丞相,任命审食其为左丞相。

谁知道有些人就是这样,对不值一提的小过节总是念念不忘,或者是吕须小肚鸡肠、天性刻薄也说不定。吕须像块橡皮膏一样紧紧地贴住了陈平,她还没有忘记陈平以前为刘邦出主意逮捕樊哙的事呢。其实陈平当时不应该鼓动替换樊哙,因为“疏不间亲”。如果陈平只是奉命行事,君命难违,那么陈平这么处理是相当可贵的,吕须只有感激的分儿,不应该如此怨恨陈平。吕须经常向吕后进谗言,说:“陈平作为丞相不理政事,整天只知醇chún酒美人,花天酒地。”陈平听说后反而变本加厉,吕后听说了,内心独喜。为什么陈平要自损形象呢?这和萧何强行贱买百姓的土地一样,都是韬晦tāo huì之计。

陈平谋身之道非常高,知道此时千万不能锋芒太露,那个审食其表面上是左丞相,其实他是吕后的代言人,一切大事都由吕后掌控。如果陈平励精图治、雷厉风行,那就更让吕后不放心了,所以他整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吕后内心狂喜。那时正是吕后的权力欲望最强的时候,他不能触这个霉头。吕后当着吕须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女人与小孩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须说坏话。”吕后立诸吕为王,陈平假装服从,等吕后驾崩,他与太尉周勃合谋,终于灭掉吕氏集团。拥立汉文帝也是陈平的主意,审食其被免除左丞相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