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公元前237年之东周列国(三十一)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充分重视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岷江的地形和水文特征。
他观察到岷江在高山峡谷中流淌,河面开阔,流速骤然减缓,
左岸一带则呈现出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丰富的资源条件。
这些自然条件为都江堰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使他能够精心规划这一庞大的水利工程。
首先,李冰采取了“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的策略。
他在灌县城西的岷江余脉上,凿开了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
这一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分洪减灾,还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为当地农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通过这一引水口,岷江的水流被巧妙地引导,既保护了下游的安全,又满足了灌溉需求。
其次,他实施了“壅江作”的方案,修筑了都江堰分水堤。
该堤的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利用当地的沙石资源修筑了长堤。
这一设计将左岸的山麓修整为引水渠的左岸,形成了一个从右(岷江正流)向左的弧形弯道,这段弯道被称为内江。
通过这一结构,表层水被迫从右侧流向左侧进入引水渠,而底层水则继续奔向正流,携带泥沙。
这一设计大大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泥沙淤积,确保了渠道的畅通。
《益州记》中对此段史实的描述生动而形象:“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
这句话的意思是,岷江水流经过分水堤的引导和左侧山岩的钳制,
顺利而驯服地流向成都平原,充分体现了李冰设计的巧妙与高效。
最后,李冰还实施了“穿二江成都之中”的计划。
在离堆引水口以下,他开凿了两条主要的干渠,即今天的走马河和柏条河,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水利工程,不仅有效解决了灌溉问题,还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李冰的智慧和努力,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成为了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典范,
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年)在其著作《水经注·江水》中详细记载了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
特别是提到了李冰在都安县(即今灌县)所建造的大堰,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都江堰。
郦道元描述了李冰如何利用岷江的自然地形,
修建了分水堤(鱼嘴)、飞沙堰以及宝瓶口等关键工程,
这些工程共同构成了都江堰水利系统的核心。
李冰在设计都江堰时,充分考虑了岷江的地形特点和水文情况。
他选择在岷江上的河心州淤滩处修建分水工程,这种设计可以将宽阔的岷江河道缩窄,将河道形势由宽浅式转化为窄深式。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非汛期沱江口的进水,同时在汛期,通过凿开的宝瓶口将洪峰引入成都平原,
最大限度地削减岷江洪峰对沿途带来的洪水威胁。
清代水利专家在研究都江堰的创建过程及历史时,
认识到李冰将鱼嘴选址在湔江口的科学性,这不仅有利于沱江的进水,
而且对于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到了清代,沱江口已不复存在,百丈堰(渠)也已消失。
如果继续在上游建设分水鱼嘴,将面临工程规模大、耗资巨大、引水口冲淤不稳定、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清代水利专家提出将鱼嘴分水工程直接建在离堆旁边的人字堤,以减少工程规模和维护成本。
然而,这种布局对宝瓶口的分水、分沙并不利。
首先,没有上游外江的分洪,全部洪水涌向离堆附近,会增加宝瓶口的进水流量,这对成都平原的防洪构成威胁。
其次,失去外江和飞沙堰的排沙作用,宝瓶口的进沙量增加,加重了岁修时渠系的清淤任务。
同时,洪水直冲离堆,对离堆的安全也构成威胁。
因此,后来鱼嘴位置又再次上移,并恢复了飞沙堰工程,以确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持续有效运行。
《史记·河渠书》中记载的李冰治理岷江的事迹,为我们提供了都江堰早期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料。
李冰作为蜀守,他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凿离堆,即开凿宝瓶口,
以“辟沫水之害”,有效地减轻了岷江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压力。
通过这一工程,岷江的洪峰被引导,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破坏,同时也为成都平原的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李冰的另一项重大工程是“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即在成都平原内开凿两条主要的灌溉渠道,
使得成都平原的农田得以充分灌溉,旱季时引水灌溉,雨季时则关闭水门,防止洪水泛滥。
这样的水利管理,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富饶的农业区,被誉为“天府之国”。
这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到了唐代,可能由于地质灾害的影响,如山崩地裂等自然现象,沱江进口段两岸的山体崩塌,导致沱江进水口断面不断缩小,形成了百丈渠。
由于内江水大时,仅靠狭小的百丈渠和内江右岸的平水槽泄水已无法满足需求,
这就需要在内江右岸及时修建旁侧溢洪道,以防止在洪水期间宝瓶口的进水量过大,
从而对成都平原形成洪水灾害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飞沙堰的建设成为了必然。
飞沙堰作为旁侧溢洪道,能够有效地分流内江的洪水,保护成都平原免受洪水的侵害。
唐代一位官至侍郎的官员主持修建了这一旁侧溢洪道,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该溢洪道称作侍郎堰。
飞沙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利问题,也成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对自然灾害应对的智慧。
都江堰的建设和维护,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
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利用,也体现了他们对水利工程长期效益的深刻认识。
历经千年,都江堰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和智慧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