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公元前23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九)
2022年11月25日,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的研究成果,
这一辑的整理报告收录了一篇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
该文献的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
训诫的核心在于“五刑则”,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这些内容旨在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
《参不韦》共124支简,内容完整,总字数接近3000字。
这是继清华简《系年》和《五纪》之后,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
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官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简文通篇为参不韦对夏启的训诫,参不韦的名字意为“三不违”,
而其身份则是天帝的使者,受天帝的委派来指导夏启治理国家。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简文通过拟托参不韦向夏启传授天帝之命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人君建邦治政的理念。
开篇以远古洪水泛滥、导致天下混乱为背景,与《尚书·洪范》和清华简《五纪》中的叙述相似。
天帝因而创制“五刑则”来治理洪水,而“五刑则”的顺利实行成功抑制了洪水的泛滥。
天帝因此命令参不韦将“五刑则”授予夏启,以指导其治理邦国。
“五刑则”是《参不韦》的核心思想,其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个方面。
其中,五则又称为“五德”,即礼、义、爱、仁、忠;
五行则包括金、木、水、火、土;
五音对应宫、商、角、徵、羽;
五色则是青、赤、白、黑、黄;
五味则为苦、甘、酸、咸、辛。
这些内容与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密切相关。
《参不韦》论述“五刑则”的重点在于将其与职官系统相配,
并具体规定了每个职官的职责,以此来指导夏启治理国政。
例如,简文中将“五行”与职官“司工、司马、征徒”相配,
而“征徒”一职在传世文献中未见,其对应文献的“司徒”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先秦官制认识。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先秦政治体制的理解,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治理理念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不韦》的发布,标志着清华简研究的又一次重要进展,为先秦史学界提供了一篇重要的思想文献,
同时也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古代天人观念和治国理政的智慧提供了宝贵的出土文献资料。
2023年12月10日,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的成果,
其中共收录了《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五篇竹书,
这些文献均为传世文献中未见的佚籍,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五音图》作为第十三辑中形制和内容独特的战国音乐类文献,原简应有37支,现存35支,
其中央绘有一个五角星,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规律,蕴含的思想是“三分损益法”。
这一发现与《管子》《淮南子》等书记载的五音生成顺序相合,
为研究中国早期乐理体系以及先秦音乐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乐风》两部分,前一部分记载音律名称,后一部分性质尚难明确,
同样对中国早期乐理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畏天用身》是一篇思想类文献,共17支简,内容完整,
围绕天人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开论述,高调宣扬人的主体意识,
展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人虽然不懂机械波的物理学理论,
但他们从弦乐和管乐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与现代发声理论完全一致的道理,这与当时的数学发达有着密切关系。
清华简上五音的损益顺序是通过五角星直接反映出来的,
这一发现丰富了先秦音乐史研究资料,对先秦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乐风》竹简形制独特,是迄今发现的长度最短的战国竹简,堪称“袖珍型”竹书。
这种形制显然是为了便于握持,或许是乐师演奏时手持的“乐谱”,为研究古代音乐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5篇竹书《畏天用身》讲述的是如何看待“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
系统阐释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事物内在规律,
注意事物间存在着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既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也要认识具体事物的特殊现象。
本辑整理报告共刊布的五篇竹书,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夫食礼》与《大夫食礼记》两篇礼书。
这两篇竹书编连为一卷,分别有竹简51支与14支,前者记载大夫食礼中宾主、傧相的行礼仪节,
后者记述行食礼过程中执事者行事的具体礼节,两篇相附而行。
简文词句与《仪礼》相类,行礼的节次与《公食大夫礼》最为接近,为研究先秦礼制提供了新的资料。
清华简的发现,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其收录的正统经史著作,更是引人注目。
相较于郭店、上博所出的儒家著作——其中虽有提及《尚书》的片段,
但多是零散而不成体系——清华简则一次性揭露了约二十篇《尚书》和《逸周书》的文献,或是性质相近的《书》类文献(这些文献尚未完全公开)。
这些文献中,不仅有与现存《尚书》及《逸周书》相吻合的内容,
如《金縢》、《祭公》、《命训》,也有仅见于百篇《尚书》的篇章,
例如《说命》三篇、《尹诰(咸有一德)》。
尽管伪古文中有所记载,但其内容与清华简所呈现的大相径庭。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甚至在百篇《尚书》和《逸周书》中都未曾出现的佚失《书》的完整篇章,如孟子曾引用的《厚父》等。
除此之外,与《诗经》、《易经》等重要经典相关的内容也已陆续被整理并公布,其中一些文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历史著作方面,清华简中还有一部基本完整的长篇通史作品《系年》,其体裁类似于纪事本末体。
这部作品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
清华简的这些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也为理解古代典籍的传承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
随着对这些简牍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有望揭开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秘密,丰富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