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三句话,让大明设立锦衣卫
几天后,都察院节堂,十天一次的例会。
李隆和严仲深坐在中间,两帮人马对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宛若两军交战。
严仲深喝一口茶,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李老宝刀不老啊,心细如发,在朝堂上一语成谶,直接把贼人王言抓住了。”
李老也不是吃素的,开始打起了太极:
“还得是严都御史大人指导有方啊,倘若不是您说的从名字入手,我又怎么会知道王言即是忘颜人呢?”
“呵呵呵,李老似当年廉颇,尚能日啖十斗米,还得为咱们都察院贡献几份力气啊。”
“老夫原准备告老还乡,但既然严大人还想用我这把老骨头,那也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是......”
“李老但说无妨。”
“诸位都知道,在下曾经带过一位同仁,名叫沈尤。此人过于顽劣,差点被赶出都察院。在下年事已高,需要一个搀扶之人,不知能否让其侍奉左右。”
“李老有所不知,本官已经查过了,沈尤为人忠厚老实,努力勤勉。
之前只不过是惨遭奸人王言陷害。如今真相大白,自然应该官复原职。”
........
十八书屋,求购话本的人依然是络绎不绝,整个书屋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两个带着帽子的生意人走进了大门。很明显,一主一仆。
柳掌柜像往常一样离开柜台前去迎接。
“两位贵人莅临,真是令小店蓬荜生辉!”
那位主人笑了笑,说道:
“掌柜的生意兴隆啊,我们也不打扰你的生意,咱们去后院聊聊怎么样。”
“好!”
柳掌柜让开半步,用手一引
“贵人这边请。”
三人一起来到后院。此时,为首的那位掀开帽子,柳掌柜稍微一抬头,看清了下面孔后,立刻被吓得跪下了。
为首的那位正是朱标。
柳掌柜颤抖着说:
“小人参拜太子爷。”
朱标微微一笑,伸出手向上挥了一下。
“起来吧。”
柳掌柜慢慢站了起来。朱标调侃道:
“不愧是那位的人,居然还能认识我,真是不容易啊!”
“不敢不敢。小人当年随老主人有幸见过太子爷一面。太子爷生有龙骨,故此记得清楚。”
“还是来讲正事吧,掌柜的,我想知道那个话本是谁写的。”
朱标直接步入正题。
柳掌柜汇报道:
“启禀太子殿下,数日前,都察院御史沈尤带着话本前来,希望能够进行印刷售卖。”
“小的看了看,发现这实在是一篇佳作。与其讨价还价一番之后,决定五五分成。”
“那你对此人熟悉吗?”
“此人乃是洪武五年中的进士,进入都察院之后,痴迷话本,为都御史不喜,故遭到排挤。”
朱标想了起来,这便是当初严仲深所提到的那个名字。
“此人现在在哪里?”
........
过了一会儿后,朱标和柳掌柜一同来到了一家客栈。
“世情先生就住在这里。”
他上去轻轻敲了敲门:
“世情先生,我是十八书屋的柳掌柜,有要事相商。”
门口大开,沈尤看到两人。
柳掌柜从背后卸下一个包袱,递过去说道:
“先生,这是这段时间您的润笔,都在这里了。”
沈尤把包袱接了过去,看着柳掌柜说道:
“掌柜的今天可不仅仅就只是把这银子给我吧。这位是......”
担心柳掌柜说话露馅,朱标连忙自我介绍道:
“在下陈乾,也是一位读书人。近日里拜读了先生的大作,神往已久,故与柳掌柜商议了一下,祈求他引荐引荐。”
沈尤没有怀疑,直接打开门,让出了道路。
“寒舍简陋,让各位见笑了。”
三人一并来到正房。沈尤递上了三杯茶,说道:
“不知道这位公子想要知道些什么呢?”
朱标说道:
“先生可知就在昨日,朝廷已经下令将薄情郎王言绳之以法。百姓无不称快。”
沈尤颔首
“贼人落网,这不是非常好吗?”
“王言今日伏法了,但这天下未尝没有张言、李言、何言。这些人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先生还能每次都执笔吗?”
沈尤笑了笑,说道:
“公子真的觉得,就凭这一本薄薄的话本,就能够扳倒一位朝廷大员吗?”
朱标有些疑惑,
“在下不知,还请先生明示”
沈尤思考了一下,说道:
“唐太宗曾言: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明若想长治久安,不在于朝堂之上的诸君,而在于这九州大地上的百姓。”
朱标接着问道:
“可若不是有圣人教化,贤臣辅佐,又怎会有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呢?”
“非也。”
沈尤解释道:
“前朝作恶多端,草菅人命,鱼肉百姓,激起民愤,于是乎,黄河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今圣上从起义军中逐步声名鹊起,这才有了我大明。”
“立朝之后,皇上更是坚守本心,隋唐两宋皆有科举,但唯独我朝将其推广,平民百姓皆可做官。”
“这才有得贤臣辈出,猛将如云。又有哪个生来便是王佐之才呢?”
朱标略显诧异,他突然发现,自己父亲以及开国功臣们基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与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依先生所言,还需开启民智?”
“不止如此,是要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
“重要性?”
“对!”
“历史是民众创造的。”
“物质是民众创造的,我们的粮食,居住的房子,水,无不包含着民众的劳动”
“思想也是来源于民众,并非大儒们的一家之言。”
“大明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依赖民众,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
“比如,我朝在制定《大明律》的时候曾多次考虑民众对其的想法。我们在处理有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借鉴民众的办法。”
“不仅仅是开启民智,更是要运用民智,相信民智,以民为本。”
朱标恍然大悟,弹冠整理了下衣衫,说道:
“感谢先生指点迷津。”
“公子谬赞了。”
朱标接着问道:
“先生,在下还有一事不明。”
沈尤轻抿了口茶水,
“但说无妨。”
“在下在朝中也略有些言路,据在下所知,此次乃是当今太子派人访遍天下,体察民情,这才发现这厮居然如此不端。”
“随后又是派人前往南直隶,查明情况。如此,才真相大白。”
“公子觉得这样不好吗?”
朱标眼巴巴地看着沈尤,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可我们又该如何听到民众的声音去知晓这一切呢?”
“既然体察民情可以发现问题,派人又可以查明真相。那为何不专门设立一个机构,用于体察民情,查明真相呢?”
朱标恍然大悟,
“那先生觉得,这样的一个机构该如何命名呢?”
“我看,就叫锦衣卫吧。”
“初次谋面,先生却愿意倾囊相授,在下感激不尽。”
天很快就变黑了,朱标眼看着时间不早了,便主动请辞,相约再会。
沈尤看着朱标离开的背影,笑了笑,说道:
“一个刚刚入仕的书生怎么会想这么多呢?这位贵人这次可算是栽了。”
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