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庆祝活动
作为中国第二大节日,中秋节俗丰富多彩,可分为如下几类: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预测气象等。
亲友团聚
自唐代中秋节产生的时代起,人们就将月圆与人间团圆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团圆的主题越来越突出、重要。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民间极重视中秋节家庭内部的团聚之礼,从中体会亲人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和生活美满的幸福感。如果这天有儿女在外,不能回家团圆,家长和儿女双方都会觉得特别遗憾。
除了家人团聚,朋友间也有聚会赏月、交流诗文等习俗。
赏月
赏月在唐宋时期是主要的习俗。唐代的八月十五是一个赏月节,常聚集亲友同赏,并由月圆联系到人的团圆。唐代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说:“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在字面上将八月十五与“团圆”联系起来了。许多唐诗写到一人在外乡,恨不能与亲友团圆,也是存在这种联系的证明。亲人的团聚习惯自然地派生于赏月的风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初唐时期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八月十五赏月活动形成习俗,中晚唐以后下层民众也群起效仿。各家登高赏月,欢聚痛饮,直到深夜,许多人家天明乃散。不论贫富老幼,皆参与其中。明清以后此俗衰退。
赏月是一种很优雅的、富于诗意的活动,亲身参与其中,自会获得精神的放松、愉悦和诗意的滋润,亲友之间也会在这种活动中加深感情、增进关系。
〔元〕王渊《写生图》
从古代文献来看,中秋节刚形成的时候,赏月就是文人和市民的事情,农民赏月的活动没见记载。在大多数地方,现代普通市民在中秋之夜已没有浓厚的赏月情趣了。但我国仍有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中秋之夜赏月、“走月”“跳月”“唱月”等习俗。如杭州有在中秋节前后到西湖赏月色的习俗。西湖十景中有三个是月景:“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望月”,可见西湖赏月风俗之盛。苏州有中秋欣赏“石湖串月”之俗。桂林“象山水月”也是中秋赏月胜地之一。中国台湾则流行在月夜下烤肉联欢。
吃月饼
从历史上看,吃月饼并不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活动,唐宋时期并没有专门为中秋而制作的月饼。但自明朝出现中秋月饼之后,它就成为中秋习俗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明代,它首先作为祭品出现,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这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当然它是由科学不发达时代的文化需求造成的。它能作为祭品,是因为十五的月亮是圆的,它就被造成了圆形的。人们把它放在供桌上,它就成了月亮的象征。祭祀完月神之后,人们把它吃掉,这个时候月饼就成为一种食品、美味。在这个阶段,月饼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能作为献给月神的礼物——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越古老的年代里越重要,以至于在周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祭祀都是社会生活中最重大的事情。很快,月饼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祭祀的节令食品,成为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的一种食物。一盘月饼,在场的每人拿一块吃,或者把一块月饼切成若干份,每人拿一份吃,表示大家是一个关系亲密的团体。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时候团圆了,亲情或友情得到了一次确认和加强,从而得到感情的慰藉。这时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要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这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互送礼品
从明代开始就有了中秋节互送月饼、瓜果的风俗。现在,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从根本上讲,互送礼品是一种美俗,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敬老爱幼等美好心意和优良品德,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当然,如果不是出于亲情、友情、关爱之情,而是主要出于功利目的甚至借机变相贿赂,则是一种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行为。中秋礼品主要是月饼。近年来,由于月饼的生产者没有很好地研发出足够的新产品以适应消费者口味与健康观念的变化,馈赠之礼品成为月饼的主要用途。
拜月
拜月在上古时最盛,那主要是在人对大自然无能为力又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月亮产生的自然崇拜和神化行为。周代以后拜月的权利为皇家垄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民间拜月之风隐退。唐代赏月之风盛行,但是没见到中秋拜月的记载。这时也有拜月的少量活动,但不一定发生在中秋。宋代中秋赏月习俗中有时会加进拜月的事项,这时还是男女都可拜月,都可求月神赐福给自己,少男求功名、事业发达,少女则求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后世拜月变成女人的专利了,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许多地方,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或者是向月神做些一般性的祷告,也有些地方风行拜月时进行祈子、占卜等专门的活动。
现代社会,拜月习俗基本消失,只在个别地方的少数人那里还有遗存。
庆丰收
八月中旬正是丰收的季节,新粮进仓,瓜果上市,先民用这些新粮、新果作供品敬神是很自然的事,也在同时感谢神灵的恩赐,祈祷来年好收成。神灵崇拜习俗衰弱以致消失之后,在许多乡村,还有一些习俗含有庆丰收的意味,比如中秋节的夜晚一定要准备丰盛的饭菜,一定要吃得很饱,要准备很多新鲜的瓜果让家里人吃个够,就含有丰收后纵情欢庆的意思。山东庆云县农村过去中秋节要祭土谷,叫作“青苗社”;青城县农村还有辞先稼的习俗。中国台湾的农民也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土地公拐杖”,这种拐杖就是在竹子里夹上“土地公金”即给土地公的纸钱。
〔明〕仇英《宫女游园图》
游戏娱乐
综合各地的中秋节俗,游戏娱乐的活动是很丰富的,可谓五花八门:走月亮、逛夜市、游园会、放烟花、燃宝塔灯、放孔明灯、看灯会、猜灯谜、荡秋千、舞龙、会饼、玩兔儿爷、歌会(唱月亮)、看花展、文艺演出,等等。
这些娱乐活动使得中秋节很热闹,很有声势。与在各自家庭里的团聚、吃月饼不同,它们大都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活动,这也是大型节日的必要组成部分。
祈子
古代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这种愿望会在许多民俗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中向神灵祈求子孙的习俗很发达。在古人观念中月亮属阴、主母性,最早的月精蟾蜍就是一种大肚子、生殖力极旺盛的动物,后来的月神也都是女神,所以民间一向有把月神当作生育神崇拜的习俗,向月神祈求早生贵子。不少地方有“摸秋”的习俗,到别人的地里偷瓜,送给没生育的妇女。民间看惯了瓜秧开花结瓜的现象,而且瓜里有很多籽儿,许多地方都把女人怀孕生子与结瓜联系起来。有些地方的妇女们夜间结伴出游,到寺院、桥头等地方祈求子嗣。一些少数民族举行“跳月”“唱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月下唱歌跳舞,结识朋友、交流感情,为恋爱、婚嫁做准备。
预测天气
许多地方都流传着一些谚语,根据中秋节的天气情况来预测第二年元宵节的天气,或预测来年的收成。如嘉定的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有:“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宝山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中秋节的月色很明朗的话,来年就会有好收成。河南西华的谚语为:“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雪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这些谚语的意思是,如果中秋节的晚上云彩遮了月亮,来年的元宵节就会有雨雪,影响元宵节的灯会。这种对天气的预测,尽管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流传,但看不出其中的科学依据,应该只是一种俗信而已。
〔南宋〕李嵩《焚香祝圣图》
在以上项目中,亲友团聚、吃月饼、互送礼品是最兴盛的活动,庆丰收、游戏娱乐活动也是各地中秋节习俗中普遍存在的习俗。中秋赏月活动在一些地方仍然风行。拜月、祈子、预测天气是传统社会流行的习俗,它们在现代社会虽然有所遗留,但是已很衰弱,在整体的中秋习俗活动中居于不引人注意的位置。
各地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如北京的玩兔儿爷,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中国香港等地的舞火龙,苏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带的钱塘观潮,闽南的“玩会饼博状元”,广东的游月娘、烧瓦塔,中国台湾的吃柚子、剥柚子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