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课程思政理论成果及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措施。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在2016年12月率先撰写《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一文,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序幕。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国高校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并取得可喜成绩。以篇名“课程思政”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检索出2017—2020年共计7599篇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其中2019年后课程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热潮,达到2028篇,2020年达到5148篇,发表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2017—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课程思政”关键词论文数
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研究、高等教育和行业指导3个方面,其中基础研究占38.75%,高等教育研究占15.59%,行业指导研究占11.14%。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高德毅、宗爱东(2017)从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教育课程上的建设重点。前者重在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教育,起到引领和浸润作用;后者重在以点带面,起到深化和拓展作用。邱伟光(2017)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是关键,相关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2018)以理工科课程思政为例,指出理工科课程思政作用的生成机理和逻辑结构是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关键点和着力点。王治东、刘淑慧(2018)从供给侧的角度提出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升的“4个结合”,即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堂与教材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
通过3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工作已逐步走向成熟,很多院校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课程思政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尤其在2020年初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高校育人成效尤为凸显,在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高达3700万的情况下,停课不停学的措施能顺利开展,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千万教师努力的结果,也是大学生积极配合结出的硕果,更有众多大学生投身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绽放青春的光芒。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使命落到实处并凸显了成效。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专业思政的研究和实施还很薄弱,从专业角度全面进行课程思政构建的研究还没形成规模;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上的阐述而较少有落地实施方案的探讨;从专业角度明确提出专业思政的总要求,以及整体设计专业思政实现路径还需探讨等。